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化自由人格 ——梁啟超新民人格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15 19:58
立身社會全面轉(zhuǎn)型的近代中國,在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下,在技術變革和制度變革的社會實踐基礎上,梁啟超以其深邃的眼光洞察到社會變革和社會現(xiàn)代化的根本——人的變革和人的現(xiàn)代化,并以其寬廣的文化視野和開放性思維方式兼收并蓄,“淬厲”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本有,“采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本無,將嚴復的“三民”思想發(fā)展為具有近代中國特色的新民人格。梁啟超系統(tǒng)闡述的以獨立、自由、平等、責任為基本內(nèi)容的新民人格,就其深層內(nèi)蘊而言,即是平民化自由人格。第一,新民人格以主體性為本質(zhì)。主體性,就其基本意義而言,是人之作為主體的根本特性,亦即人對人之作為主體的自我意識。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時空場域,在人的思想意識發(fā)展史中,主體性的內(nèi)涵表現(xiàn)出不同側面的特質(zhì)。梁啟超一方面引進西方以獨立自主性、個體特殊性、個人自由意志性為基本內(nèi)容的主體性理論,同時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良知良能”的主體能動性思想,在天賦人權的理念下轉(zhuǎn)換性地創(chuàng)造出適應近代中國需求的新的主體性概念。其具體內(nèi)涵包括這樣兩個層面:一,以獨立、自由的個體特殊存在和進取、尚武的實踐行動為內(nèi)容的個體主體性;二,基于人的群體存在,以社會公德、愛國主義為內(nèi)容凸顯人的責任意識的群體主體...
【文章來源】: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20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言 理想人格:“新民”的維度
一
二
三
第一章 “過渡時代”與“新民說”
一、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二、“新民為當務之急”
(一) 由“家國”到“國家”
(二) 由“臣民”到“新民”
三、“新民說”的思想?yún)R涌
(一) 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啟迪
(二) 明治日本思想的滲透
(三) 西方近代學說的激發(fā)
第二章 新民的人格本質(zhì):主體性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主體性
(一) 主體性的“西學”發(fā)展
(二) 主體性的“中學”理路
二、新民人格的個體主體性
(一) “除心奴”
(二) 獨立、自由
(三) 進取、尚武
三、新民人格的群體主體性
(一) 社會公德
(二) 愛國主義
四、梁啟超新民之主體性與馬克思人的主體性
(一) 表現(xiàn)形式:二重結合與三重統(tǒng)一
(二) 發(fā)生學:“心力”擴張與歷史生成
(三) 旨趣:團體自由與人的自由
(四) 質(zhì)性:“良知良能”與實踐
第三章 新民的人格取向:平民化
一、“平民化”思想的源與流
(一) 先秦墨子的平民理想
(二) 明清啟蒙思想的平民化取向
(三) 近代思潮的平民化向度
二、由“圣”入“凡”
(一) 道德人格到法權人格
(二) 人人有自主之權
(三) “樂利主義”
三、發(fā)展個性
(一) “思想解放”
(二) “盡性主義”
(三) 自覺與自為
四、“蕓蕓平等之英雄”
(一) 適于時代之用者
(二) 多數(shù)之國民
第四章 新民的人格培育:日;
一、新民人格修養(yǎng)
(一) “致良知”
(二) 自我修養(yǎng)“六步法”
二、新民人格教育
(一) “德、智、力、群”四育觀
(二) 情感教育
(三) 趣味教育
三、新民人格的社會默化
(一) 民主制度陶鑄
(二) 自由輿論熏染
第五章 新民:團體目的論平民化自由人格
一、以立人為宗旨的平民化自由人格
(一) 中庸調(diào)和的近代建構
(二) “烈山澤以辟新局”
(三) 理想人格的新起點
二、梁啟超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團體目的論
(一) 團體目的論的時代局限
(二) 團體目的論的內(nèi)在根源:“新民”與“新國”的雙重變奏
三、平民化自由人格的近代社會“困境”
(一) 理想人格生成之民主制度缺位
(二) 自由平等理念的商品經(jīng)濟晚出
第六章 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現(xiàn)代析取
一、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現(xiàn)代社會“解困”
(一) 社會:由身份至契約
(二) 制度:從專制到民主
(三) 權利:破等級立平等
二、平民化自由人格意涵的現(xiàn)代拓展
(一) 個體·群體·類:主體性的和諧
(二) 理性與德性:人性的和諧
三、現(xiàn)代平民化自由人格的日常生活塑造
(一) 生活:人格培育的基礎
(二) 日常生活的現(xiàn)代變革
(三) 以日常生活批判培育現(xiàn)代平民化自由人格
結語 在“生存實踐”中實踐理想人格的生存
一、生存實踐:人的存在方式
二、理想人格在生存實踐中生成
三、在構建和諧社會生存實踐中造就現(xiàn)代理想人格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制度生成新民德——嚴復梁啟超對新民德路徑的思考[J]. 隋淑芬,余靈靈. 思想教育研究. 2007(03)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道德建設新指向[J]. 郭萌,董四代. 道德與文明. 2007(01)
[3]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精神論[J]. 鄭師渠.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4]自除心奴始自由——梁啟超自由思想析論[J]. 成守勇. 浙江學刊. 2006(06)
