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型多民族國家民主轉型進程中的民族分離問題研究 ——以我國周邊五國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2-01-07 01:55
民族分離問題和民主轉型困境是困擾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兩個重大主題。在許多國家,這兩個問題同時存在,且相互影響,是一對世界性難題。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紛紛進行政治轉型,用多黨競爭制取代了共產(chǎn)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同時,蘇聯(lián)、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22個國家,緊接著在新獨立的國家內又引發(fā)了民族分離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帶頭脫離蘇聯(lián)的俄羅斯遭遇了車臣分離主義運動的嚴重威脅,脫離南斯拉夫的南聯(lián)盟最終一分為三:塞爾維亞、黑山、科索沃。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以“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為名在東歐、中亞、西亞和北非部分國家進行的民主轉型,帶來的是:格魯吉亞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民族分離問題的惡化,烏克蘭東部哈爾科夫、盧比斯克、頓涅茨克等俄羅斯族地區(qū)分離運動的爆發(fā),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的民族分裂、教派沖突、內戰(zhàn)。這些現(xiàn)實例子說明,在一些多民族國家,民主轉型(特指轉向多黨競爭制的西式民主轉型)與其民族分離問題存在密切關系。這相應地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民主轉型會在這些國家引發(fā)或惡化民族分離問題,而在其他一些多民族國家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如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民族分離問題對民主轉型有...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1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意義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現(xiàn)狀
五、研究思路與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 民主轉型與民族分離:理論框架與變量關系
第一節(jié)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民主與民主轉型
二、民族與民族分離
第二節(jié) 聚居型多民族國家:概念、理論與參數(shù)
一、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概念
二、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理論建構
第三節(jié) 民主轉型引發(fā)民族分離:耦合關系分析
一、“多數(shù)制民主”異化為主體民族控制型民主
二、多黨競爭異化為民族競爭
三、自由化帶來中央政府權威的衰落甚至權力真空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斯里蘭卡:兩族對峙與憲政改革
第一節(jié) 斯里蘭卡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斯里蘭卡的民族結構
二、斯里蘭卡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構建及其歷史上的僧泰關系
第二節(jié) 議會民主制在斯里蘭卡的建立及其特點
一、科爾布魯克—卡梅倫改革:民族代表制的形成
二、威廉·曼寧改革:民族政黨制的萌芽
三、多諾莫爾改革:引入普選制
四、索爾伯里改革:多黨競爭制的確立
第三節(jié) 議會民主制的瓦解與泰米爾分離主義運動的爆發(fā)
一、1948-1972年:僧伽羅人控制型民主的確立
二、1972-1983年:從議會民主制到總統(tǒng)議會制
第四節(jié) 內戰(zhàn)中的分權改革試驗:民族和解的鑰匙?
一、1983-1987年:印斯和平協(xié)議與憲法第十三修正案
二、1995-2000年:新憲法草案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泰國:兩族對峙與民主轉型
第一節(jié) 泰國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泰國的民族結構
二、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構建與歷史上的泰馬關系
第二節(jié) 泰國的第一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分離主義運動
一、議會民主制的艱難前行與馬來穆斯林分離問題的產(chǎn)生(1932—1957)
二、“泰式民主”與馬來穆斯林的武裝分離運動(1957——1973)
第三節(jié) 泰國的第二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分離主義運動
一、多黨議會制的短暫回歸與馬來穆斯林的有限政治參與(1973——1976)
二、軍方主導下的半民主制與馬來穆斯林分離運動的沉寂(1976——1992)
第四節(jié) 泰國的第三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分離主義運動
一、第三次民主轉型初期(1992——2001):民主亂局與馬來民族分離問題的復燃
