國家起源研究中歷史性事實對考古學證據(jù)意義形成的影響
本文選題:國家起源研究 + 歷史性事實; 參考:《東南文化》2014年05期
【摘要】:雖然在國家起源研究中援用人類學概念和模式進行分析是必要的,但這些分析對個案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因此,需要重視個案的完整研究,尤其是對個案中國家形成和生存情況的長時段的歷史性事實的關(guān)注。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中對一些重要考古學證據(jù)意義的分析,運用的以物化證據(jù)標準衡量的方法還不具備真正的科學性,以此來認定考古學資料可能具有的表明國家存在的意義存在一些缺陷,需要重視歷史性事實對于考古學證據(jù)意義形成的作用。在對近年學術(shù)界高度關(guān)注的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意義的認定上,研究者應重視一些在中國早期歷史發(fā)展中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事實的作用,如能直接表現(xiàn)國家制度運作的歷史性事實、對于國家制度作為合法政治傳統(tǒng)存在和發(fā)展的事實、國家制度發(fā)展的長期性后果等。
[Abstract]:Although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nthropological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analysis in national origin studies, these analyses have some limitations on case studies, and therefore require attention to be paid to the complete study of individual case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facts of state formation and survival in individual cases.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some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in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the country in China, the method used to measure the standard of materialized evidence is not truly scientific.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historical facts in the formation of archaeological evidential significance,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meaning of national existence.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ate Neolithic sites, which have been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some historical fact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earl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If we can directly express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state system, the fact that the state system exists and develops as a legal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system, etc.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批準號:12&ZD133)的階段性成果 上海市教委一流學科(B類)建設計劃上海大學世界史項目 上海085社會學學科內(nèi)涵建設科研項目資助
【分類號】:K87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考古學證據(jù)的認定和相關(guān)理論問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禮強;汪文珍;;市民社會、(市)民法及其構(gòu)建論略[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初育國;試論民族國家的演進及現(xiàn)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3 葛志毅;;中外歷史比較札記六則[J];大連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4 房亞明;;論政府在突發(fā)公共事件治理中的功能[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5 劉建國;考古文化學初論[J];東南文化;1991年Z1期
6 趙霖;李愛民;黃姍;;未成年人監(jiān)護制度公法化的提出及正當性[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7 謝劍南;;國家的概念與國家的生成[J];國際關(guān)系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楊美健;國家起源:一種途徑還是兩種途徑[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程雷;;新型社會保障保系與政府責任[J];重慶社會科學;2014年03期
10 王寶治;李克非;;社會權(quán)力來源的法哲學研究路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關(guān)曉銘;財產(chǎn)權(quán)利的政治邏輯[D];吉林大學;2011年
3 崔英杰;江淮東部史前文化與社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章禮強;民法本位論[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5 易存國;樂神舞韻:華夏藝術(shù)美學精神研究[D];東南大學;2001年
6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華大學;2005年
7 徐長春;國際政治的邏輯[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8 鄭建明;環(huán)太湖地區(qū)與寧紹平原史前文化演變軌跡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楊志文;原初農(nóng)業(yè)社會私有產(chǎn)權(quán)起源研究[D];遼寧大學;2007年
10 李開盛;美好世界原理[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宇;先秦兩漢天下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兆余;產(chǎn)權(quán)視角下的國家形成理論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麗;試論休謨的政治義務學說[D];浙江大學;2011年
4 栗向霞;論犯罪客體的內(nèi)涵及其規(guī)范功能[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韋姍杉;二里頭早期國家興衰的聚落考古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魏聚鋒;陶寺聚落與酋邦社會[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段志輝;酋邦向原生國家轉(zhuǎn)型的經(jīng)濟學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郭磊;國家權(quán)力與公民權(quán)利[D];浙江理工大學;2011年
9 李岱云;論我國稅法行政解釋制度的構(gòu)建[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10 唐文樂;權(quán)力犯罪論綱[D];湘潭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杜正勝;;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研究——一個方法學的探討[J];考古;1992年04期
2 高蒙河;;從江蘇龍南遺址論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態(tài)[J];考古;2000年01期
3 袁廣闊;;孟莊龍山文化遺存研究[J];考古;2000年03期
4 嚴文明;中國王墓的出現(xiàn)[J];考古與文物;1996年01期
5 劉國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J];文物;2000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老師;;行為證據(jù)學入門白話講座[J];青少年文學(推理世界B輯);2009年05期
2 ;行為證據(jù)學入門白話講座[J];青少年文學(推理世界B輯);2009年06期
3 韓寶;黃通利;;問渠哪得清如許——裴蒼齡先生訪談記[J];法學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4 ;行為證據(jù)學入門白話講座[J];青少年文學(推理世界B輯 );2008年09期
5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研究中考古學證據(jù)的認定和相關(guān)理論問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1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郭秋香;;構(gòu)建完善電子數(shù)據(jù)證據(jù)技術(shù)體系的構(gòu)想[A];第二十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2 黃偉;趙學英;;數(shù)字化證據(jù)獲取技術(shù)分析研究[A];第二十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3 符慶丹;;從證據(jù)學角度看病案保管工作[A];中國醫(yī)院協(xié)會病案管理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趙翔;我國證據(jù)學面臨大發(fā)展[N];法制日報;2000年
2 嚴華;法律界召開首屆證據(jù)學學術(shù)研討會[N];人民法院報;2000年
3 何家弘;我與證據(jù)學的緣分[N];法制日報;2012年
4 記者 尹錚 李和仁;法律界召開首屆證據(jù)學研討會[N];檢察日報;2000年
5 牛長濤 陳書恒;靠扎實證據(jù)提升辦案質(zhì)量[N];檢察日報;2004年
6 本報記者 郭士輝;《證據(jù)規(guī)定》運行八年得與失[N];人民法院報;2010年
7 張明福;一起離婚案的啟示[N];甘肅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8 汪建成 謝安平;思辨為本 濯舊出新[N];檢察日報;2001年
9 張國明 劉勇;自認的屬性與效力[N];人民法院報;2001年
10 李秀娟;廉潔測試的證據(jù)學運用[N];法制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鐘超學;建立我國證據(jù)展示制度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王宏偉;論我國民事訴訟中“新的證據(jù)”[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3 張婧;證據(jù)犯罪的司法認定[D];煙臺大學;2013年
4 王婧;證據(jù)犯罪及其體系優(yōu)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馬向紅;刑事訴訟創(chuàng)新思維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256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02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