[5]梁啟超“新民”人格中的現(xiàn)代性探析[J]. 趙西方.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5)
[6]論梁啟超“趣味教育”的思想內(nèi)涵及歷史意義[J]. 黃沁茗,涂文遷.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4(04)
[7]梁啟超的世界主義和個性主義[J]. 耿云志. 文史哲. 2004(03)
[8]梁啟超的教育思想研究[J]. 楊曉梅. 學術交流. 2004(05)
[9]梁啟超之“尚武精神”[J]. 烏曉東,愛華,李英. 體育文化導刊. 2004(04)
[10]社會轉(zhuǎn)型與教育改造——論梁啟超的人才觀[J]. 林家有.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1)
本文編號:3396710
【文章來源】: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20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言 理想人格:“新民”的維度
一
二
三
第一章 “過渡時代”與“新民說”
一、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二、“新民為當務之急”
(一) 由“家國”到“國家”
(二) 由“臣民”到“新民”
三、“新民說”的思想?yún)R涌
(一) 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啟迪
(二) 明治日本思想的滲透
(三) 西方近代學說的激發(fā)
第二章 新民的人格本質(zhì):主體性
一、中西方文化中的主體性
(一) 主體性的“西學”發(fā)展
(二) 主體性的“中學”理路
二、新民人格的個體主體性
(一) “除心奴”
(二) 獨立、自由
(三) 進取、尚武
三、新民人格的群體主體性
(一) 社會公德
(二) 愛國主義
四、梁啟超新民之主體性與馬克思人的主體性
(一) 表現(xiàn)形式:二重結合與三重統(tǒng)一
(二) 發(fā)生學:“心力”擴張與歷史生成
(三) 旨趣:團體自由與人的自由
(四) 質(zhì)性:“良知良能”與實踐
第三章 新民的人格取向:平民化
一、“平民化”思想的源與流
(一) 先秦墨子的平民理想
(二) 明清啟蒙思想的平民化取向
(三) 近代思潮的平民化向度
二、由“圣”入“凡”
(一) 道德人格到法權人格
(二) 人人有自主之權
(三) “樂利主義”
三、發(fā)展個性
(一) “思想解放”
(二) “盡性主義”
(三) 自覺與自為
四、“蕓蕓平等之英雄”
(一) 適于時代之用者
(二) 多數(shù)之國民
第四章 新民的人格培育:日;
一、新民人格修養(yǎng)
(一) “致良知”
(二) 自我修養(yǎng)“六步法”
二、新民人格教育
(一) “德、智、力、群”四育觀
(二) 情感教育
(三) 趣味教育
三、新民人格的社會默化
(一) 民主制度陶鑄
(二) 自由輿論熏染
第五章 新民:團體目的論平民化自由人格
一、以立人為宗旨的平民化自由人格
(一) 中庸調(diào)和的近代建構
(二) “烈山澤以辟新局”
(三) 理想人格的新起點
二、梁啟超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團體目的論
(一) 團體目的論的時代局限
(二) 團體目的論的內(nèi)在根源:“新民”與“新國”的雙重變奏
三、平民化自由人格的近代社會“困境”
(一) 理想人格生成之民主制度缺位
(二) 自由平等理念的商品經(jīng)濟晚出
第六章 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現(xiàn)代析取
一、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現(xiàn)代社會“解困”
(一) 社會:由身份至契約
(二) 制度:從專制到民主
(三) 權利:破等級立平等
二、平民化自由人格意涵的現(xiàn)代拓展
(一) 個體·群體·類:主體性的和諧
(二) 理性與德性:人性的和諧
三、現(xiàn)代平民化自由人格的日常生活塑造
(一) 生活:人格培育的基礎
(二) 日常生活的現(xiàn)代變革
(三) 以日常生活批判培育現(xiàn)代平民化自由人格
結語 在“生存實踐”中實踐理想人格的生存
一、生存實踐:人的存在方式
二、理想人格在生存實踐中生成
三、在構建和諧社會生存實踐中造就現(xiàn)代理想人格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制度生成新民德——嚴復梁啟超對新民德路徑的思考[J]. 隋淑芬,余靈靈. 思想教育研究. 2007(03)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道德建設新指向[J]. 郭萌,董四代. 道德與文明. 2007(01)
[3]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精神論[J]. 鄭師渠.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1)
[4]自除心奴始自由——梁啟超自由思想析論[J]. 成守勇. 浙江學刊. 2006(06)
[5]梁啟超“新民”人格中的現(xiàn)代性探析[J]. 趙西方.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5)
[6]論梁啟超“趣味教育”的思想內(nèi)涵及歷史意義[J]. 黃沁茗,涂文遷.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4(04)
[7]梁啟超的世界主義和個性主義[J]. 耿云志. 文史哲. 2004(03)
[8]梁啟超的教育思想研究[J]. 楊曉梅. 學術交流. 2004(05)
[9]梁啟超之“尚武精神”[J]. 烏曉東,愛華,李英. 體育文化導刊. 2004(04)
[10]社會轉(zhuǎn)型與教育改造——論梁啟超的人才觀[J]. 林家有.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01)
本文編號:33967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9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