二、第三次民主轉型中期(2001——2006):他信強勢政府與馬來穆斯林問題的惡化
三、第三次民主轉型后期(2006——至今):階級沖突與民族分離的雙重困境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菲律賓:兩族對峙與民主轉型
第一節(jié) 菲律賓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菲律賓的民族結構
二、菲律賓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構建與南北關系
第二節(jié) 美式民主的構建與摩洛民族分離主義運動的爆發(fā)
一、美式民主的構建及其特點
二、摩洛民族分離主義運動的爆發(fā)與美式民主體制的瓦解
第三節(jié) 馬科斯軍事獨裁統(tǒng)治時期的民族分離運動與民主運動
一、馬科斯政府為維護合法性實行的土地改革和民族和談政策
二、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的分裂和民主運動的高漲
第四節(jié) 美式民主制的恢復與民族和解的推進
一、阿基諾夫人政府時期的憲政改革與民族和解(1986——1992)
二、拉莫斯政府時期的民族和解與摩洛分離運動的新動向(1992——1998)
三、從埃斯特拉達到阿羅約政府時期摩洛分離問題的進展(1998-2010)
四、阿基諾三世政府時期的菲南和平進程(2010——2016)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緬甸:多族對峙與民主轉型
第一節(jié) 緬甸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緬甸的民族結構
二、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與聚居型多民族結構的形成
第二節(jié) 緬甸議會民主制的建立與民族分離運動的興起
一、緬甸議會民主制的建立過程與特點
二、民族沖突和民族分離運動的興起
三、吳努政府的民族政策與民族分離運動的擴大
四、議會民主制的瓦解與軍政府的上臺
第三節(jié) 軍政府執(zhí)政下的民族沖突和民主運動
一、奈溫軍政府時期的民族政策與政治改革
二、民族沖突的擴大和民主運動的興起
三、民主運動的高漲與奈溫軍政府的垮臺
第四節(jié) 1988年以來緬甸的民主轉型與民族和解
一、新軍政府執(zhí)政下的第一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和解努力(1988——2003)
二、新軍政府執(zhí)政下的第二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和解努力(2003——2011)
三、吳登盛政府主導的第三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和解努力(2011——201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印度尼西亞:多族對峙與民主轉型
第一節(jié) 印度尼西亞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印度尼西亞的民族結構
二、印度尼西亞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構建
第二節(jié) 議會民主制在印尼的建立與失敗
一、議會民主制在印尼的建立過程及其特點
二、民族地方叛亂與印尼議會民主制的失敗
第三節(jié) 從“有領導的民主”到“新秩序”:軍事獨裁統(tǒng)治的確立與民族分離運動的興起
一、蘇加諾“有領導的民主”體制時期(1957——1965)
二、蘇哈托“新秩序”軍事獨裁統(tǒng)治時期(1965——1998)
第四節(jié) 民主轉型時期的憲政改革與民族分離主義運動
一、蘇哈托新秩序體制的崩潰與民族沖突及分離運動的高漲
二、以分權為核心的憲政改革
三、分權:能否有效遏制民族分離主義?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研究成果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本文編號:3573577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1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意義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現(xiàn)狀
五、研究思路與創(chuàng)新點
第一章 民主轉型與民族分離:理論框架與變量關系
第一節(jié) 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民主與民主轉型
二、民族與民族分離
第二節(jié) 聚居型多民族國家:概念、理論與參數(shù)
一、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概念
二、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理論建構
第三節(jié) 民主轉型引發(fā)民族分離:耦合關系分析
一、“多數(shù)制民主”異化為主體民族控制型民主
二、多黨競爭異化為民族競爭
三、自由化帶來中央政府權威的衰落甚至權力真空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斯里蘭卡:兩族對峙與憲政改革
第一節(jié) 斯里蘭卡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斯里蘭卡的民族結構
二、斯里蘭卡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構建及其歷史上的僧泰關系
第二節(jié) 議會民主制在斯里蘭卡的建立及其特點
一、科爾布魯克—卡梅倫改革:民族代表制的形成
二、威廉·曼寧改革:民族政黨制的萌芽
三、多諾莫爾改革:引入普選制
四、索爾伯里改革:多黨競爭制的確立
第三節(jié) 議會民主制的瓦解與泰米爾分離主義運動的爆發(fā)
一、1948-1972年:僧伽羅人控制型民主的確立
二、1972-1983年:從議會民主制到總統(tǒng)議會制
第四節(jié) 內戰(zhàn)中的分權改革試驗:民族和解的鑰匙?
