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濉溪石山子遺址古人類植物性食物資源利用情況的淀粉粒分析
本文選題:淀粉粒分析 切入點:石山子遺址 出處:《第四紀研究》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對安徽濉溪石山子遺址(約7000aB.P.,33°51'N、116°49'E)出土的5件石磨盤和5件石磨棒表面附著殘留物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這批石器表面殘留物中包含了種類豐富的植物淀粉粒,其可能的植物種屬來源至少有8類,包括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麥族(Triticeae)、山藥(Dioscorea opposita)、蓮藕(Nelumbo nucifera)、蓮子(Nelumbo nucifera)、豇豆屬(Vigna)、燕麥屬(Avena)和姜科(Zingiberaceae)等,此外還有一部分未知種屬的疑似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來自薏苡、小麥族以及疑似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無論是絕對數(shù)量還是在器物表面的出現(xiàn)頻次都遠高于其他植物種屬的淀粉粒,應為這批石器的主要加工對象,此外,來自山藥、蓮藕等塊根塊莖類植物的淀粉粒,其數(shù)量和出現(xiàn)頻次也較高。石山子遺址出土石磨盤、石磨棒表面殘留物中淀粉粒組成的多樣性表明了這些石質(zhì)工具加工食物種類的多樣性和古人類植物性食物資源組成的多樣性,同時,從觀察到的淀粉粒植物種屬來源來看,石山子遺址先民的生業(yè)模式似仍以采集經(jīng)濟為主,其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則相對滯后,這一特點的形成可能與該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環(huán)境有較大關(guān)系。研究結(jié)果為探索新石器時代中期淮河中游地區(qū)古人類對植物資源利用以及當時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狀況等問題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jù)。
[Abstract]:By means of starch particle analysis method, 5 stone grinding plates and 5 residues on the surface of stone grinding rods unearthed from the Shishanzi site of Suixi, Anhui Province (about 7000a B.P. Pu 33 擄51N 116 擄49E)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oneware surface residues contain abundant plant starch grains, and there are at least eight possible species sources, including Coix lacryma-jobiao, Triticeaeae, Dioscorea oppositaae, Nelumbo nucifera, Nelumbo nucifera, Vigna, Avena and Zingiberaceaeae. In addition, there are some starch grains of suspected gramineous plants of unknown species. Statistics show that they come from Coix. The starch grains of wheat and suspected gramineous plants, both in absolute quantity and on the surface of objects, are far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plant species, so they should be the main processing objects of this group of stone tools. In addition, they come from yam. The number and frequency of starch grains of tuber plants such as lotus root are also relatively high. The diversity of starch grain composition in the surface residue of stone grinding rod indicates the diversity of processed food specie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paleohuman food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sources of the observed species of starch grains, The biological pattern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Shishanzi site still seems to be dominated by the collection economy,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agricultural economy lags behind. The formation of this characteristic may be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site.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utilization of plant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in the middle Neolithic era. The situ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provide a new scientific basis.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基金】: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批準號:XDA05130503)資助
【分類號】:Q914;K878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關(guān)于淮河流域原始經(jīng)濟的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5期
2 朱光耀;朱誠;馬春梅;王吉懷;闞緒杭;馬彩霞;;淮河中游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石器的演變所反映的人地關(guān)系——以雙墩和尉遲寺遺址為例[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3 楊曉燕,呂厚遠,劉東生,韓家懋;粟、黍和狗尾草的淀粉粒形態(tài)比較及其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潛在意義[J];第四紀研究;2005年02期
4 盧建英;;論皖北地區(qū)的古文化與古環(huán)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5 李明啟;楊曉燕;王輝;王強;賈鑫;葛全勝;;甘肅臨潭陳旗磨溝遺址人牙結(jié)石中淀粉粒反映的古人類植物性食物[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0年04期
6 賈慶元;;安徽濉溪石山子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1992年03期
7 王增林;;植物硅酸體分析在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中的應用[J];考古;1995年01期
8 王吉懷;王增林;;皖北地區(qū)史前遺存中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考古調(diào)查[J];考古;1999年11期
9 葛威;劉莉;陳星燦;金正耀;;食物加工過程中淀粉粒損傷的實驗研究及在考古學中的應用[J];考古;2010年07期
10 楊曉燕;呂厚遠;夏正楷;;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J];考古與文物;2006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葛威;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關(guān)于淮河流域原始經(jīng)濟的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5期
2 鐘林光;;玉米新品種選育初報[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0年10期
3 陳莉紅;;1960—2009年塔城盆地冷季降水演變特征分析[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2年03期
