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遼代漢人與《契丹藏》的雕印
本文選題:遼代 + 《契丹藏》 ; 參考:《貴州社會科學》2017年09期
【摘要】:《契丹藏》的刊印與流布是遼代佛教史乃至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綜合山西應縣木塔、河北豐潤天宮寺塔的《契丹藏》實物資料與遼代的文獻、石刻資料,可證《契丹藏》的雕印是官方行為,主要由遼朝政府出資,其刻經(jīng)機構組織縝密,總領《契丹藏》雕印者多為燕京名剎大寺的漢人高僧,如詮明、覺苑、瓊煦等,并在燕京設有專門機構"印經(jīng)院",設"判官"一職,總體負責佛經(jīng)雕印事宜,擔任此職者多為漢人,印經(jīng)院又下轄各個寺院,由各寺僧人承擔提點、?、雕印等各項具體事務!镀醯げ亍返裼∵^程中,官方力量是主流,而民間力量也積極輔助,如眾多佛教信徒以無償施助、"有償"贖買的方式給予資金支持,各種刻經(jīng)組織和刻印經(jīng)文的手工業(yè)作坊則提供相應技術支持。正是遼朝政府與燕京寺院、民間的鼎力合作,保證了《契丹藏》雕造質(zhì)量精良。遼朝諸帝均不遺余力地推崇佛教,是因為佛教對于消除漢人與契丹統(tǒng)治民族間的對立與隔閡大有裨益,漢人為遼朝佛教事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引領者,符合遼朝長治久安的需要。
[Abstract]:The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Qidan Tibet is a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in Liao Dynasty an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It synthesizes the wooden pagoda in Yingxi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the "Qidan Tibet" of the Temple Tower of Fengrun Tiangongsi in Hebei Province, and the documents of the Liao Dynasty, as well as the stone carving materials.The engraving seal of "Qidan Zang" is an official act, mainly funded by the Liao Dynasty government, and its engraving organization is meticulous. The chief engravings of "Qidan Tibet" are mostly high monk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of the Yenching Ming Ming, Chueh-yuan, Qiongxu, etc.In Yenching, there is a special agency, the Indo-Classical Institute, and the post of "Judge", who is generally responsible for Buddhist scripture engraving and printing. Most of them are Han Chinese, and the Indian Monastery i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various monasteries, and the monks of each temple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posing and collating.In the process of engraving, the official force is the mainstream, and the folk forces are also actively assisted. For example, many Buddhist believers give aid free of charge, "paid" to buy the way to give financial support.Various scripture organizations and scripture engraving workshops provide appropriate technical support.It was the Liao Dynasty government and Yanjing monastery, folk cooperation, to ensure the Qidan Tibet carving quality.The emperors of the Liao Dynasty all spared no effort to promote Buddhism because it was of great benefit to eliminate the antagonism and estrangement between the Han people and the Qidan ruling nation, and the Han people were the main lead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the Liao Dynasty, which met the needs of lasting stability in the Liao Dynasty.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5批面上資助項目“遼代漢族士人研究”(2014M550161) 吉林大學種子基金項目“遼代漢官群體研究”(2015ZZ007)
【分類號】:K871.4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瑞;內(nèi)蒙古遼代文物展2002年亮相京城[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2年02期
2 蘆海嬌;;中國遼代古墓出土的木版畫[J];藝術研究;2006年04期
3 許凱;;遼代佛塔建筑的歷史成就[J];蘭臺世界;2013年07期
4 李振石;遼代三彩印花海棠盤[J];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06期
5 蘇晉仁;;珍貴的遼代逸書[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3年00期
6 朱子方;;贊遼代雕版印刷的卓越成就[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3年00期
7 閻崇年;;山西應縣遼代文物的發(fā)現(xiàn)對北京歷史研究的重要意義[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3年00期
8 馮鵬生;;淺談遼代雕版印刷獨幅佛畫——《熾盛光九曜圖》[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3年00期
9 ;榮寶齋修復遼代經(jīng)卷[J];中國科技史料;1983年01期
10 賁鶴齡;;內(nèi)蒙古庫倫旗發(fā)現(xiàn)遼代靈安州城址[J];考古;199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中原;;遼代“巡貼”諸錢與寺院經(jīng)濟的關系[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三輯)[C];2003年
2 薛勇;;遼代十二生肖錢錢賞析[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四輯)[C];2003年
3 何天明;;對遼代錢幣研究的幾點看法[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六輯)[C];2006年
4 孟建仁;;從興安盟出土的幾批遼代窖藏錢幣談遼代貨幣的發(fā)展[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三輯)[C];2003年
5 楊敬民;玄鷹;;遼代自然風光花錢[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五輯)[C];2003年
6 泉舍;;遼代名泉“保寧通寶”[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五輯)[C];2003年
7 曉康;;介紹兩枚遼代吉語小花錢[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七輯)[C];2006年
8 張德華;;“柴冊”與“捺缽”——兩枚遼代大花錢考[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八輯)[C];2006年
9 劉森;;泉學新風萬里來——《遼代貨幣論文選集》讀后感[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三輯)[C];2003年
10 何天明;;從邊境銅鐵錢交易看遼代鐵錢與錢幣鑄造[A];遼、金、西夏、元貨幣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邵國田;遼代雕花木弓囊[N];中國文物報;2000年
2 本刊記者 孫玉潔;叱咤風云二百年 遼代文明再驚世[N];中國藝術報;2002年
3 楊鐵男;遼代娛樂活動的珍貴資料[N];朝陽日報;2008年
4 劉寶林;遼上京博物館征集到罕見遼代殘碑[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8年
5 記者 李富;遼都故地巴林左旗新發(fā)現(xiàn)兩處遼代窖藏[N];赤峰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陳鳳軍;遼代文化:沈陽特色文化的“金礦”[N];沈陽日報;2011年
7 李富;遼都故地巴林左旗首次發(fā)現(xiàn)遼代人力車壁畫[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10年
8 通訊員 杜江;和林縣發(fā)現(xiàn)遼代古墓壁畫[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6年
9 博文;吉林發(fā)現(xiàn)遼代行宮遺址群[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10 陳_e華;河北平泉發(fā)現(xiàn)遼代石棺[N];光明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唐彩霞;內(nèi)蒙古遼代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資源研究與利用[D];山東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蓮;遼代墓葬出土銅器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2 關翔宇;遼代墓志生肖紋飾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3 張倩;遼代契丹族女性首飾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4 孫兵;遼代帶具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6年
5 蘭中英;遼西地區(qū)遼代佛塔藝術考古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
6 李陽;遼代銅鏡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6年
7 孫娟娟;遼代服飾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8 蔣飛飛;遼代玻璃制品初步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4年
9 張楚翹;遼代漢人墓葬兼容并包的藝術特征[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10 魏聰聰;遼代后族墓葬藝術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
,本文編號:17538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75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