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fā)掘現場出土脆弱遺跡提取方法研究述評
本文關鍵詞:考古發(fā)掘現場出土脆弱遺跡提取方法研究述評 出處:《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6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考古發(fā)掘現場 提取方法 文物遺跡
【摘要】:考古發(fā)掘現場脆弱遺跡提取關系到遺跡長期保存及后續(xù)保護修復,因此要求提取方法科學、嚴謹,所用材料安全、有效。本文以考古發(fā)掘現場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實際出發(fā),總結了提取材料的要求與原則,回顧了考古發(fā)掘現場出土脆弱遺跡所用的石膏提取、聚氨酯泡沫提取、環(huán)十二烷提取以及薄荷醇提取等幾種方法的使用情況,評述了其提取工藝及性能,并對考古發(fā)掘現場出土脆弱遺跡提取方法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Abstract]:The extraction of fragile remains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site is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preservation and subsequ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remains, so the extraction method is required to be scientific, rigorous, and the materials used are safe. Effective.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quirements and principles of extracting materials, and reviews the extraction of gypsum from fragile relics unearthed 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The extraction process and properties of polyurethane foam, cyclo#number0# alkane and menthol were reviewe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extracting fragile remains from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s prospected.
【作者單位】: 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湖南省長沙市博物館;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資助(2012CB720905)
【分類號】:K854
【正文快照】: 0引言我國每年都會出土眾多的文物,文物類型與等級也各不相同。對于脆弱遺跡,現場的提取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考古發(fā)掘現場遺跡提取,是指在遺跡將從發(fā)掘出土到被運送至實驗室這一時間段內,對遺跡進行搶救性和臨時性的保護[1]。遺跡在地下經過千百年的埋藏,受到土壤中酸堿鹽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子良;;試析我國考古發(fā)掘品移交之困境[J];四川文物;2010年03期
2 雨珩;;《鄭州小雙橋:1990~2000年考古發(fā)掘報告》簡介[J];考古;2012年12期
3 王彩霞;;論保護考古發(fā)掘現場的重要性與科學性[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3年08期
4 木子;;《宜昌路家河——長江三峽考古發(fā)掘報告》簡介[J];考古;2002年05期
5 薛新明;東西馳騁七百里 櫛風沐雨六十天——配合西氣東輸工程考古發(fā)掘紀實[J];文物世界;2003年02期
6 葉知秋;;《交河溝西——1994~1996年度考古發(fā)掘報告》簡介[J];考古;2003年01期
7 葉知秋;;《北京玉河:2007年度考古發(fā)掘報告》簡介[J];考古;2008年09期
8 裘真;;翻開哈爾濱的“地書”——來自考古發(fā)掘的報告[J];學理論;2008年01期
9 ;清水江流域白市電站淹沒區(qū)考古發(fā)掘取得重要成果[J];貴州地質;2010年02期
10 劉廣輝;楊曉鋒;劉永雷;梁爽;;地面激光掃描技術用于考古發(fā)掘的研究[J];測繪標準化;201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其明;;中國古代文人的住居形態(tài)探索民居研究方法小議[A];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文化(第七輯)——中國民居第七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2 李國清;;考古發(fā)掘現場的竹木器文物的PG法保護處理[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汪桔生;;為六朝道路“搬家”[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三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劉廣定;;蔡倫發(fā)明紙與中國古代的永續(xù)發(fā)展——紀念蔡倫造紙成功一千九百年[A];中國造紙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蕭蘇;考古發(fā)掘忌空穴來風[N];中國文化報;2005年
2 王文閣;考古發(fā)掘與基本建設[N];中國文物報;2000年
3 董琦;考古發(fā)掘報告的客觀性[N];中國文物報;2001年
4 喬梁;考古發(fā)掘應當追求“效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5 記者 李邦田;興隆塔地宮考古發(fā)掘成果新聞發(fā)布會舉行[N];濟寧日報;2008年
6 記者 張建平;我市三考古發(fā)掘項目候選2008中國考古十大新發(fā)現[N];蚌埠日報;2009年
7 記者 韓曉玲 通訊員 方勤 陳衛(wèi)軍;梁莊王墓考古發(fā)掘獲重大成果[N];湖北日報;2002年
8 三峽文物保護中心 李勁;湖北省南水北調工程考古發(fā)掘監(jiān)理工作初探[N];中國文物報;2012年
9 張琨;“杏花村遺址考古發(fā)掘3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印證谷物釀酒已傳承6000年[N];陜西日報;2012年
10 國家博物館 李剛;磁選法在考古發(fā)掘中的應用[N];中國文物報;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琛;先秦祭壇及相關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234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42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