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產(chǎn)地的綜合分析
本文選題:良渚文化 + 玉器產(chǎn)地。 參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07期
【摘要】:良渚文化玉器產(chǎn)地是其玉器和社會研究的本源問題之一,其又可以分解為玉料開采地和玉器加工地兩個方面。在系統(tǒng)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礦物種類及玉色、外觀結構的基礎上,本文首先將良渚文化最主要的透閃石-陽起石玉料分作純色料、雜色料和"雞骨白"三種。針對良渚文化玉料開采地問題,文章主要回顧了科技考古工作的相關探索及研究現(xiàn)狀,并著重分析了小梅嶺玉礦的產(chǎn)源可能性。基于對制玉遺存的全面界定,筆者隨后詳細梳理了良渚文化目前的相關發(fā)現(xiàn),最終認為,蘇皖浙三省交界處的大面積山地區(qū)應是探索良渚文化玉料開采地最主要的區(qū)域;而良渚遺址群中的塘山遺址和寧鎮(zhèn)地區(qū)的丁沙地遺址應為良渚文化兩個明確的玉器加工地,嘉興地區(qū)和蘇滬地區(qū)也很可能存在當?shù)氐闹朴褡鞣弧?br/>[Abstract]:The origin of jade articles in Liangzhu Culture is one of the original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jade and society, which can be decomposed into two aspects: jade mining land and jade processing land.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mineral types, jade color and appearance structure of jade articles in Liangzhu Culture, this paper first divides the most important tremolite and actinite jade into three kinds: pure color material, mixed color material and "chicken bone white". In view of the exploitation of jade in Liangzhu Cult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rchaeological work, and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ing and source of Xiaomeiling jade mine. Based on the overall definition of jade remains, the author then combed the relevant findings of Liangzhu culture in detail, and finally concluded that the large area of mountain area at the junction of Jiangsu, Anhui and Zhejiang provinces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to explore the jade mining area of Liangzhu culture; The Tangshan site in Liangzhu site group and the Dingsha site in Ningzhen area should be two clear jade processing sites for Liangzhu culture, and local jade mills may also exist in Jiaxing and Suhu areas.
【作者單位】: 中國國家博物館;
【分類號】:K876.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干福熹;曹錦炎;承煥生;顧冬紅;芮國耀;方向明;董俊卿;趙虹霞;;浙江余杭良渚遺址群出土玉器的無損分析研究[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1年01期
2 顧冬紅;干福熹;承煥生;陸建芳;左駿;李青會;;江陰高城墩遺址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無損分析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0年04期
3 李晶;高潔;童欣然;皮白靈;楊明星;;江蘇溧陽軟玉與良渚文化莊橋墳遺址出土軟玉的特征對比研究[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10年03期
4 伏修鋒;干福熹;馬波;顧冬紅;;幾種不同產(chǎn)地軟玉的巖相結構和無破損成分分析[J];巖石學報;2007年05期
5 古方;;良渚玉器部分玉料來源的蠡測[J];華夏考古;2007年01期
6 徐新民;程杰;;浙江平湖市莊橋墳良渚文化遺址及墓地[J];考古;2005年07期
7 程軍;王昌燧;李德文;王巨寬;;良渚文化遺址及放王崗漢墓出土玉器的物相及微量元素測試分析[J];考古;2005年07期
8 陸建方;杭濤;韓建立;;江蘇句容丁沙地遺址第二次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1年05期
