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級-規(guī)模法則在考古區(qū)域分析研究中的相關問題
本文選題:等級-規(guī)模法則 + 原理�。� 參考:《考古》2015年04期
【摘要】:正隨著區(qū)域性考古調(diào)查方法在田野考古實踐中的應用,中國考古學界正逐步積累詳盡而豐富的數(shù)據(jù)資料。在此基礎上,中外學者引用考古區(qū)域分析的方法,在解釋聚落形態(tài)和社會復雜化進程問題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應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中國考古遺存,不僅有利于世界考古學界進一步了解中國考古遺存所體現(xiàn)的既具有人類社會演進共性又
[Abstract]: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gional archaeological survey method in the field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the archaeological circles in China are gradually accumulating detailed and abundant data.On this basis,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made a useful attempt to explain the settlement form and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of societ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archaeological regional analysis.The application of the same method to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is not only helpful for the world archaeological community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at the Chines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embody both the commonness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rchaeological remains.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10YJC780006) 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教外司留2012-940號)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135JD78000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CKG003)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術骨干支持”計劃項目(2012FRGG04)資助系列成果
【分類號】:K85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任新雨;張志清;余西云;王炎溪;;河南淮濱縣黃土城地區(qū)區(qū)域考古調(diào)查簡報[J];華夏考古;2010年04期
2 周南,柯睿思;早期酋長制群體的聚落形態(tài)比較研究——以內(nèi)蒙古東部、安第斯山北部和美洲中部三個地區(qū)為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5期
3 滕銘予;;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時期遺址分布的空間考察[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04期
4 陳星燦;劉莉;李潤權;華翰維;艾琳;;中國文明腹地的社會復雜化進程——伊洛河地區(qū)的聚落形態(tài)研究[J];考古學報;2003年02期
5 成都平原國際考古調(diào)查隊;傅羅文;江章華;關玉琳;Timothy Jonathan HORSLEY;陳伯楨;林永昌;黨國平;戴福堯;李水城;;成都平原區(qū)域考古調(diào)查(2005—2007)[J];南方民族考古;2010年00期
6 張忠培;內(nèi)蒙古東部(赤峰)區(qū)域考古調(diào)查階段性報告·序一[J];華夏考古;2003年04期
7 張建仕;馬思義;雷鳴鴻;廖九如;王臻;李昆;;江西清江盆地區(qū)域考古調(diào)查簡報(2011~2012年度)[J];南方文物;2012年04期
8 陳雍;;關于考古學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理論與方法[J];文物;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保國;;遼西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的防御性及相關問題[J];北方文物;2011年04期
2 王刃余;;“地域—文化”遺產(chǎn)調(diào)研的基本方向[J];東南文化;2009年04期
3 楊林;裴安平;郭寧寧;梁博毅;;洛陽地區(qū)史前聚落遺址空間形態(tài)研究[J];地理科學;2012年08期
4 許宏;;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變局的考古學觀察[J];東方考古;2012年00期
5 宋愛平;;鄭州地區(qū)史前至商周時期聚落形態(tài)分析[J];東方考古;2011年00期
6 陳朝云;順應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遵循人地關系:商代聚落的擇立要素[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7 張興照;;商代邑聚臨河選址考論[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8 袁廣闊;;略論二里頭文化的聚落特征[J];華夏考古;2009年02期
9 李之龍;;對“中國文明史二里頭起始論”的質(zhì)疑[J];華夏考古;2009年04期
10 許永杰;;聚落考古在中國——歷程·現(xiàn)狀·問題[J];華夏考古;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Yanyan Yu;Zhengtang Guo;Haibin Wu;Peter A.Finke;;Reconstructing prehistoric land use change from archeological data: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model in Yiluo valley,northern China[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新生代地質(zhì)與環(huán)境研究室[C];2013年
2 Jianping Zhang;Houyuan Lu;Wanfa Gu;Naiqin Wu;Kunshu Zhou;Yayi Hu;Yingjun Xin;Can Wang;;Early Mixed Farming of Millet and Rice 7800 Years Ago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Region,China[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新生代地質(zhì)與環(huán)境研究室[C];2013年
3 理查德·布蘭頓;李宏艷;;人類考古學視角下的城市起源[A];都市文化研究(第2輯)——都市、帝國與先知[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統(tǒng)支持下的魯東南沿海地區(qū)史前至漢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付順;古蜀區(qū)域環(huán)境演變與古蜀文化關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3 陳小三;河西走廊及其鄰近地區(qū)早期青銅時代遺存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4 許家偉;鄉(xiāng)村聚落空間結(jié)構(gòu)的演變與驅(qū)動機理[D];河南大學;2013年
5 胡剛;漢水流域夏商時期考古學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6 朱宇強;漢唐時期洛陽的生態(tài)與社會[D];南開大學;2012年
7 劉文炯;水中堡[D];中央美術學院;2014年
8 Pauline SEBILLAUD(史寶琳);中原地區(qū)公元前三千紀下半葉和公元前兩千紀的聚落分布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9 吳文婉;中國北方地區(qū)裴李崗時代生業(yè)經(jīng)濟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10 蘇家寅;史前社會復雜化理論與陶寺文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太一;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聚落形態(tài)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韋姍杉;二里頭早期國家興衰的聚落考古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琳琳;魯北地區(qū)周代聚落形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常懷穎;龍山時期至二里頭早期的社會復雜化進程初探[D];四川大學;2005年
5 邵晶;試析mP灞流域新石器時代聚落演變[D];西北大學;2009年
6 王子孟;洛陽盆地二里頭文化期聚落形態(tài)考察[D];山東大學;2010年
7 王安萍;蒙城尉遲寺遺址若干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8 楊小燕;新石器時代中期伊、洛河流域考古學文化觀察[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9 李彬森;穎河中上游龍山晚期遺存的文化因素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10 ,
本文編號:17488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74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