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lián)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研究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Soviet Union,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dualistic tension between nations and consolidate the unified national community, the Soviet Union launched a radical inter-ethnic political integration. The various national communities formed a close destiny community, an interest community, a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a cultural community under the power of the Soviet Union. However, the Soviet Union had many defect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process of moulding the Community of Nation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the change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original chronic diseases of the Soviet Union community were constantly highlighted and magnified, and finally the Soviet Union fell into the quagmire of disintegration.
【作者單位】: 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
【分類號】:D751.2;K512.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宏毅;現(xiàn)代美國對外政策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J];世界歷史;1988年06期
2 朱碧波;;多族群國家族群問題治理路徑“勢差化”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10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shù)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越;冷戰(zhàn)時期中美關系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J];南都學壇;2004年04期
2 郭永勝;;蘇聯(lián)持不同政見者私下出版物析論[J];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02期
3 張宇;;蘇聯(lián)演變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大國悲劇——蘇聯(lián)解體的前因后果》讀后[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0年11期
4 張宏毅;現(xiàn)代美國對外政策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J];世界歷史;1988年06期
5 李工真;德意志“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納粹主義[J];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06期
6 李彩娟;;蘇聯(lián)在制定宗教政策方面的啟示[J];黑龍江史志;2008年24期
7 李淑華;;赫魯曉夫時期蘇聯(lián)書刊檢查評議[J];北方論叢;2010年01期
8 季相林;;蘇聯(lián)解體的原因研究述評[J];世紀橋;2006年02期
9 劉旭東;沈曉菁;;美國外交中的“擴張主義”根源[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10 郁麗潔;;勃列日涅夫時期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元宮;;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政治斗爭與改革趨向[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真;;不盡和諧的奏鳴曲——論抗戰(zhàn)時期蘇聯(lián)與中共的意識形態(tài)關系[A];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C];2003年
3 王建新;;關于蘇聯(lián)解體的再思考[A];紀念北京市國際共運史學會成立20周年論文集[C];2000年
4 王建新;;論腐敗是蘇聯(lián)亡黨亡國的重要原因[A];“當前國際政治與社會主義創(chuàng)新”的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李華;;1957年蘇聯(lián)高層政變與中共中央的反應[A];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第二輯)[C];2008年
6 儲峰;;20世紀50年代中蘇軍事關系與中蘇兩黨兩國關系述評[A];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第二輯)[C];2008年
7 關貴海;;蘇聯(lián)解體對當代中國政治的影響[A];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實(第二輯)[C];2008年
8 任訓平;;略論美國侵朝戰(zhàn)爭的圖謀及其失敗[A];紀念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論文集[C];2003年
9 黃宗良;;從民主民生問題看蘇共政權之得失——紀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倪稼民;郝宇青;;從建構(gòu)到失語——社會變遷中布爾什維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羅峰;一封電報·一篇文章·一個時代[N];社會科學報;2005年
2 世科;葛新生:蘇聯(lián)劇變研究中的若干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韓顯陽;“紅場閱兵”的背后[N];光明日報;2005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聞一;“正”“反”之間求真理[N];北京日報;2007年
5 楊敏 作者系中央財經(jīng)大學教授;穿越20世紀歷史大彎道的個人與社會[N];貴陽日報;2007年
6 特約記者 韓毓海;從“明治維新”到“昭和維新”重看日本[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5年
7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張樹華;蘇聯(lián)解體是民主社會主義的破產(chǎn)[N];社會科學報;2007年
8 陳蓉霞 (本報書評人);那令人動容的“謙卑”[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錢平廣;不敢大笑的歷史[N];東方早報;2008年
10 張春英;以歷史眼光看中國的未來[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國洪梅;美國對蘇聯(lián)的政策研究(1933-1941)[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鄧白樺;納粹德國“企業(yè)共同體”勞資關系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沈莉華;從對抗到承認:1917—1933年的俄美關系[D];吉林大學;2006年
4 師建軍;蘇聯(lián)特殊移民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愛茹;蘇聯(lián)二十年代的黨內(nèi)斗爭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都嵐嵐;后回潮時代的美國女性主義第三次浪潮[D];清華大學;2009年
7 石毅;從家長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8 韓志斌;復興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9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構(gòu)建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10 孫政;戰(zhàn)后日本新國家主義研究[D];南開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啟迪;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執(zhí)政合法性基礎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韓齊武;關于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黨員民主權利喪失的思考[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3 羅毅;美國外交政策中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分析[D];四川大學;2005年
4 陳e,
本文編號:23210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2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