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夏餉鋪墓地鄂國青銅器腐蝕狀況分析
本文選題:夏餉鋪墓地 + 青銅器 ; 參考:《江漢考古》2014年01期
【摘要】:夏餉鋪墓地出土青銅器對探討西周時期古鄂國的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其表面普遍存在各種類型的腐蝕,妥善保存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前提;诖,利用pH計、超景深三維視頻顯微鏡、拉曼光譜(Raman)及金相顯微鏡等分析方法,對此批器物的腐蝕環(huán)境及產(chǎn)物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該墓群出土青銅器優(yōu)先腐蝕富銅相,富錫相較為穩(wěn)定,因而抗腐蝕能力強,整體保存情況較好。相對先進的冷加工退火處理技術,致密的銹蝕分層,中性、貧氯的埋藏環(huán)境,是其保存情況較好的主要原因。其銹蝕產(chǎn)物多為無害銹,但是性質較為活潑的PbO在銹蝕產(chǎn)物中占有一定比例,因而在進行保護時應使用機械方法除去青銅器表面附著的土銹及PbO,使其保存于干燥、缺氧的環(huán)境中,且應避免與氯化物、硫化物、氫氧化物等腐蝕性較強的物質接觸。
[Abstract]:The bronze ware unearthed in Xixiangpu cemete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Hubei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However,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corrosion on its surface, and proper preserv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d on this, the corrosion environment and the products of these produc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pH meter, 3D video microscope, Raman spectrum and metallographic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ronze wares unearthed in the tomb preferentially corrode the copper-rich phase, and the rich tin phase is relatively stable, so it has strong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good overall preservation. The relatively advanced cold working annealing technology, dense corrosion stratification, neutral and chlorine poor burial environment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its better preservation. Most of the rust products are harmless rust, but the active PbO occupies a certain proportion in the rust products. Therefore, mechanical methods should be used to remove the rust and PBO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bronze ware so that they can be preserved in the drying process. Avoid contact with corrosive substances such as chloride, sulphide and hydroxide in anoxic environment.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分類號】:TG172;K876.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丁堂華;方文;;楚國與鄂國及古越族[J];鄂州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2 張瑛,蔡蘭坤,顧小蘭,祝鴻范,周浩;青銅文物銹體的組織結構分析[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2005年04期
3 羅武干;秦潁;黃鳳春;胡雅麗;王昌燧;;湖北省出土的若干青銅器銹蝕產(chǎn)物研究[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2007年03期
4 劉煜;張曉梅;楊憲偉;原思訓;;天馬-曲村周代晉國墓地青銅器保存狀況研究[J];考古;2000年09期
5 徐少華;鄂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綜考[J];考古與文物;1994年02期
6 李[x勤;;娭周初的鄂W[J];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菊琳,許淳淳,呂國誠;三元青銅/環(huán)境界面上物質轉移的化學行為[J];材料研究學報;2004年03期
2 徐群杰;潘紅濤;鄧先欽;時士峰;李金光;;青銅器文物的腐蝕與防護研究進展[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3 馮麗婷;蘇暢;馮紹彬;李振興;;青銅器腐蝕問題的辯證分析[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2011年02期
4 馮紹彬;胡芳紅;馮麗婷;;青銅器腐蝕研究現(xiàn)狀[J];腐蝕與防護;2009年01期
5 陳港泉;于宗仁;李娜;蘇伯民;趙西晨;丁巖;;陜西鳳棲原西漢墓M25耳室土壤中金屬元素空間分布規(guī)律研究[J];敦煌研究;2013年01期
6 王菊琳,許淳淳;青銅在土壤中局部腐蝕過程的化學行為[J];化工學報;2004年07期
7 張倩慈;劉權衛(wèi);李定明;王玲;;拉曼光譜在核領域研究中的應用[J];化學分析計量;2011年01期
8 朱鐵權;王宏;陳兆鏡;胡立敏;余志;;重慶忠縣翠屏山崖墓群出土晉代金銀器的分析研究[J];江漢考古;2011年01期
9 王蕙貞,魏國鋒,朱虹,金普軍;商代青銅戈腐蝕機理與保護研究[J];考古與文物;2001年03期
10 楊亞長;金文所見之益公、穆公與武公考[J];考古與文物;2004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胡保華;中國北方出土先秦時期銅矛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鄒芙都;楚系銘文綜合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姜亞林;《詩經(jīng)》戰(zhàn)爭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張丹;南襄盆地出土兩周時期銘文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5 董黎;鄂南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空間解析與居住文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6 灻澊;西周有挊拝器e反鷠湁絒D];吉林大學;2013年
7 廖曉寧;銅及青銅合金在靜態(tài)和動態(tài)薄液膜下的腐蝕行為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朱繼平;鄂東楚文化的歷史進程與特征[D];武漢大學;2005年
2 黃薇;陜西不同地區(qū)土壤埋藏環(huán)境與青銅器銹蝕特征的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3 徐世權;出土商周時期青銅器銘文中的國名考察[D];吉林大學;2009年