9 吳京山;試解良渚文化玉器的雕琢之謎[J];東南文化;2001年04期
10 朱海信,承煥生,楊福家,黃宣佩,熊櫻菲;福泉山良渚文化玉器的PIXE分析[J];核技術;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明建;;良渚文化玉器產(chǎn)地的綜合分析[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07期
2 岳超龍;朱劍;;中國古代玉器科技研究述評[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7年01期
3 何駑;;陶寺遺址ⅡM26出土骨耜刻文試析[J];考古;2017年02期
4 湯超;廖宗廷;鐘倩;周征宇;;新疆軟玉仔料中黑色樹枝狀物質(zhì)的拉曼光譜和顯微結構特征[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7年02期
5 劉劍;;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教學札記[J];中學歷史教學;2016年10期
6 陳龍;袁明洋;雷咪;黃必勝;陳科力;;中藥陽起石、陰起石的X衍射譜鑒別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5年18期
7 谷岸;羅涵;楊曉丹;;近紅外光譜結合化學計量學無損鑒定軟玉產(chǎn)地的可行性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5年03期
8 李英姿;;古代鎮(zhèn)江造船考[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9 方向明;;聚落變遷和統(tǒng)一信仰的形成:從崧澤到良渚[J];東南文化;2015年01期
10 魯力;魏均啟;王芳;朱丹;;和田玉物質(zhì)成分及結構類型對比研究[J];資源環(huán)境與工程;2015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朱武;干福熹;承煥生;;不同成礦機理和地質(zhì)環(huán)境下形成的軟玉的化學成分特征[J];礦物學報;2010年03期
2 趙虹霞;干福熹;;拉曼光譜技術在中國古玉、古玉器鑒定和研究中的應用[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9年11期
3 張朱武;承煥生;干福熹;;玉石及中國古代玉器的PIXE分析[J];核技術;2009年11期
4 劉志勇;干福熹;承煥生;郭聚平;;遼寧岫巖玉的巖相結構和無損分析研究[J];巖石學報;2009年05期
5 干福熹;;中國古代玉器和玉石科技考古研究的幾點看法[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年S1期
6 干福熹;承煥生;孔德銘;趙虹霞;馬波;顧冬紅;;河南安陽市新出土殷墟玉器的無損分析檢測的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年04期
7 劉志勇;干福熹;承煥生;馬波;顧冬紅;;蛇紋石質(zhì)古玉器的無損分析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8年03期
8 伏修鋒;干福熹;馬波;顧冬紅;;幾種不同產(chǎn)地軟玉的巖相結構和無破損成分分析[J];巖石學報;2007年05期
9 趙虹霞;伏修鋒;干福熹;馬波;顧冬紅;;不同產(chǎn)地綠松石無損檢測及巖相結構特征研究[J];巖礦測試;2007年02期
10 周征宇,廖宗廷,馬婷婷,袁媛;回顧與展望:軟玉的研究[J];上海地質(zhì);200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京山;試解良渚文化玉器的雕琢之謎[J];東南文化;2001年04期
2 何國俊;;良渚文化玉器原料來源探討[J];南方文物;2005年04期
3 萬俐;也談良渚文化玉器的雕琢工藝及發(fā)白現(xiàn)象[J];東南文化;2002年06期
4 黃宣佩;;良渚文化玉器變白之研究[J];上海博物館集刊;2005年00期
5 劉斌;;神靈與藝術的結合——良渚文化玉器[J];榮寶齋;2006年06期
6 劉恒武;;論良渚文化玉器系統(tǒng)的萌芽[J];考古與文物;2008年01期
7 朱殷治;;嘉善博物館所藏良渚文化玉器[J];東方博物;2008年03期
8 武家璧;;良渚文化玉器圖案“鳩山圖”[J];文博;2009年01期
9 蔣衛(wèi)東;;神異靈鳥 良渚文化玉器別裁[J];收藏家;2009年04期
10 張慧;;良渚文化玉器鑒定秘訣[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0年1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柴眩華;良渚文化玉器鑒定高級研修班在杭圓滿結束[N];中國文物報;2013年
2 記者 耿儷洳 通訊員 徐賢卿;市博物館推出良渚文化玉器展[N];嘉興日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李北辰;流散日本的珍稀文物[N];華夏時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范琳;淺析紅山、良渚文化玉器[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788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878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