4 鐘愉佳;莫多聞;李宜垠;史辰羲;胡珂;劉輝;;江漢平原北部明清時期的環(huán)境演變[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5 龐獎勵,黃春長;陜西五里鋪黃土剖面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6 余建杰;;構(gòu)建淮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途徑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7 朱光耀;楊業(yè)豐;鄧士成;錢沖;;建設(shè)淮河文化資源數(shù)據(jù)庫的設(shè)想[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8 宋保平,王張華,樂群,寇瑩,符蘊芳;510年來中國東中部地區(qū)氣候干濕變化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年01期
9 葛全勝,方修琦,鄭景云;中國歷史時期溫度變化特征的新認識——紀念竺可楨《中國過去五千年溫度變化初步研究》發(fā)表30周年[J];地理科學進展;2002年04期
10 侯光良;方修琦;;中國全新世氣溫變化特征[J];地理科學進展;2011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靳建輝;李志忠;凌智永;;新疆伊犁河谷晚全新世風沙沉積主元素特征及其氣候意義[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2 張健平;呂厚遠;吳乃琴;李豐江;楊曉燕;王煒林;馬明志;張小虎;;關(guān)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間黍、粟農(nóng)業(yè)的植硅體證據(jù)[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3 初子瑩;任國玉;邵雪梅;劉洪濱;;我國過去千年地表溫度序列的初步重建[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朱明亞;潘毅群;黃治鐘;沙華晶;;上海地區(qū)建筑能耗模擬用天氣參數(shù)預測研究[A];上海市制冷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劉成;王東;柯宗建;;基于EMD方法大連市氣溫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1 第三屆城市氣象論壇—城市與環(huán)境氣象[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茜;近千年東亞夏季風的演變與中國東部旱澇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2 潘艷;長江三角洲與錢塘江流域距今10000-6000年的資源生產(chǎn):植物考古與人類生態(tài)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趙侃;貴州董哥洞近1000年石筍紋層年代學與同位素氣候重建[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何紅中;中國古代粟作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5 張瑞虎;長江口沉積物記錄的全新世沉積環(huán)境和東亞夏季風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群英;渭河流域全新世成壤環(huán)境演變及人類活動影響高分辨率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楊桂芳;蘭州三萬年以來古氣候演化與古環(huán)境重建[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3年
8 肖尚斌 ;東海內(nèi)陸架泥質(zhì)沉積的古環(huán)境記錄[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9 金章東;內(nèi)蒙古岱海地區(qū)全新世以來的化學風化及古環(huán)境變遷[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2001年
10 姚政權(quán);襄汾陶寺等遺址的植硅石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倩;從仰韶到先周:全新世中晚期氣候變化對黃、淮河流域文化發(fā)展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靜然;末次間冰期以來季風邊緣區(qū)黃旗海高湖面釋光年代學及其環(huán)境意義[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立;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漢代古聚落變更與環(huán)境變遷[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有喜;曇石山遺址及其自然環(huán)境演變的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軍;玉米新品種福單2號選育及高產(chǎn)配套技術(shù)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6 馬亮;宋代農(nóng)作物品種發(fā)展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陳蘭;擬南芥CBL1基因在玉米中遺傳轉(zhuǎn)化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陸岸青;北部灣北部記錄的全新世氣候變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浩宇;基于多學科手段的歷史時期墾殖綠洲重建方法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王宇飛;利用SSR分子標記劃分玉米自交系種質(zhì)類群的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勤毅;中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qū)[J];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03期
2 葉茂林;;破解千年面條之謎[J];百科知識;2006年07期
3 寧海龍,張大勇,張淑珍,楊慶凱;東北大豆脂肪、蛋白質(zhì)含量的生態(tài)效應[J];大豆科學;2003年02期
4 朱光耀,朱誠,凌善金,王吉懷,楊曉軒;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時代遺址時空分布與人地關(guān)系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學;2005年03期
5 龔高法,簡慰民;我國植物物候期的地理分布[J];地理學報;1983年01期
6 黃潤,朱誠,鄭朝貴;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對新石器遺址分布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5年05期
7 朱誠,于世永,盧春成;長江三峽及江漢平原地區(qū)全新世環(huán)境考古與異常洪澇災害研究[J];地理學報;1997年03期
8 連鵬靈,方修琦;岱海地區(qū)原始農(nóng)業(yè)文化的興衰與環(huán)境演變的關(guān)系[J];地理研究;2001年05期
9 李家和 ,楊巨源 ,劉詩中;再論樊城堆—石峽文化——二談江西新石器晚期文化[J];東南文化;1989年03期
10 俞為潔,徐耀良;河姆渡文化植物遺存的研究[J];東南文化;2000年07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武志江;[N];中國文物報;2007年
2 趙叢蒼 王志友 侯紅偉;[N];中國文物報;2008年
3 朱乃誠;[N];光明日報;200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旭;山藥淀粉改性及山藥蛋白復合物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奧巖;;翡翠山子《秋山行旅圖》[J];中國寶玉石;2003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棟文;;奈曼旗雙山子村遼代窖藏錢幣略記[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六輯)[C];2006年
2 李生占;;讀紅樓 談稱謂二[A];2006貴州省首屆古典文學與民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共雞西市委政研室;“轉(zhuǎn)移”鋪就致富路[N];雞西日報;2007年
2 魏鐵峰 記者 孟堯 韓雪冬 杜江;高山子農(nóng)民增收走向多元化[N];錦州日報;2007年
3 魏鐵峰 記者 高靖峰;扶持服務到位 億萬企業(yè)落戶[N];錦州日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鄭海濤;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N];朝陽日報;2010年
5 通訊員 魏國斌 武曉艷;紅山子鄉(xiāng)高音喇叭架起黨和人民連心橋[N];赤峰日報;2011年
6 趙鏑;小佛爺溝門伏擊戰(zhàn)[N];吉林日報;2005年
7 韓冰;與時俱進建新村[N];雞西日報;2007年
8 洪軍 張進 本報記者 沈旭;在希望的土地上[N];錦州日報;2008年
9 范金玲 孫民 張亞英 本報記者 韓雪冬;蛇山子村變了[N];錦州日報;2006年
10 記者 李波;石山子村也現(xiàn)停車難[N];遼寧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豐翔;內(nèi)蒙古撰山子金礦床地質(zhì)特征及成因概述[D];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2014年
2 武s,
本文編號:16521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652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