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華簡《系年》論兩周之際的歷史變遷
本文關(guān)鍵詞:由清華簡《系年》論兩周之際的歷史變遷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清華簡《系年》 兩周之際 歷史變遷
【摘要】:兩周之際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轉(zhuǎn)捩點,它不僅是西周與東周的分界點,而且標志著周王室從此失去了對諸侯的統(tǒng)治,開啟了"政由方伯"的時代。由于傳世文獻記載的簡略與蕪雜,導致對這一段重要的歷史知之甚微。值得慶幸的是,近年公布的清華簡《系年》中對兩周之際的歷史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對重新認識這段史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通過研讀《系年》,可以對西周滅亡的原因,周平王東遷的年代以及所謂的"二王并立"等歷史事件,得出一些新認識。另外,將清華簡《系年》與傳世文獻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后者對兩周之際的史事的記載基本上是言之有據(jù)的,但其中的一些細節(jié)顯然有失實之處,而《系年》正可補正其闕。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877.5;K224
【正文快照】: 中國歷史上的周代分為西周與東周,西周的滅亡標志著其統(tǒng)治的結(jié)束,周平王東遷則標志著東周的開始,本文所謂的“兩周之際”具體是指西周的滅亡與周平王東遷這一交替的歷史階段。兩周之際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大的轉(zhuǎn)捩點,它不僅是西周與東周的分界點,而且標志著周王室從此失去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鄭慧生;關(guān)于中國的王位紀年[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2 宋新潮;驪山之役及平王東遷歷史考述[J];人文雜志;1989年04期
3 王玉哲;周平王東遷乃避秦非避犬戎說[J];天津社會科學;1986年03期
4 王紅亮;;清華簡《系年》中周平王東遷的相關(guān)年代考[J];史學史研究;2012年04期
5 崔慶明;南陽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國青銅器[J];中原文物;1984年04期
6 李學勤;;由清華簡《系年》論《文侯之命》[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2 陸建華;;墨子之禮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王謀寅;;對中國成文法起源問題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4 程宏亮;;論韓駒詩學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倪晉波;最后的瞻望——《左傳》人物瀕亡心理描寫初窺[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6 楊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張勁秋;;《世說新語》及劉注限定范圍副詞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董志翹;;漢語史的分期與20世紀前的中古漢語詞匯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陳丕武;;論王僧孺的麗逸詩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朱智武;;中國古代墓志起源新論——兼評諸種舊說[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懷鋒;陳磊;;《管子》政令體現(xiàn)“生態(tài)”治國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張連偉;;《國語·齊語》與《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3 李晨陽;;中國與希臘古典哲學中的和諧理想(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chǔ)”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4 虞萬里;;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5 查清蘭;;《左傳》外交辭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張勃;;寒食節(jié)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樣與保護——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寒食)論壇文集續(xù)編[C];2011年
7 邵炳軍;賴旭輝;;“雎鳩”意象考論——《詩·周南》意象群及其意象經(jīng)營藝術(shù)研究之一[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shè):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8 廖名春;;《左傳》、《國語》易筮言“八”解[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9 吳銳;;《春秋》三傳之“諸夏”與后世“漢族”的斷裂[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10 譚家健;;《左傳》美學思想札記[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別道玉;《國語》與先秦文化精神[D];南開大學;2010年
7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8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9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岳亞莉;豫北地區(qū)戰(zhàn)國墓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5 楊迎春;觀念、制度與春秋邦交模式變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李華宇;先秦兩漢天下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董云香;先秦節(jié)慶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思齊;《新序》《說苑》小說價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sh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銘;先秦儒道游觀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雷生;平王東遷年代新探──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47年說[J];人文雜志;1997年03期
2 李學勤;;由清華簡《系年》論《紀年》的體例[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王玉哲;周平王東遷乃避秦非避犬戎說[J];天津社會科學;1986年03期
4 李學勤;;清華簡《系年》及有關(guān)古史問題[J];文物;2011年03期
5 李[x勤;;膳夫山鼎,
本文編號:11547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15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