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桃山遺址2014年度發(fā)掘報告
本文選題:桃山遺址 + 石制品 ; 參考:《人類學學報》2017年02期
【摘要】:桃山遺址發(fā)現(xiàn)于2011年,2013年進行試掘,并于次年展開系統(tǒng)的考古發(fā)掘工作。遺址2014年度發(fā)掘總面積36m~2,揭露出3個史前文化層,出土了豐富的遺物,包括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裝飾品備料2件,植物果殼1件。石制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細石葉、雞冠狀石葉、削片、刮削器、鋸齒刃器、端刮器、凹缺器、斧形器、錛形器和石鏃等。此次發(fā)掘出土遺物從數(shù)量和類型兩個方面均突破了2013年試掘工作對遺址認識的局限,更全面地展現(xiàn)出桃山遺址的文化面貌。遺址各階段石制品原料及技術(shù)類型雖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表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差異。光釋光和AMS~(14)C年代測定表明古人類在該遺址活動的時間從舊石器晚期后段一直延續(xù)到新石器時代。
[Abstract]:Taoshan site was discovered in 2011 and 2013, and a systematic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was carried out the following year. The site excavated a total area of 36 mm2 in 2014, revealing 3 prehistoric cultural layers and unearthed abundant relics, including 1943 stone products, 12 pottery pieces, 2 ornaments and 1 plant fruit shell. The types of stone products include stone core, stone chip, fine stone leaf, chicken crown stone leaf, cutting piece, scraper, sawtooth blade, end scraper, recess, axe, adze and arrowhead. Both the quantity and type of the excavated relics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ial excavation work in 2013 to understand the site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show the cultural outlook of Taoshan site.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raw materials and technical types of stone produc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site, they also show obvious differences. The photoluminescence and AMS dating indicate that the time of paleo human activity at the site extends from the late Paleolithic period to the Neolithic Age.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伊春市文物管理站;伊春市桃山博物館;伊春市鐵力文物所;
【基金】: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A051302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2033)
【分類號】:K878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常陽;侯亞梅;楊石霞;張偉;李有騫;郝懷東;王雪東;仇立民;岳健平;胡越;;黑龍江省伊春市桃山遺址2013年發(fā)掘報告[J];人類學學報;2016年02期
2 陳宥成;曲彤麗;;試析華北地區(qū)距今1萬年左右的社會復雜現(xiàn)象[J];中原文物;2012年03期
3 劉嘉麒,倪云燕,儲國強;第四紀的主要氣候事件[J];第四紀研究;2001年03期
4 于匯歷;黑龍江省舊石器時代考古二十年[J];北方文物;2000年01期
5 干志耿,魏正一;黑龍江省舊石器時代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J];北方文物;1989年01期
6 譚英杰;;黑龍江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回顧與展望[J];黑龍江文物叢刊;198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付剛;;東北三大硬闊細根形態(tài)研究[J];防護林科技;2017年06期
2 宋平;張蕊;周志春;童建設(shè);王暉;;局部供氮對低磷脅迫下馬尾松不同家系生長及根系參數(shù)的影響[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7年06期
3 徐偉洲;史雷;王小林;劉翠英;劉瓊;亢福仁;;生物有機液體混合肥對甜高粱根系形態(tài)特征的影響[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7年16期
4 王付剛;;紅松、云杉和水曲柳細根比較[J];林業(yè)調(diào)查規(guī)劃;2017年02期
5 文海燕;傅華;郭丁;;黃土高原典型草原優(yōu)勢植物凋落物分解及養(yǎng)分釋放對氮添加的響應[J];生態(tài)學報;2017年06期
6 鄭宏;王英博;;淺談氣候變化與火干擾[J];防護林科技;2017年02期
7 姚甲寶;楚秀麗;周志春;童建設(shè);王暉;余家中;;不同養(yǎng)分環(huán)境下木荷種源生長和根系發(fā)育對鄰株競爭響應的差異[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7年04期
8 李潔;薛立;;氮磷沉降對森林土壤生化特性影響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yè)研究;2017年02期
9 姚甲寶;楚秀麗;周志春;童建設(shè);王暉;余家中;;不同養(yǎng)分環(huán)境下鄰株競爭對木荷和杉木生長、細根形態(tài)及分布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7年05期
10 周世興;向元彬;肖永翔;黃從德;唐劍東;羅超;韓博涵;梁凱歌;;華西雨屏區(qū)天然常綠闊葉林土壤可培養(yǎng)微生物數(shù)量對模擬氮沉降的響應[J];生態(tài)學報;2017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龐麗;張一;周志春;豐忠平;儲德裕;;模擬氮沉降對低磷脅迫下馬尾松不同家系根系分泌和磷效率的影響[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4年01期
