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慶西屯墓地人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29 03:19
本文關鍵詞:北京延慶西屯墓地人骨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體質人類學 西屯墓地 顱骨形態(tài) 漢代 人群
【摘要】:西屯墓地位于居庸關和八達嶺長城以北,屬于塞外。從地理位置上看,該地區(qū)是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接壤地帶,是中原農業(yè)文明與北方草原文明發(fā)生碰撞、融合的重要區(qū)域。按照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燕山南麓冀北地區(qū)在夏商以來,便是古代北方各族棲息繁衍之地,西周初,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漢武帝破匈奴后,將烏桓遷至塞外,北京地區(qū)在漢代已成為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圍。受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漢人和漢文化的擴散,勢必給當?shù)赝林巳汉臀幕瘞韽娏覜_擊。西屯墓地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北方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最多、人骨保存情況最好的一批漢代墓葬群,因此,對西屯墓地出土人骨資料的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將為探討漢代北京地區(qū)族群間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一份頗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本文分別從性別、年齡、身高、病理以及顱骨形態(tài)等方面對西屯墓地古代居民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并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對北京及周邊地區(qū)古代居民人種特征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為全面的認識該地區(qū)的人種地理變遷提供了詳實的參考數(shù)據。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 簡要的介紹了西屯墓地的自然地理位置,概述了西屯墓地的考古學背景和歷史背景,并闡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相關問題。第二章古人口學研究 通過性別和年齡鑒定,對西屯墓地漢代至明清性別比例構成和平均死亡年齡的分布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理清了西屯墓地古代居民口壽命的時代變化規(guī)律。第三章身高的研究 依據西屯墓地古代居民的肢骨最大長,對其進行了身高的推算,發(fā)現(xiàn)西屯墓地漢代至明清居民的身高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沒有明顯的提升和下降。在與其他組對比研究中,可以看出西屯三個時代組男性組身高處于中等的位置,女性北朝組身高明顯高于其他對比組和現(xiàn)代組。第四章古病理學研究 對西屯墓地古代居民骨骼的創(chuàng)傷、疾病和口腔疾病進行了較為細致大觀察和分析,并對齲齒和牙周病的發(fā)病率進行了統(tǒng)計和分析。第五章顱骨非測量性狀的研究 對顱骨連續(xù)性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與分析表明,西屯墓地漢代組古代居民和北朝組古代居民,在顱骨形態(tài)上具有較為明顯的一致性,顱骨形態(tài)特征顯示出較為強烈的亞洲蒙古人種東亞類型特點;在對顱骨非連續(xù)性形態(tài)特征的研究中,選擇較少受性別和年齡影響的性狀與其他古代組和現(xiàn)代組進行了比較,西屯漢代組與姜家梁組、陶家寨組以及東亞現(xiàn)代組接近。第六章顱骨測量性狀的研究 種系純度檢驗顯示,西屯漢代組古代居民應該是屬于一個同種系的群體,人種學研究顯示,西屯漢代組古代居民與代表東亞蒙古人種的華北組和華南組關系最為密切,與代表東北亞蒙古人種的愛斯基摩人群存在一定相似性,與代表北亞蒙古人種的蒙古組和通古斯組的關系最為疏遠;西屯北朝組古代居民與代表東亞蒙古人種的撫順組以及代表東北亞類型的愛斯基摩組接近,,與代表北亞類型的蒙古組及通古斯組關系疏遠。第七章與相關人群之比較 西屯漢代組古代居民體質特征與玉皇廟東周時期古代居民非常接近,同時也與關中地區(qū)周代居民、漢唐居民存在著較近的遺傳學距離,表明西屯漢代居民一方面?zhèn)鞒辛吮镜貣|周時期戎狄族群的基因,另一方面,其體質特征也受到了來自陜西周人族群的影響,從而表現(xiàn)出二者混合的性狀。 通過對北京及周邊地區(qū)先秦兩漢時期人種地理分布的梳理,作者認為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長城沿線冀北地區(qū)是“古華北類型”的核心分布區(qū),晚商時期,“古東北類型”人群擴散至冀中地區(qū),至東周時期,“古華北類型”和“古東北類型”開始大規(guī)模的交流與融合,秦漢以降,來自關中、晉中地區(qū)的“古中原類型”北上,加快了該地區(qū)的漢化進程,冀北地區(qū)原著民“古華北類型”族群基因,在漢代以后便逐漸沉淀在以“古中原類型”為主體的民族大融合中去了。西屯墓地漢代居民對現(xiàn)代漢民族人群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與發(fā)展起到了基因奠基者效應。第八章結語 對前七章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
