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遺產(chǎn)教育基地展示設計實踐
發(fā)布時間:2017-10-19 16:36
本文關鍵詞:蒼山遺產(chǎn)教育基地展示設計實踐
更多相關文章: 蒼山遺產(chǎn) 教育基地 展示設計 大理蒼山文化
【摘要】:大理作為南詔國的發(fā)源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課題中的蒼山遺產(chǎn),主要指蒼山自然和南詔文化遺存,同時由自然遺產(chǎn)和文化遺產(chǎn)兩部分組成。自然遺產(chǎn)的部分主要是蒼山的自然景觀、動植物資源;文化遺產(chǎn)包括的內(nèi)容有南詔國歷史、人文、地理文化等,這些文化貫穿于大理蒼山之中,支撐其精神文化的存在。大理蒼山文化的內(nèi)容包括了南詔國從古至今的歷史,這些給研究大理文化的學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也為大理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依據(jù),蒼山文化的存在增加了本民族對其的認識,對文化傳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理蒼山文化主要想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遺產(chǎn)文化,所說的遺產(chǎn)文化就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蒼山自然遺產(chǎn)作為大理典型的代表,在對進行開發(fā)旅游的同時也應注意對其的保護,南詔國悠久的文化遺產(chǎn):由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遺城和南詔德化碑、石鐘山石窟、南詔鐵柱等組成。其中出土文物,碑刻石刻、名人字畫、民俗民風及具有白族精華的建筑等,有些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大理州政府作為這些文化的保護者,承擔著保護與宣傳的重要責任,單是政府強制性的進行保護遠遠不夠,只有進行大力宣傳教育,對這種意識進行推廣普及,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增加民族的認知感和對文化的傳承,蒼山遺產(chǎn)展示教育基地的建設在大理州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是以大理蒼山遺產(chǎn)教育基地展覽館為依托進行設計,在向人們介紹蒼山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要人們了解蒼山的人文文化,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大理,了解擁有悠久歷史的南詔遺跡,本文以大理蒼山遺產(chǎn)展示教育管理基地內(nèi)部展示設計實踐為實例,把最具大理特色的白族人文歷史、民族風情等裝飾圖案融入展覽館作為設計主軸線,對展覽館外觀建筑及內(nèi)部環(huán)境進行分析、整理,從空間主體設計、色彩設計、燈光照明、交通流線等方面對各個展覽館進行設計分析論述。畢業(yè)設計充分采用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將民族化的設計元素更加有效的利用其中。達到實用意義與精神文化有效的結合,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蒼山遺產(chǎn) 教育基地 展示設計 大理蒼山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878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設計選題背景10-16
- 1.1 研究的背景10-13
- 1.1.1 蒼山文化的背景11
- 1.1.2 國內(nèi)外展覽館研究背景11-13
- 1.2 項目總攬13
- 1.2.1 設計的目的與意義13
- 1.3 主要研究設計方法及內(nèi)容13-14
- 1.3.1 設計方法13-14
- 1.3.2 設計內(nèi)容14
- 1.4 本項目研究目的及意義14-16
- 第二章 項目設計要求及前期分析16-20
- 2.1 項目任務要求書16
- 2.2 設計時間安排與設計流程16-17
- 2.3 展覽館展示空間的設計原則17-19
- 2.3.1 適應性原則17-18
- 2.3.2 心理性原則18-19
- 2.3.3 經(jīng)濟性原則19
- 2.3.4 技術性原則19
- 2.4 設計中產(chǎn)生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19-20
- 第三章 項目調(diào)研與分析20-40
- 3.1 展覽館建筑外觀及室內(nèi)現(xiàn)有情況的調(diào)研20-31
- 3.2 對展覽館展示空間室內(nèi)設計風格分析31-34
- 3.2.1 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31-32
- 3.2.2 具有專業(yè)知識性特征32-34
- 3.3 展示空間內(nèi)部技術分析34-38
- 3.3.1 采光與照明34-36
- 3.3.2 材料要素分析36-37
- 3.3.3 防火與安全37-38
- 3.4 對展覽館交通流線的分析38-40
- 第四章 項目具體設計方案40-74
- 4.1 設計思考定位40-41
- 4.2 設計理念41
- 4.3 展示空間平面布局41-48
- 4.3.1 原始平面的概況42
- 4.3.2 平面設計依據(jù)42-43
- 4.3.3 展示空間布局的形式43-48
- 4.4 教育基地展示空間設計中具體的內(nèi)容規(guī)劃48-74
- 4.4.1 地質(zhì)館(一)布局空間設計48-51
- 4.4.2 地質(zhì)館(二)布局空間設計51-53
- 4.4.3 動植物大館及小館布局空間設計53-58
- 4.4.4 蒼山風貌館布局空間設計58-61
- 4.4.5 洱海風景館布局空間設計61-63
- 4.4.6 歷史人物事件館布局空間設計63-65
- 4.4.7 古跡文化館布局空間設計65-68
- 4.4.8 書畫館布局空間設計68-70
- 4.4.9 古城文化館布局空間設計70-74
- 第五章 設計總結與體會74-78
- 5.1 設計總結74-75
- 5.2 體會75-78
- 致謝78-80
- 參考文獻80-82
- 附錄82
本文編號:10621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kgx/106217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