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后:廢墟、紀念地與文化景觀視覺化
本文關鍵詞:地震之后:廢墟、紀念地與文化景觀視覺化
【摘要】:20世紀80至90年代,地震、戰(zhàn)爭、沖突等災難類主題紀念物的建造與研究成為在世界范圍內(nèi)存在的社會現(xiàn)象,其關乎對災難的理解和死亡的感知。北川國家地震遺址博物館是具有廢墟、遺址、紀念地、博物館和墓地多維特征的復合體地點,在差異空間內(nèi)表現(xiàn)出死與生、銘記與忘卻、集體與個體、神圣與褻瀆之間對立、抵消且彼此依存的關系,通過視覺化與物質(zhì)化勾勒出北川可見與可感知的現(xiàn)實和象征性文化景觀。
【作者單位】: 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基金項目(2016SZYQN2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藏彝走廊自然災害及其應對經(jīng)驗的人類學研究”(13XSH030)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878-28
【正文快照】: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向帆;;信息視覺化設計的里程碑與發(fā)展——從信息視覺化設計案例觀察信息視覺化設計的發(fā)展歷程[J];美術向?qū)?2011年03期
2 吉揚;;標準推動了電影先期視覺化的發(fā)展[J];中國標準化;2008年10期
3 陳紅玉;;從文學和電影之間關系的演變來看文學視覺化轉(zhuǎn)向的必然性[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09年06期
4 曾軍;;從“視覺”到“視覺化”:重新理解視覺文化[J];社會科學;2009年08期
5 齊廷杰;;在場與缺席[J];東方藝術;2011年13期
6 曹正文;;論廣西形象在廣告中的視覺化表現(xiàn)[J];視聽;2012年10期
7 丹·羅姆;;視覺化思考的妙處[J];IT時代周刊;2014年10期
8 王波;王偉;;圖騰與抽象——圖騰意味與圖騰對象的視覺化[J];美術界;2013年05期
9 張東升;;試論新民樂創(chuàng)新及其視覺化傳播[J];電影文學;2008年02期
10 李靜楠;;小荷才露尖尖角——論婚禮微電影的視覺化變遷[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劉順發(fā);;視覺化報紙與美麗經(jīng)濟[A];中國企業(yè)家世紀論壇(2007美麗經(jīng)濟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
本文編號:11626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16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