2 楊青;張一;周志春;豐忠平;;低磷脅迫下不同種源馬尾松的根構(gòu)型與磷效率[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2年09期
3 劉淵;李喜煥;孫星;張彩英;;磷脅迫下大豆酸性磷酸酶活性變化及磷效率基因型差異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年04期
4 楊青;張一;周志春;劉偉宏;儲德裕;;磷高效馬尾松種源磷效率的家系變異及苗期-大田回溯相關(guān)分析[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2年02期
5 趙亮;周國逸;張德強;段洪浪;劉菊秀;;CO_2濃度升高和氮沉降對南亞熱帶主要鄉(xiāng)土樹種及群落生物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1年08期
6 劉子銳;徐星凱;黃耀;韓琳;羅獻寶;韓士杰;;溫帶森林土壤溶液溶解性N_2O和CO_2含量特征及其影響機制[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9年06期
7 段洪浪;劉菊秀;鄧琦;陳小梅;張德強;;CO_2濃度升高與氮沉降對南亞熱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植物生物量積累及分配格局的影響[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9年03期
8 ;Effect of Simulated Acid Rain on Potential Carbon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Forest Soils[J];Pedosphere;2008年04期
9 劉靈;廖紅;王秀榮;嚴小龍;;不同根構(gòu)型大豆對低磷的適應性變化及其與磷效率的關(guān)系[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04期
10 王曉冬;葉生欣;沈海龍;李長海;;不同土壤水分條件對真樺幼苗形態(tài)特征、生物量及光合生理特征的影響[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慰文;泰國發(fā)現(xiàn)早于80萬年的石制品[J];人類學學報;1987年01期
2 張宏彥;薛祥煦;鄧濤;李傳令;陳民權(quán);張學鋒;;陜西洛南縣龍牙北洞遺址石制品的初步觀察與研究[J];考古;2001年11期
3 張森水,徐新民,邱宏亮,王恩霖,羅志剛;浙江安吉上馬坎遺址石制品研究[J];人類學學報;2004年04期
4 陳虹;沈辰;;史前石制品的熱處理研究[J];江漢考古;2009年02期
5 王永;王軍;紀占勝;翟慶國;肖序常;;藏北羌塘中部戈木錯盆地石制品的初步研究[J];地質(zhì)通報;2009年09期
6 張東菊;陳發(fā)虎;吉篤學;L Barton;PJ Brantingham;王輝;;甘肅蘇苗塬頭地點石制品特征與古環(huán)境分析[J];人類學學報;2011年03期
7 賈昌明;;磨制石器及相關(guān)石制品的表面形態(tài)與繪圖[J];南方文物;2012年04期
8 陳虹;張曉凌;沈辰;;石制品使用微痕多階段成形軌跡的實驗研究[J];人類學學報;2013年01期
9 劉揚;黃勝敏;;廣西百色公簍遺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J];人類學學報;2013年01期
10 員曉楓,徐淑彬,吳瑞吉;山東莒南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J];人類學學報;198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謝焱;丁廣學;謝駿義;;甘肅莊浪趙家滑溝溝口的地層與石器初步研究[A];第九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牛東偉;彭菲;裴樹文;馬寧;;丹江口水庫淹沒區(qū)白渡灘舊石器地點[A];第十三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張森水;;陜西省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幾個問題[A];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祝賀石興邦先生考古半世紀暨八秩華誕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幼平;復原仙人洞人歷史的石制品[N];中國文物報;2000年
2 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劉揚;談舊石器時代石制品原料質(zhì)量的評估標準[N];中國文物報;2014年
3 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劉揚;舊石器時代遺址石制品拼合研究的意義[N];中國文物報;2014年
4 吉學平 敖秀娟 徐興蘭 張曉凌 譚惠忠;云南富源大河出土一批莫斯特文化特征石制品[N];中國文物報;2006年
5 盛立雙;天津薊縣發(fā)現(xiàn)二十七處舊石器地點[N];中國文物報;2005年
6 謝飛;李炎賢先生對泥河灣研究的貢獻[N];中國文物報;2006年
7 王恩霖;片片精美石器訴說著這片土地[N];秦皇島日報;2010年
8 周艷;我市出土舊石器時代“高科技”文物[N];商洛日報;2011年
9 通訊員 田建輝 記者 耿建擴;河北:舊石器加工場“露面”[N];光明日報;2013年
10 張森水 徐新民 羅志剛 王恩林 劉斌 邱宏亮 梁奕建;改寫浙江無舊石器文化遺物地點的歷史[N];中國文物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虹;華北細石葉工藝的文化適應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高慧巧;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初探[D];山西大學;2014年
2 劉佳旭;舊石器時代石制品的博物館展陳設(shè)計研究[D];赤峰學院;2016年
3 杜春磊;靈井許昌人遺址第5層出土石制品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4 王春雪;金斯太洞穴遺址舊石器時代石制品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王強;月莊遺址后李文化石制品的初步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王法崗;山東地區(qū)舊石器時代遺存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張改課;貴州北盤江流域新石器遺存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0199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201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