【關鍵詞】:體質人類學 西屯墓地 顱骨形態(tài) 漢代 人群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Q983;K878.8
【目錄】:
- 內容提要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緒論13-17
- 1.1 西屯墓地自然地理概況13-14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相關說明14-17
- 1.2.1 研究目的14-15
- 1.2.2 相關說明15-17
- 第2章 古人口學研究17-29
- 2.1 材料與方法17
- 2.2 性別構成與時代變異17-19
- 2.2.1 方法17-18
- 2.2.2 結果18-19
- 2.3 年齡構成與時代變異19-23
- 2.4 與華北地區(qū)古代組居民的比較23-26
- 2.4.1 死亡年齡分布特點的比較23-24
- 2.4.2 兩性死亡年齡分布特點的比較分析24-26
- 2.5 小結26-28
- 注釋28-29
- 第3章 身高的研究29-43
- 3.1 西屯墓地古代居民身高的推算29-38
- 3.2 與其他漢以后古代組身高之比較38-39
- 3.3 小結39-41
- 注釋41-43
- 第4章 古病理學研究43-69
- 4.1 骨骼的創(chuàng)傷43-50
- 4.1.1 骨折44-48
- 4.1.2 骨質砍創(chuàng)48-50
- 4.2 骨骼的疾病50-57
- 4.2.1 骨骼的非特異性感染50-54
- 4.2.2 骨腫瘤54-55
- 4.2.3 先天性關節(jié)病55
- 4.2.4 營養(yǎng)及代謝性疾病55-57
- 4.3 口腔疾病57-66
- 4.3.1 齲病57-62
- 4.3.2 牙周病62-64
- 4.3.3 根尖膿腫64-65
- 4.3.4 牙齒畸形65
- 4.3.5 重度磨耗65-66
- 4.4 小結66-67
- 注釋67-69
- 第5章 顱骨的非測量性狀研究69-89
- 5.1 顱骨連續(xù)性形態(tài)特征的統(tǒng)計與分析69-76
- 5.1.1 材料與方法69
- 5.1.2 結果及分析69-76
- 5.2 顱骨的非連續(xù)性形態(tài)特征研究76-86
- 5.2.1 引言76
- 5.2.2 材料與方法76-77
- 5.2.3 觀察項目77-79
- 5.2.4 結果與分析79-86
- 5.3 小結86-87
- 注釋87-89
- 第6章 顱骨測量性狀研究89-113
- 6.1 顱骨測量數(shù)據及形態(tài)特征分析89-102
- 6.2 種系關系討論和種系純度檢驗102-104
- 6.3 種族類型的初步分析104-111
- 6.3.1 與現(xiàn)代主要人種支干的比較104-105
- 6.3.2 與亞洲蒙古人種及其區(qū)域類型的比較105-107
- 6.3.3 與亞洲蒙古人種各近代組的比較107-111
- 6.4 小結111-112
- 注釋112-113
- 第7章 西屯居民與相關人群之比較113-143
- 7.1 材料與方法113
- 7.2 西屯居民與漢代及漢以后各古代組之比較113-124
- 7.2.1 對比材料113-117
- 7.2.2 比較與分析117-124
- 7.3 與先秦時期各古代組之比較124-134
- 7.3.1 對比材料124-127
- 7.3.2 比較與分析127-134
- 7.4 北京及周邊地區(qū)先秦兩漢人種地理變遷134-140
- 7.4.1 引言134
- 7.4.2 材料介紹134-135
- 7.4.3 比較與分析135-138
- 7.4.4 小結138-140
- 注釋140-143
- 第8章 結論143-147
- 參考文獻147-153
- 附表153-199
- 附圖199-221
- 攻讀博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取得的成果221-223
- 后記223-22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韓巍;;山西大同北魏時期居民的種系類型分析[J];邊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2 易振華;河北宣化白廟墓地青銅時代居民的人種學研究[J];北方文物;1998年04期
3 王巍;曾祥龍;劉武;;中國夏代人的牙周疾病狀況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年05期
4 毛r均;顏
本文編號:11111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11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