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福德的學術遺產——當代中國考古學的視角
本文選題:賓福德 + 學術思想史。 參考:《東南文化》2014年04期
【摘要】:在考古學史上,美國著名考古學家路易斯·賓福德(Binford,L.R.)無疑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被認為是"新考古學"的開創(chuàng)者?v觀賓福德先生的學術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貫穿在賓福德學術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基本線索就是:發(fā)展科學的考古學,發(fā)展人類學的考古學。他的方法也是圍繞這條線索展開的,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就是他運用民族志的研究,包括行動主義的野外調查以及系統(tǒng)的狩獵采集者民族志材料的分析,去了解史前狩獵采集者遺址的結構、組織以及所涉及的人類行為方式。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archaeology, the famous American archaeologist, Binfordberg, L. R. Undoubtedly a landmark figure, is regarded as the pioneer of the new archaeology. Throughout Mr. Binford's academic history, we can find that the basic clue that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Binford's academic thought i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rchae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His method also revolves around this clue,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which is his use of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cluding field surveys of activism and analysis of systematic ethnographic materials for hunter-gatherers.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organization, and human behavior of prehistoric hunter-gatherer sites.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
【分類號】:K8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陳勝前;;理解后過程考古學:考古學的人文轉向[J];東南文化;2013年05期
2 路易斯·賓福德;科林·倫福儒;陳勝前;;路易斯·賓福德訪談[J];南方文物;2011年04期
3 陳勝前;;中國狩獵采集者的模擬研究[J];人類學學報;2006年01期
4 陳勝前;;中國晚更新世—早全新世過渡期狩獵采集者的適應變遷[J];人類學學報;2006年03期
5 魏屹;陳勝前;高星;;試論閻家崗遺址動物骨骼圈狀堆積的性質[J];人類學學報;201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正楷,陳福友,岳升陽;北京大學校園內埋藏古樹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2 楊曉燕,夏正楷,崔之久;環(huán)境考古學發(fā)展回顧與展望[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2期
3 史威;朱誠;王富葆;田曉四;;渝東峽江區(qū)全新世環(huán)境考古與環(huán)境變遷研究現(xiàn)狀[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7年02期
4 戴向明;中國考古學觀念的回顧與反思[J];東南文化;2001年01期
5 王婧;作為獨立學科的考古學——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學科體系之比較[J];東南文化;2001年09期
6 劉文鎖;漸中語類——俞偉超先生晚年思想隨錄[J];東南文化;2005年04期
7 陳勝前;;中國北方晚更新世人類的適應變遷與輻射[J];第四紀研究;2006年04期
8 張森水;從周口店早期工作看裴文中先生對史前考古學的貢獻──紀念裴文中先生誕辰90周年[J];第四紀研究;1994年04期
9 楊曉燕,夏正楷;中國環(huán)境考古學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1年06期
10 楊曉燕,夏正楷,崔之久;第四紀科學與環(huán)境考古學[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姚繼德;;清真飲食文化內涵初窺[A];中國回商文化(第二輯)[C];2009年
2 李東紅;;中國邊疆考古學的學術取向:民族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3 邱文元;;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與當代構建和諧社會的路徑選擇[A];山東省哲學學會“改革開放三十年哲學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邱文元;;康德和因果問題的解決[A];全國“經(jīng)驗主義與實用主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張立民;;國內外埋藏學研究綜述[A];第十三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林光紀;;福建曇石山文化遺址的海洋社會學考察[A];2013年中國社會學年會暨第四屆海洋社會學論壇論文集[C];2013年
7 彭兆榮;;人文/文化||生態(tài)/生生[A];社會轉型與文化轉型——人類學高級論壇2012卷[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京;云南興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0年
2 廖國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崔英杰;江淮東部史前文化與社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田廣林;中國北方西遼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匡安榮;“道法自然”與經(jīng)濟自由——一項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6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7 陳隆文;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金屬鑄幣的空間特征與地理基礎[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9 許永杰;黃土高原仰韶晚期遺存的譜系[D];吉林大學;2004年
10 錢益匯;濟南大辛莊遺址出土商代石器的生產與使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鐵麗;先秦時期黃河水患述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倩;從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氣候變化對黃、淮河流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瑩;云南銀梭島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張萌;雙塔遺址一期的動物利用方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楊天通;李濟的考古學理論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江榮;東鄉(xiāng)族經(jīng)濟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田春芳;河南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葉婷;文化學視域下的伏羲女媧與亞當夏娃比較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9 陸和清;戰(zhàn)國時期皖西地區(qū)文化變遷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10 李黎霞;浙江省全新世早期環(huán)境變化與文化響應[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森水;中國舊石器考古的新轉折——《閻家崗舊石器時代晚期古營地遺址》述評[J];北方文物;1991年02期
2 吳小平,吳建民;洞庭湖區(qū)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與古環(huán)境變遷的關系[J];東南文化;1998年01期
3 謝傳禮,翦知nc,趙泉鴻,汪品先;末次盛冰期中國海古地理輪廓及其氣候效應[J];第四紀研究;1996年01期
4 魏蘭英,彭貴,嚴富華,尹金輝,盧演儔,劉榮謨;北京地區(qū)末次冰消期氣候環(huán)境變化記錄的初步研究[J];第四紀研究;1997年02期
5 ;廣西南寧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J];考古;1975年05期
6 徐浩生;金家廣;楊永賀;;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試掘簡報[J];考古;1992年11期
7 陳勝前;;考古推理的結構[J];考古;2007年10期
8 陳勝前;;考古學的文化觀[J];考古;2009年10期
9 于匯歷;;哈爾濱閻家崗遺址動物骨骼圈狀結構的再研究[J];考古;2011年07期
10 黃可佳;;哈爾濱閻家崗遺址動物骨骼圈狀堆積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200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蘭坡;;關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若干問題——評賓福德等的新看法[J];考古;1988年01期
2 劉景芝;外國學者看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J];文物春秋;2001年05期
3 徐堅;;賓福德、過程主義和中國考古學[J];考古與文物;2011年03期
4 路易斯·賓福德;科林·倫福儒;陳勝前;;路易斯·賓福德訪談[J];南方文物;2011年04期
5 劉加豐;;對考古學從實物出發(fā)又回歸實物的思考——從賓福德的懷疑論說起[J];黑龍江史志;2008年21期
6 李水城;;紀念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考古學家路易斯·賓福德[J];南方文物;2011年04期
7 孫祖初;從《從事考古》看賓福德新考古學[J];東南文化;1997年01期
8 黃海;;賓福德《作為人類學的考古學》述評[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9 陳淳;新書介紹[J];文物季刊;1993年03期
10 陳淳;談舊石器精致加工[J];人類學學報;1997年04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陳勝前;紀念路易斯·R·賓福德博士[N];中國文物報;2011年
2 劉焱鴻;貫通:建立跨文化比較研究的范式[N];中華讀書報;2014年
3 唐際根 荊志淳;作為考古學的考古學[N];中國文物報;2001年
4 劉聰 李志丹;林l勏壬腹部脊龐臚夤脊臶N];中國文物報;2012年
,本文編號:19183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918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