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民族關系與民族治理研究
[Abstract]:Ethnic relations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nation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thiopia has a large number of nationalities and intricate ethnic relations, which is quite typical in African countries. Historically, there were frequent fr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Ethiopia and Serbia.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national relations in this country a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harmonious as a whole, and the demands and competi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ities in the interes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national relations. Ethiopia's national governance has also undergone a complicated historical evolution: from "autocratic assimilation" in the imperial era to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regional autonomy of ethnic minorities" during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period, and to the "national federation" in Meles' time. At present, it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complex factors in the post-Meles era. On the whole, the change in the concept and polic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of Ethiopia government is progressive-gradually from narrow, reactionary and backward to tolerant,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In particular, the current "national federalism"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how to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prevent the challenge of separatism. Through the case of Ethiopia, we should re-examine the important value of African ethnic studies, objectively look at the differences and gap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and try our best to explore the "Chinese paradigm" of African ethnic studies.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世界民族教研室;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基金】:2013年中非聯(lián)合研究交流計劃中的學術交流項目“非洲部族、民族關系調(diào)查與比較分析”(JL201312)的支持
【分類號】:D74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鐘偉云;埃塞俄比亞的民族問題及民族政策[J];西亞非洲;199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郝孟榮;;談電影音樂的民族性[J];電影文學;2012年04期
2 張莉;;淺析民族與宗教的關系[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張樹青,劉光華;關于民族國家的思考[J];蘭州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4 蘇紅;美國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語言概況[J];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5 滕星,蘇紅;多元文化社會與多元一體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6 鄧紅;李天雪;;對前蘇聯(lián)“經(jīng)濟文化類型理論”的再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7 葛公尚;試析跨界民族的相關理論問題[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8 周少青;;多元文化主義視閾下的少數(shù)民族權利問題[J];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9 普忠良;一些國家的語言立法及政策述略[J];民族語文;2000年02期
10 劉永剛;;多民族國家的制度模式與民族差異包容[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3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彥;我國西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退耕還林(草)實踐及對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曹征海;和合加速論:當代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柳琳;中國農(nóng)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法律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5 花永蘭;當代世界民族主義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6 李贄;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7 邱顯平;當代民族沖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利華;日本民族心理視角下的對華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9 張?zhí)焓?孔子民族觀與宗教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陸海發(fā);云南K縣苗族自發(fā)移民問題治理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麗娜;當沖突遭遇種族:美國電影《撞車》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肖鑫;美國對“非洲之角”的政策(1974-1977)[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孫志香;內(nèi)蒙古的跨界民族問題與我國的地緣政治安全[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蘇立維;澳大利亞政府對土著居民的教育政策及對我區(qū)少數(shù)民族教育政策的啟示[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5 雷春斌;東南亞地區(qū)國際關系中的民族因素[D];暨南大學;2000年
6 王穎;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與發(fā)展對中國民族教育的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李厚建;論中亞五國民族問題民族政策及其影響[D];新疆大學;2003年
8 張世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民族問題解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王煒;中亞民族問題的文化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姚鑫賢;美國古巴移民研究(1959-1980)[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之佐;從傳統(tǒng)的中國西北民族關系看西北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2 馬志敏;以科學發(fā)展觀發(fā)展和完善民族關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3 王平;;民族關系與社會穩(wěn)定——以武陵地區(qū)為中心[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廖楊;覃衛(wèi)國;;關于當前我國民族關系研究中存在的三個問題[J];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5 王平;;論武陵地區(qū)民族關系與社會穩(wěn)定機制的構建[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6 于海泉;;關于民族關系研究理論與方法的回顧[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李大健;李曉林;;“和而不同”我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的真諦[J];中國民族;2008年01期
8 周競紅;烏小花;;中國民族關系的和諧與發(fā)展[J];實踐(思想理論版);2008年Z1期
9 關桂霞;;我國民族關系發(fā)展基本態(tài)勢探究[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10 閻耀軍;;民族關系和諧的邏輯結構和系統(tǒng)分析模型——兼及測度民族關系和諧狀況的指標體系設置[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佳生;;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民族關系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徐黎麗;陳建軍;;論風俗習慣與民族關系的互動影響[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徐黎麗;;接觸與非接觸——影響民族關系的變量分析[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4 趙健君;;論中國民族關系基礎理論發(fā)展創(chuàng)新[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5 楊嘉銘;;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民族關系與政治穩(wěn)定調(diào)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區(qū)現(xiàn)代化道路選擇”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6 楊圣敏;;歷史上民族關系中的幾個問題[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高芳;董西彩;李媛;陳懷川;;烏魯木齊市民族關系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陳懷川;;烏魯木齊市民族關系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研究[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9 白振聲;;論文化與民族關系[A];民族學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六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10 鄭洪芳;王宏曉;;論現(xiàn)代城市中和諧的民族關系的構建[A];中國都市人類學會第一次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競紅;科學的發(fā)展觀有利于鞏固和發(fā)展良好的民族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課題組;云南民族關系史研究[N];云南日報;2003年
3 侯聚萍 侯志華;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民族關系的主要內(nèi)容和特征[N];中國民族報;2007年
4 記者 王珠芳;加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 促進民族關系和諧[N];閩東日報;2007年
5 崔靜 魏武;我國將建民族關系監(jiān)測系統(tǒng)[N];人民日報;2007年
6 李愿 李曉燕;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N];陜西日報;2006年
7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博士 教師 張俊杰;俄羅斯是如何通過法律手段改善民族關系的[N];中國民族報;2008年
8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 馬戎;世界各國民族關系類型特征淺析(下)[N];中國民族報;2008年
9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 張勇;準確把握影響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基本條件[N];中國民族報;2009年
10 武漢市民宗委;構建調(diào)控機制 理順民族關系[N];中國民族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葛艷玲;當前新疆北疆基層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2 宋鑫華;民族關系協(xié)調(diào)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蔣立松;中國西南地區(qū)民族關系基礎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路憲民;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西部民族關系[D];蘭州大學;2008年
5 周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關系史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劉智文;東疆民族關系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瑤瑤;青海海西州漢族移民文化變遷及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李潔;變遷、互動與交融[D];蘭州大學;2009年
9 鄭煒;北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馮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漢族移民鄉(xiāng)村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東興;新時期民族地區(qū)藏漢民族關系的調(diào)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9年
2 劉莉;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關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煬;花為媒:柳城畬族鎮(zhèn)畬漢民族關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4 格根塔娜;改革開放以來蒙漢民族關系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建國;甘南地區(qū)民族關系與社會穩(wěn)定互動影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敏俊卿;甘南地區(qū)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馬建福;族際互動中的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雷海;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系及其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9 劉思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關系及其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10 李俊偉;多元與和諧視角下的民族關系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22148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1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