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石窟佛像服飾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08 00:34
本文關鍵詞:安岳石窟佛像服飾特征研究
【摘要】:安岳石窟內容豐富,藝術精湛,是我國南方石窟藝術的瑰寶,其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人文風情和佛教文化提供了形象的歷史資料。安岳石窟始鑿于唐,而勝于宋。隨著佛教思想的傳播和發(fā)展,及其本土化的過程中,和當時的社會歷史、藝術追求與審美思潮相互碰撞,逐漸形成其獨具特色的石窟造像。千山萬壑地理環(huán)境、“士多于民”的社會傳統(tǒng)、僧侶和民間信仰等相互融合,進而統(tǒng)一反映在安岳石窟的佛像藝術上。詳細梳理國內外石窟研究現(xiàn)狀,在明晰其國內外石窟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和理論研究水平的基礎上,提出四川安岳石窟佛像服飾特征研究的課題。在歷史、社會、時代的研究背景下,論證其在學術和實用上的研究意義。聚焦安岳石窟,梳理其藝術概論和時代變化,借鑒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美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從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角度,探析其佛像服飾特征,進而加深對安岳石窟佛像的認識和了解,吸引社會關注,引起社會對佛像服飾和文化遺產的重視,進而對其進行科學修復、合理保護和創(chuàng)意開發(fā)。論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詳細介紹安岳石窟佛像服飾的藝術狀況,主要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社會歷史淵源和宗教文化淵源三個方面入手,以期從宏觀的角度認識安岳石窟佛像的服飾藝術;第二部分,在比較的基礎上,凸顯其與其他石窟的區(qū)別,進而分析造成其差異性、獨特性的歷史、文化和地域原因;第三部分,從歷史的向度將安岳石窟分為誕生期、輝煌期和沒落期三個階段,分析安岳石窟佛像服飾的時代變化;第四部分,從美學的角度解析安岳石窟佛像,通過對比同一時期的不同石窟和安岳石窟自身由于時間變更其佛像佛衣款式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分析其變化和特征;第五部分,結合歷史和現(xiàn)實,深入分析安岳石窟佛像服飾的價值,認知其歷史、文化、藝術和社會價值,探究其對當代社會發(fā)展和石窟造像的影響。安岳石窟是特定地域、特定文化的產物,佛像是融人性和佛性于一體的藝術品,而其佛像造型及服飾是人物情感和地域文化的反映。裙、右衫、僧垱支、袈裟等,簡單、樸素的組合在一起,飄逸、輕盈,既是是宗教情感的體現(xiàn),也是文化藝術的內蘊。論文對安岳石窟佛像服飾的闡釋和解讀,在探析佛像精妙絕倫的造型藝術的基礎上,解讀傳統(tǒng)歷史文化內涵,理解宗教哲理在和諧社會條件下本真存在和現(xiàn)實價值,傳承中華民族的石窟藝術和精神。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879.3;TS941.2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盛;韋荃;Mathias Kocher;蔣成;付成金;;安岳圓覺洞石刻區(qū)防風化加固保護研究[A];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第七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蕭易;安岳石窟 隱秘的佛息之地[N];成都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陳四四;“洋”技術保護 “土”文物增輝[N];四川日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黃晶;大足石刻觀音頭部造像的世俗化特征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2 蹇奕;安岳石窟佛像服飾特征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3 吳云;安岳石窟觀音像的造型藝術及價值意義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4 祝蓬陽;巴蜀文化視野下安岳石窟藝術的地域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3年
5 張磊;安岳石窟造像藝術形式與美學意蘊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6 徐順智;安岳石窟裝飾圖案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2644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26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