4 王遷;PVA/SiO_2熒光復合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其分析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李業(yè)萍;疏水性鎂合金新型轉化膜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國勝;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獲重大發(fā)現(xiàn)[J];江漢考古;2003年02期
2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J];考古學報;1959年03期
3 王蕙貞,魏國鋒,朱虹,金普軍;商代青銅戈腐蝕機理與保護研究[J];考古與文物;2001年03期
4 胡雅麗 ,楊劍坤;戰(zhàn)國楚墓發(fā)掘日記 迷霧繚繞九連墩[J];文明;2004年12期
5 ;近年來上海市從廢銅中d6救出的重要文物[J];文物;1959年10期
6 程德潤;趙明仁;劉成;李紅星;;古代青銅器“粉狀銹”銹蝕機理新探[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伯禮;唐敦乙;龔彬;;電子束焊接與銅質文物的修復[J];真空與低溫;1991年02期
2 李興福;樊北平;張世文;劉亞強;;腐蝕青銅器的保護——青銅緩蝕劑的復配研究[J];考古;1992年08期
3 馮紹彬;李振興;馮麗婷;胡芳紅;;新型青銅器緩蝕劑的研制及其應用效果[J];材料保護;2009年10期
4 金普軍;秦潁;龔明;李濤;朱鐵權;胡雅麗;王昌燧;;九連墩楚墓青銅器鉛錫焊料的耐腐蝕機理[J];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2007年03期
5 馮紹彬;胡芳紅;馮麗婷;;青銅器腐蝕研究現(xiàn)狀[J];腐蝕與防護;2009年01期
6 韓炳華;;靈石旌介青銅器鑄造工藝分析[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9年02期
7 孫淑云;姚智輝;萬輔彬;;越南銅鼓及相關器物金相分析[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8 廖靈敏;黃宗玉;潘春旭;陳官濤;胡雅麗;;湖北棗陽市九連墩楚墓青銅器的材料學特征研究[J];考古;2008年08期
9 孫淑云;梅建軍;;中國古代鉛錫焊料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10 馮麗婷;蘇暢;馮紹彬;李振興;;青銅器腐蝕問題的辯證分析[J];腐蝕科學與防護技術;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紹彬;馮麗婷;胡芳紅;張雷;;氯化亞銅加速青銅器腐蝕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6年
2 董友珍;李超;付永麗;;金相檢驗在鋼鐵企業(yè)中的意義及運用[A];2007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彭非;尹付成;蘇旭平;;Zn-Fe-Ni三元系相圖的實驗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相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王小英;任大鵬;姜桂芬;;21-6-9奧氏體不銹鋼失效機制[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0)[C];2000年
5 姜利民;郝勝智;王麗春;吳平生;李仁峰;董闖;;強流脈沖電子束表面處理對不銹鋼316L耐蝕性能的影響[A];TFC'05全國薄膜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細應;楊愈;李培耀;周細應;;HK40耐熱管材的組織和性能[A];第十五屆華東地區(qū)熱處理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熱處理年會三十周年紀念活動論文摘要集[C];2006年
7 張鵬程;王慶富;伍紹萍;黃文莉;白貴云;蔣春麗;;Be/HR-1釬焊微區(qū)成分和組織[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0)[C];2000年
8 譚云;余勇;潘曉霞;李光東;張方舉;豐杰;周德惠;;高溫熱沖擊對J75不銹鋼力學性能及微觀組織的影響[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1)[C];2001年
9 袁曉敏;龔佑品;;激光熔覆Ni基TiB_2陶瓷復合涂層的組織與性能[A];第十五屆華東地區(qū)熱處理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熱處理年會三十周年紀念活動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吳立新;曾靜;陳士華;龔桂仙;姚中海;;一種含銅鋼表面富集相的電子顯微分析[A];2006年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廖建國;耐蝕性好的油井用高強度高Cr鋼管的開發(fā)[N];世界金屬導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杜玉萍;探究司母戊大方鼎鑄造之謎[N];江蘇科技報;2006年
3 肖英龍;高深度油井、氣井腐蝕環(huán)境與對策及高耐蝕井用管的開發(fā)[N];世界金屬導報;2008年
4 肖英龍;油氣總管用馬氏體系不銹鋼無縫管的開發(fā)[N];世界金屬導報;2006年
5 周鑒;漣鋼CSP生產(chǎn)線生產(chǎn)SPHC鋼質量分析[N];世界金屬導報;2008年
6 劉煜;淺談X射線透視技術在古代青銅器研究中的應用[N];中國文物報;2001年
7 ;不銹鋼的表面處理[N];現(xiàn)代物流報;2005年
8 石巖;第二批中關村開放實驗室[N];科技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曹發(fā)和;高強度航空鋁合金局部腐蝕的電化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曹琨;含氮雜環(huán)類化合物及其自組裝膜對銅在海水中緩蝕機理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世海;CI~-對原油罐底板腐蝕分析與防護[D];蘭州理工大學;2006年
2 黃琳;鹽水鉆井液用鉆具的環(huán)保型緩蝕劑的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3 沈璐;青銅器粉狀銹氧化封閉法工藝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4 王翠玲;基于正交實驗的超音速火焰噴涂Fe基涂層組織性能的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5年
5 王世偉;X70鋼耐蝕性能與鐵氧化物膜保護機制初探[D];東北大學;2005年
6 楊光山;C、Cr、Ni、RE及熱處理對Fe-Mn-Si形狀記憶合金記憶效應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7 王煥志;鋼鐵常溫磷化及表面處理的電化學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8 孫李平;太陽能高溫熔鹽優(yōu)選及腐蝕特性實驗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7年
9 林陽陽;AZ31B鎂合金TIG焊及接頭腐蝕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10 胡紅娟;鈦合金(Ti-6AI-4V)深層離子氮化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475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947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