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諭”:清代獨有的圣旨
本文選題:清代 + 中國古代; 參考:《蘭臺世界》2014年05期
【摘要】:正中國古代皇帝或以皇帝名義頒發(fā)的各類皇命公文總稱詔令文書,民間俗稱圣旨。清代,中國最后的封建王朝,君主專制前所未有,展示和象征皇權(quán)的詔令文書最為完備,除沿襲歷代傳承的制、詔、誥、敕外,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quán)和適應(yīng)國情需要,又增加了諭和旨。凡皇帝主動頒發(fā)的為"諭",回覆大臣奏請而頒發(fā)的為"旨";馗泊蟪甲嗾埖闹,因問題涉及面較寬,需要頒發(fā)有關(guān)衙門遵辦的,也稱為"諭"。無論是諭抑或是旨,均是皇上下達的命令,一律稱為"上諭",是清代獨有的詔令文書。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emperors or in the name of emperors issued all kinds of imperial documents, commonly known as imperial edict document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in China,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was unprecedented, and the imperial edict documents that displayed and symbolized the imperial power were the most complete. In addition to the system inherited from successive dynasties, Zhao, Letters Patent, and Compendium,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oracle and the decree were increased. Where the emperor's initiative to issue the "encyclical," reply to the Minister's invitation to issue the "tenor." Reply to the Minister's invitation, because of the wide range of issues, need to issue the Yamen compliance, also known as the "encyclical." Whether the oracle or the purpose, are issued by the emperor, all called the "oracle", is a unique imperial edict document.
【作者單位】: 遼寧省檔案館編研展覽處;
【分類號】:K87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屈春海;;清代的表與箋[J];收藏家;1999年01期
2 邱思達;;清代雕母錢[J];收藏界;2003年08期
3 一言;;清代題本的式微[J];歷史檔案;2011年02期
4 劉桂林;;清代的郊勞[J];紫禁城;1982年05期
5 郭福祥;;清代帝后印t降膱鱗J];紫禁城;1993年03期
6 汪亓;;三千世界銀成色 天地?zé)o私玉萬家 清代皇室藏畫中的冰雪世界[J];紫禁城;2007年02期
7 趙智強;;清代揚州八怪中的黃慎及其《書畫詩》冊[J];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05期
8 王瓊瑛;;縉云木刻活字印刷術(shù)[J];東方博物;2009年02期
9 朱天曙;呂歡呼;;清代宮廷漆器的朱彩墨韻[J];南通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年02期
10 李永興;;清代■簿儀仗制度沿革[J];紫禁城;199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德方;;中國古代宮城出現(xiàn)于龍山時代[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輯)——鄭州商都3600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xu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齊文;;“大丹重寶”錢文書法管窺[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八輯)[C];2006年
3 何國財;嚴廣平;白寶才;;中國錢幣幣文書體淺談[A];甘肅省錢幣學(xué)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專輯[C];2001年
4 韓品錚;楊國慶;;中國古代甕城初探——兼論新鄭故城城門內(nèi)建筑遺址與南京的內(nèi)甕城[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五輯)——中國古都學(xué)會第十五屆年會暨新鄭古都與中原文明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趙金皎;;清帝陵中風(fēng)格獨特的慕陵[A];中國紫禁城學(xué)會論文集(第五輯 下)[C];2007年
6 庫爾班·外力;;吐魯番出土的五件回鶻文文書[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7 蔡克勤;陳寶國;崔艷華;員雪梅;;中國古代玉的科學(xué)認識初探[A];地質(zhì)學(xué)史論叢(4)[C];2002年
8 王晶;史箴;;南苑——中國古代苑囿的活化石[A];中國紫禁城學(xué)會論文集(第四輯)[C];2004年
9 蔡運章;;中國文字起源與遠古刻畫符號——中國古代卦象文字簡論[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10 崔峰;;敦煌文書中北周時期寫經(jīng)及相關(guān)問題探討[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xué)術(shù)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馭寰;6、中國古代哪一座城最有代表性,從規(guī)劃上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格?[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2 云菲;“奇跡天工——中國古代發(fā)明創(chuàng)造文物展”開幕[N];中國藝術(shù)報;2008年
3 中國錢幣博物館 周衛(wèi)榮;翻砂工藝[N];中國文物報;2008年
4 編譯/霍霞;中國古代玉器疑為機械制造[N];北京科技報;2004年
5 張馭寰;18.中國古代有沒有立交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6 孔祥星;中國古代銅鏡的民間收藏與展示[N];中國文物報;2007年
7 韓曉東;200余件國寶助興奧運免費展出[N];中華讀書報;2008年
8 記者 馮國;研究發(fā)現(xiàn):漢朝皇帝在長安也能吃到“海鮮”[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左曉琴;銅鏡奇葩——新莽四神博局鏡[N];銅川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楊競;遼博:展示“四君子”題材繪畫的審美取向[N];遼寧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瑾;中國古代偽幣研究—以宋代為中心[D];浙江大學(xué);2004年
2 馬新宇;清代碑學(xué)批評[D];吉林大學(xué);2007年
3 仲星明;中國古代印刷圖形探源[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06年
4 魏郭輝;敦煌寫本佛經(jīng)題記研究[D];蘭州大學(xué);2009年
5 夏季;中國古代早期管樂器及黃鐘律管研究[D];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2006年
6 高紀洋;中國古代器皿造型樣式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12年
7 敖特根;敦煌莫高窟北區(qū)出土蒙古文文獻研究[D];蘭州大學(xué);2006年
8 徐振杰;中國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與世俗化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6年
9 楊森;敦煌家具研究[D];蘭州大學(xué);2006年
10 程鵬萬;簡牘帛書格式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萍;從《徽州千年契約文書》看清代徽州民間糾紛和訴訟[D];廈門大學(xué);2006年
2 袁宙飛;清代民間木版年畫女性人物圖像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07年
3 遲文萃;古代臂鞲芻論[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12年
4 方健;中國古代碗類漆器的發(fā)展與演變[D];蘇州大學(xué);2007年
5 劉絢蓓;中國古代碑志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9年
6 石江年;敦煌壁畫和文書中古代體育文化的源流及其發(fā)展形態(tài)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04年
7 武航宇;中國古代租佃契約文書考析[D];吉林大學(xué);2005年
8 鐘俏;十里紅妝—清代寧紹地區(qū)漆藝嫁妝研究[D];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2011年
9 石宇;中國古代鎧甲材質(zhì)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07年
10 魏琳;《宋人佚簡》所收舒州酒務(wù)公文整理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07年
,本文編號:19197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91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