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見唐代突厥王族史善應墓志
本文選題:唐代 切入點:東突厥王族 出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史善應墓志近年出土于西安,墓志描述了一位在歷史上幾乎湮沒的東突厥王族人物的真實人生,同時為深入了解隋唐之際中原王朝和突厥的關系提供了最真實的資料。史善應作為突厥沙缽略可汗的孫子,其墓志對突厥世系的記載補正了文獻中的許多訛誤。史善應生長在中原,前后參加了隋煬帝出征高麗、流亡江都、隨唐太宗征討王世充等事件,成為初唐政治史上重要的胡族人物。其墓志中對中國歷史上族際流動乃至族群凝聚和國家認同的描寫值得注意,志文體現(xiàn)出對英雄祖先和華夏認同既統(tǒng)一又相背離的印記,這種民族血統(tǒng)和文化授受上的矛盾性,構成了墓志在歷史記憶和情節(jié)詮釋上的特色。只有把握個人在家國轉折中的命運,才能理解在墓志文字背后隱藏的真實歷史片段,從而真正進入墓志書寫的世界。
[Abstract]:The epitaph of Shi Shanying was unearthed in Xi'an in recent years. The epitaph describes the real life of a figure of the Eastern Turkic royalty who has almost disappeared in history.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the truest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and the Turkic Dynast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is epitaph corrected many errors in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Turkic lineage. Shi Shanying grew up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ook part in the Sui Dynasty Emperor Yang's expedition to Koryo, exile in Jiangdu, and with the Emperor Tai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to discuss Wang Shih-chong, and so on. He became an important figure of Hu nationality i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His epitaph depicts the ethnic movement, ethnic cohes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inscriptions reflect both the unity and the deviation of the heroic ancestors and the Chinese identity. This contradiction between ethnic origin and cultural acceptance constitu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pitaph in its historical memo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plot. Only by grasping the fate of an individual in the transition from home to country can one understand the real historical fragments hidden behind the epitaphs. In order to truly enter the world of epitaph writing.
【作者單位】: 西安碑林博物館;
【分類號】:K877.4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小甫;;拜火教與突厥興衰——以古代突厥斗戰(zhàn)神研究為中心[J];歷史研究;2007年01期
2 王義康;;突厥世系新證——唐代墓志所見突厥世系[J];民族研究;2010年05期
3 李鴻賓;;唐朝的地緣政治與族群關系[J];人文雜志;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維中;吳恬;;關于朱元璋出生前后的“圣瑞”問題[J];安徽史學;2010年02期
2 鮑超;劉愛平;;法國大革命與陳獨秀早期思想——兼論第三種革命模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期
3 陸慶夫;許益;;“雁門事變”及其相關問題論述[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吳玉貴;;《資治通鑒》紀事失誤舉隅——以突厥史料為例[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侶傳振;;從單位制到社區(qū)制:國家與社會治理空間的轉換[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6 趙立民;;“天王”到“天可汗”所詮釋的胡漢互化[J];滄桑;2010年04期
7 范繼文;楊紹安;;和諧政治文化理念形成之途徑[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孫發(fā)鋒;;軍政一體化與近代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的失敗[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9 李傳斌;清季官吏制度變革的歷史影響[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王清泉;;突厥政權和親策略的演變[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蘇穎;;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與公共領域——基于中國文明現(xiàn)代化進程語境里的討論[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彭大鵬;;農業(yè)的地方性特點與治理變革[A];首屆湖湘三農論壇論文集(中)[C];2008年
3 鮑宗豪;;論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需求理論[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4 谷宇;;官紳共治與政務協(xié)商——傳統(tǒng)中國地方治理模式研究[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5 降大任;;略論三晉歷史文化的特質[A];2010年三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杜文玉;;隋唐時期西北地緣政治的變化及其特點[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7 包文勝;;古代突厥于都斤山考[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8 張建新;;當代中國多民族區(qū)域的適應性變遷與民族發(fā)展[A];邊疆發(fā)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fā)展理念卷[C];2010年
9 王援朝;;雁門之圍與隋末唐初形勢[A];唐史論叢(第十五輯)[C];2012年