一、1983-1987年:印斯和平協(xié)議與憲法第十三修正案
二、1995-2000年:新憲法草案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泰國:兩族對峙與民主轉型
第一節(jié) 泰國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泰國的民族結構
二、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構建與歷史上的泰馬關系
第二節(jié) 泰國的第一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分離主義運動
一、議會民主制的艱難前行與馬來穆斯林分離問題的產(chǎn)生(1932—1957)
二、“泰式民主”與馬來穆斯林的武裝分離運動(1957——1973)
第三節(jié) 泰國的第二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分離主義運動
一、多黨議會制的短暫回歸與馬來穆斯林的有限政治參與(1973——1976)
二、軍方主導下的半民主制與馬來穆斯林分離運動的沉寂(1976——1992)
第四節(jié) 泰國的第三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分離主義運動
一、第三次民主轉型初期(1992——2001):民主亂局與馬來民族分離問題的復燃
二、第三次民主轉型中期(2001——2006):他信強勢政府與馬來穆斯林問題的惡化
三、第三次民主轉型后期(2006——至今):階級沖突與民族分離的雙重困境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菲律賓:兩族對峙與民主轉型
第一節(jié) 菲律賓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菲律賓的民族結構
二、菲律賓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構建與南北關系
第二節(jié) 美式民主的構建與摩洛民族分離主義運動的爆發(fā)
一、美式民主的構建及其特點
二、摩洛民族分離主義運動的爆發(fā)與美式民主體制的瓦解
第三節(jié) 馬科斯軍事獨裁統(tǒng)治時期的民族分離運動與民主運動
一、馬科斯政府為維護合法性實行的土地改革和民族和談政策
二、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的分裂和民主運動的高漲
第四節(jié) 美式民主制的恢復與民族和解的推進
一、阿基諾夫人政府時期的憲政改革與民族和解(1986——1992)
二、拉莫斯政府時期的民族和解與摩洛分離運動的新動向(1992——1998)
三、從埃斯特拉達到阿羅約政府時期摩洛分離問題的進展(1998-2010)
四、阿基諾三世政府時期的菲南和平進程(2010——2016)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緬甸:多族對峙與民主轉型
第一節(jié) 緬甸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緬甸的民族結構
二、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與聚居型多民族結構的形成
第二節(jié) 緬甸議會民主制的建立與民族分離運動的興起
一、緬甸議會民主制的建立過程與特點
二、民族沖突和民族分離運動的興起
三、吳努政府的民族政策與民族分離運動的擴大
四、議會民主制的瓦解與軍政府的上臺
第三節(jié) 軍政府執(zhí)政下的民族沖突和民主運動
一、奈溫軍政府時期的民族政策與政治改革
二、民族沖突的擴大和民主運動的興起
三、民主運動的高漲與奈溫軍政府的垮臺
第四節(jié) 1988年以來緬甸的民主轉型與民族和解
一、新軍政府執(zhí)政下的第一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和解努力(1988——2003)
二、新軍政府執(zhí)政下的第二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和解努力(2003——2011)
三、吳登盛政府主導的第三次民主轉型與民族和解努力(2011——201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印度尼西亞:多族對峙與民主轉型
第一節(jié) 印度尼西亞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特征及其構建
一、印度尼西亞的民族結構
二、印度尼西亞聚居型多民族國家的構建
第二節(jié) 議會民主制在印尼的建立與失敗
一、議會民主制在印尼的建立過程及其特點
二、民族地方叛亂與印尼議會民主制的失敗
第三節(jié) 從“有領導的民主”到“新秩序”:軍事獨裁統(tǒng)治的確立與民族分離運動的興起
一、蘇加諾“有領導的民主”體制時期(1957——1965)
二、蘇哈托“新秩序”軍事獨裁統(tǒng)治時期(1965——1998)
第四節(jié) 民主轉型時期的憲政改革與民族分離主義運動
一、蘇哈托新秩序體制的崩潰與民族沖突及分離運動的高漲
二、以分權為核心的憲政改革
三、分權:能否有效遏制民族分離主義?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研究成果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本文編號:35735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57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