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西方政治論文 >

后殖民視野中的民族解放——薩義德論巴以問題

發(fā)布時間:2018-11-28 14:52
【摘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個民族之間的問題是薩義德批評理論的基石,薩義德將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和巴勒斯坦民族獨立運動熔鑄成后殖民主義理論。"一國兩族"是薩義德設(shè)想巴以問題的長遠目標,在其早期和中期還有"一個世俗-民主國家"和"兩國并存"的不同變體。其具體途徑是"文化抵抗",由東方敘述、駛?cè)胛鞣、共同解放三個論題構(gòu)成,實屬一種民主斗爭的策略。薩義德對民族問題的思考,盡管忽視了武裝斗爭、經(jīng)濟實情和人民力量三個要素,但他的巴勒斯坦敘事不失為深刻而富有啟迪的理論探索。
[Abstract]:The question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of Palestine and Israel is the cornerstone of said's critical theory, which fused postmodernism and the Palestinian National Independence Movement into postcolonial theory. " "one country, two races" is the long-term goal of Saeed's vision of the Palestinian-Israeli problem, and in its early and middle stages there are different variants of "a secular-democratic state" and "two states coexist". The concrete way is "cultural resistance", which is composed of three topics: oriental narration, entering the west and emancipating together, which is a strategy of democratic struggle. Although Saeed neglects the three elements of armed struggle, economic reality and people's power, his Palestinian narrative is a profound and enlightening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作者單位】: 廣東警官學院公共課教研部;中山大學;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文論與‘去黑格爾化’研究”(13BZW004)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文論創(chuàng)新與經(jīng)典重譯”(GD12CZW10)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737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明香;從“文化帝國主義”到“跨文化傳播”[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孫妮;評《三位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的批判》譯本——兼論西方文論的翻譯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韓亞文;跨文化交際中的誤征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徐在中;;從《魯賓遜漂流記》看西方殖民過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羅少清;;吉卜林的殖民主義情結(jié)——解讀《基姆》[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6 杜興梅;;殖民地女性找尋自我的悲歌——《藻海無邊》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7 吳偉;李冬梅;;淺談《非洲的笑聲》的文體實驗與敘述創(chuàng)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8 劉曉晗;;福爾摩斯眼中的殖民倫敦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9 王舒涵;;文化帝國主義是否是一個科學的歷史定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馬麗蓉;論西方傳媒在中阿合作中的阻障作用[J];阿拉伯世界;2005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2 魯明軍;;誰之批判?何種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shù)批評的價值重思與實踐檢省(1990-)[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3 葛士恒;;后殖民語境下的文化資本爭奪戰(zhàn)——對“中國符號”熱的再探討[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4 馬丹丹;;流亡者的“想象共同體”——改革開放30年流亡電影的中產(chǎn)階層意識[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5 李今;;晚清語境中的魯濱孫漢譯——《大陸報》本《魯濱孫飄流記》的革命化改寫[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6 楊嵐;;普世價值觀建構(gòu)與多元文化的相互制衡[A];現(xiàn)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施擬陽;李明明;;跨文化語境下中美影視傳播中雙向交流的沖突與融合[A];首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獲獎論文[C];2010年

8 沈冬歡;;《黑暗的心》中約瑟夫·康拉德的矛盾情結(ji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3年年會暨海峽兩岸翻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9 洪曉純;;雙重解放話語的建構(gòu)——試析穆薩·杜比的《后殖民女性主義<圣經(jīng)>詮釋》[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五輯[C];2012年

10 楊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shè)的歷史方位與戰(zhàn)略選擇的幾點思考[A];馬克思主義與文化新自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12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苗永敏;拒絕妥協(xié)[D];蘇州大學;2010年

4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6 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場[D];云南大學;2010年

8 王志彬;當代臺灣少數(shù)民族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郭繼文;文化軟實力的歷史觀闡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gòu)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義務[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政吉;東方主義在《女勇士》中的解構(gòu):性別、種族和文化[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王君;論詹姆遜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4 金玲;《大地》三部曲的跨文化解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任春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域下的文化認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江華;艱難的聯(lián)結(jié)—E·M·福斯特小說潛含的現(xiàn)代性主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顏培;跨文化書寫[D];江南大學;2010年

8 陳海紅;論薩義德的文學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楊;《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帝國話語[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靜;奧斯丁小說的政治和道德傾向性[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莊禮偉;薩義德:內(nèi)心的戰(zhàn)爭[J];南風窗;2005年18期

2 錢勇;;沉默策略的成本與知識分子的責任——讀薩義德的《人文主義與民主批評》[J];博覽群書;2006年10期

3 張跣;;“流亡”及其二律背反——試論薩義德關(guān)于流亡知識分子的理論[J];外國文學;2007年05期

4 王代莉;;知識分子的流浪和業(yè)余精神——讀薩義德《知識分子論》[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評論卷);2008年08期

5 趙一凡;;薩義德:后殖民批評(上)[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07期

6 牛寒婷;;超越的言說——讀《格格不入:薩義德回憶錄》[J];粵海風;2010年03期

7 李嘉英;;薩義德眼中的知識分子:流亡者、業(yè)余者、實踐者——讀薩義德《知識分子論》之我見[J];綏化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8 胡新亮;;薩義德與阿拉伯世界[J];回族文學;2006年05期

9 李曉光;如何看待薩義德對馬克思的批評[J];教學與研究;2000年08期

10 林豐民;薩義德撰寫回憶錄[J];讀書;200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建高;;中國后殖民理論研究現(xiàn)狀及反思[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薩義德:鄉(xiāng)關(guān)何處?[N];深圳商報;2003年

2 康慨;薩義德去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3 思郁;薩義德的背后[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華東師大中文系 方克強;“雙重意識”心態(tài)之謎[N];社會科學報;2003年

5 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 陶東風 賀玉高;愛德華·薩義德:一個有血氣的知識分子[N];社會科學報;2003年

6 本報特約記者 戴錚;大江新作向薩義德致敬[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黑龍江大學 杜萌若;薩義德與“文化認同”[N];光明日報;2009年

8 記者 胡彥殊;魏宏會見巴基斯坦信德省首席部長薩義德·卡伊姆·阿里·沙[N];四川日報;2013年

9 錢鎮(zhèn);薩義德眼中的知識分子[N];學習時報;2004年

10 吳淼;“享樂主義”的澄清[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意;愛德華·薩義德的政治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趙亮;流亡的詩學[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佳;薩義德“旅行理論”探析[D];西北大學;2012年

2 趙釗渠;薩義德的后殖民批評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3 馬元雄;薩義德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張瑩;薩義德后殖民理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5 胡新亮;人文介入政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年

6 張樹杰;論薩義德的文藝批評觀[D];河北大學;2014年

7 聶小琴;論薩義德的政治閱讀文本分析法[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8 黃相林;薩義德“后殖民主義理論”探析[D];黑龍江大學;2010年

9 王敏;試論薩義德的文化觀[D];新疆大學;2006年

10 肖凌霞;地緣東方的“異托邦”[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236319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6319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16c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