10 朱振宏;;阿史那摸末墓志箋證考釋[A];唐史論叢(第十五輯)[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董曉佳;帝國秩序的重建[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尹勇;隋唐五代內遷蕃胡族源考異[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孫昊;女真建國前社會組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孫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關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黃敏;當前我國社會沖突與社會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何春明;唐朝四方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志;失地農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政策探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翟正國;轉型時期中國國家自主性問題探析[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3 蘇穎;傳播的權力偏向[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程曉云;村民自治背景下的農民利益表達與實現(xiàn)途徑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吳園林;財權·政權·憲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戴若愚;當代中國政治信任道德基礎的衰落與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倩;誠與中庸:申時行的政治行為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振華;隋唐時期河東道北部地區(qū)治邊機構演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紀浩;隋唐宋時期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軍政建制沿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蒙海亮;周隋總管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林梅村;布古特所出粟特文突厥可汗紀功碑考[J];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2 艾沖;;唐太宗朝突厥族官員阿史那思摩生平初探——以《李思摩墓志銘》為中心[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7年02期
3 李鴻賓;尉遲迥事變及其結局——新舊時代轉變的表征[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勞心;東突厥汗國譜系之我見[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5 薛宗正;突厥可汗譜系新考[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6 魯西奇;;中國歷史上的“核心區(qū)”:概念與分析理路[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史念海;最早建置都城的構思及其影響[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04期
8 羅新;;匈奴單于號研究[J];中國史研究;2006年02期
9 羅新;可汗號研究——兼論中國古代“生稱謚”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史念海;;我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C];198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連龍;;唐代刻工孫繼和墓志[J];文獻;2011年03期
2 杜林淵;;從出土墓志談唐與吐谷渾的和親關系[J];考古;2002年08期
3 張彥;;唐高麗遺民《高鐃苗墓志》考略[J];文博;2010年05期
4 趙振華;;從王綰墓志看唐代私家奴婢生涯[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5 郭茂育;趙振華;;《唐張羲之夫人阿史那氏墓志》與胡漢聯(lián)姻[J];西域研究;2006年02期
6 劉琴麗;;墓志所見唐代比丘尼與家人關系[J];華夏考古;2010年02期
7 趙振華;王倩文;;談唐代癡愚人《鄭王俊墓記》[J];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8 周阿根;;《唐代墓志》?鄙倘禰J];江海學刊;2009年05期
9 李獻奇;唐中眷裴氏墓志叢釋[J];華夏考古;2000年03期
10 周阿根;;《唐代墓志》校讀札記[J];語言科學;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康;;遼杜■墓志考[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五輯[C];2002年
2 陳康;;唐論博言墓志考釋[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五輯[C];2002年
3 趙振華;;唐徐嶠墓志與徐嶠妻王琳墓志初探[A];唐史論叢(第九輯)[C];2006年
4 吳力群;;對唐代葡萄鏡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認識[A];全國第七屆民間收藏文化高層(湖北 荊州)論壇文集[C];2007年
5 張乃翥;張成昆;;跋洛陽出土的圣歷二年黑齒常之墓志[A];唐史論叢(第六輯)[C];1995年
6 王云龍;;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志》考釋[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7 王志鵬;;從敦煌歌辭看唐代敦煌地區(qū)禪宗的流傳與發(fā)展[A];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8 王清林;周宇;;石景山八角村金趙勵墓墓志與壁畫[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五輯[C];2002年
9 朱志剛;;海淀中國工運學院遼墓及其墓志[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6輯[C];2004年
10 王策;;《唐歸義王李府君夫人清河張氏墓志》考[A];北京文物與考古第6輯[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鵬;《吐谷渾氏墓志》鮮活不欺世[N];中國藝術報;2010年
2 羅新;新出墓志與現(xiàn)代學術倫理[N];南方周末;2008年
3 記者 張亞武 實習生 王子君;出土唐代墓志將偃師稱“殷都”[N];洛陽日報;2009年
4 記者 李文峰 通訊員 李端凱 黃珂;醴陵發(fā)現(xiàn)乾隆年間墓志石碑[N];湖南日報;2010年
5 記者 原建軍 實習生 梁靖;160多方民間墓志入藏碑林[N];西安日報;2006年
6 記者 陳茁邋實習生 陳鐳;4合(方)唐代墓志入藏省博[N];河南日報;2008年
7 曹昊;解讀《蘇孝慈墓志跋》[N];中國文物報;2008年
8 記者 孟西安;西安發(fā)現(xiàn)柳宗元撰文墓志 出土大批唐代骨刻畫[N];人民日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張英;中國學者推翻日本“遣唐留學生”結論[N];南方周末;2010年
10 葛承雍;漫讀碑碣閱滄桑[N];中國文物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程義;關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2 孫蕾;鄭州漢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3 王力春;漢魏南北朝石刻書人考辨[D];吉林大學;2009年
4 尹夏清;北朝隋唐石墓門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5 吳敬;南方地區(qū)宋代墓葬的區(qū)域性及相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江波;唐代墓志撰書人及相關文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妍言;唐代金銀器角隅紋樣研究[D];清華大學;2007年
2 曹圓;唐代詩人墓志叢考[D];復旦大學;2008年
3 田華;敦煌莫高窟唐時期耳飾研究[D];東華大學;2006年
4 牛玲;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的動物畫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5 羅玲;唐代四川佛教造像中的“菩薩裝佛像”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賈一亮;敦煌唐代壁畫經變畫禮佛樂隊中的舞伎服飾研究[D];東華大學;2007年
7 馬曉玲;北朝至隋唐時期墓室屏風式壁畫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8 王佳;唐代魚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12年
9 魏平;漢魏南北朝墓志同根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劉劍輝;二王法帖目錄整理及相關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168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61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