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政治發(fā)展與政黨制度變遷:以英國為例
本文選題:英國 + 政黨政治; 參考:《探索》2017年04期
【摘要】:從王權(quán)至上還是議會權(quán)力至上、選舉權(quán)擴大與政黨組織形態(tài)變化、政黨實力與社會階層變化三個方面看,英國300余年的政黨發(fā)展、政黨格局與政黨制度變遷可劃分為七個歷史階段。英國政黨有一個從王權(quán)至上之下的政治派別向議會權(quán)力至上之下的近代權(quán)貴黨,再向現(xiàn)代大眾型政黨、當代"全方位黨""卡特爾黨"乃至信息化政黨的轉(zhuǎn)型發(fā)展過程。英國政黨政治有一個從王權(quán)至上之下的黨派議政,到議會權(quán)力之上之下的政黨參政與主政的近代發(fā)展過程;從一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政黨聯(lián)合執(zhí)政到二戰(zhàn)后議會多數(shù)黨執(zhí)政、2010年偶現(xiàn)聯(lián)合執(zhí)政的現(xiàn)代與當代發(fā)展過程。英國政黨格局與政黨制度有一個從萌芽、初步形成到"三黨格局"短暫迂回,再到二戰(zhàn)以后"兩黨制"穩(wěn)定發(fā)展與"三黨格局"偶現(xiàn)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對英國乃至他國而言,都先有現(xiàn)代政黨、后有比較穩(wěn)定的政黨格局,然后才形成現(xiàn)代政黨制度;政黨與政黨制度是歷史的、具體的、發(fā)展的,而非一成不變的。
[Abstract]:From three aspects: the supremacy of Wang Quan or parliamentary power, the expansion of the right to vote and the chang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 strength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strata,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Britain has been going on for more than 300 years. The pattern of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change of party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historical stages. There is a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ritish political party from the political faction under Wang Quan to the power of parliament in modern times, and then to the modern mass party, the "cartel party" and even the information-based party in the contemporary "omni-directional" party. There is a moder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olitical party politics in Britain from party discussion under Wang Quan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rule above parliamentary power; from World War I,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political parties United to the parliamentary majority ruling after World War II, and in 2010,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alition governance was occasionally presented. The pattern of British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system of political party have 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bud, the initial formation to the "three-party pattern" briefly, and then 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wo-party system" and the occasional "three-party patter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 Britain and even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 first, then a relatively stable political party structure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 political party system;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are historical, concrete and developing, rather than static.
【作者單位】: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時期黨的工作作風與群眾關(guān)系研究”(13&ZD009),項目負責人:劉紅凜 2014年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理論界)自選項目“全面從嚴治黨的熱點難點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劉紅凜
【分類號】:D756.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憲;試析政黨制度的功能和我國政黨制度的作用[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0年11期
2 吳立志;試論中國特色政黨制度與西方政黨制度的區(qū)別[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3 張恒;中國現(xiàn)行政黨制度的文化思考[J];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4 安瑞;用科學的標準衡量我國的政黨制度[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5 孫傳軍;單黎明;;準確把握評判政黨制度的標準[J];民主;2001年10期
6 于澤榮;以“三個代表”為指導鞏固和發(fā)展我國的政黨制度[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7 李樹平;政黨制度與政治文明建設[J];理論探索;2004年02期
8 梁波;我國的政黨制度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穩(wěn)定[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5期
9 閆書忠;加強政黨制度研究 推進政黨制度建設[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10 賀良林;;政治文化與中國政黨制度的關(guān)系——政黨制度研究的一視角[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閆志民;;我國合作型政黨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A];當代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云新;;世界政黨制度與我國政黨制度的比較[A];“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21世紀初政黨發(fā)展與變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周淑真;降瑞峰;;構(gòu)建政黨政治學科 推進政黨制度建設 “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21世紀初政黨發(fā)展與變革”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A];“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21世紀初政黨發(fā)展與變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鐘德濤;;完善政黨制度 建設政治文明——關(guān)于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的堅持、完善和創(chuàng)新的思考[A];深入學習十六大精神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論文集[C];2004年
5 張錫鎮(zhèn);;泰國政黨制度向一黨獨大制過渡[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shù)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6 程天權(quán);;用哲學的觀點認識當代政黨制度和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A];當代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周淑真;劉紅凜;;加強我國政黨制度建設 推進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當代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A];當代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政治發(fā)展道路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牛有成;;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A];“政黨制度與中國特色——21世紀初政黨發(fā)展與變革”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朱昔群;;政黨政治市場與政黨制度的變遷[A];政黨關(guān)系與執(zhí)政能力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蘇麗杰;;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A];世界政黨格局變遷與中國政黨制度發(fā)展——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六輯)[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 朱世海;政黨制度必須符合本國國情[N];團結(jié)報;2007年
2 中國人民大學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 周淑真;世界政黨制度的類型與模式[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3 王錄生;政黨制度的偉大創(chuàng)新[N];貴州政協(xié)報;2006年
4 王錄生;我國的政黨制度和民主黨派的歷史使命[N];貴州政協(xié)報;2008年
5 市政協(xié)副主席 民盟齊齊哈爾市委主委 孫建平;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的政黨制度而努力[N];齊齊哈爾日報;2008年
6 空軍指揮學院教授 溫玉堂;不同政黨制度的社會成本之分析[N];北京日報;2009年
7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海月;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政黨制度[N];吉林日報;2009年
8 周口市公路管理局 師鳳喜;我國的政黨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N];周口日報;2009年
9 ;歷史形成的新型政黨制度[N];四平日報;2009年
10 馮筱白;多黨合作是政黨制度的科學實踐[N];團結(jié)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胡月英;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的堅持和發(fā)展[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2 徐兵;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形成與運行(1949-1956)[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3 耿百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明;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理論基礎(chǔ)、實踐基礎(chǔ)和社會基礎(chǔ)[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胡士平;政黨制度功能輸出:一種探討轉(zhuǎn)型期中國政治穩(wěn)定的新視角[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聶大偉;英國政黨補助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4 陳文靜;泰國民主鞏固困境的多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5 李驥;無限競爭和有限競爭:臺灣和新加坡政黨制度變遷比較[D];中共中央黨校;2015年
6 張?zhí)?南非政黨制度變革相關(guān)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7 楊雪;南非政黨制度對其外交政策的影響[D];青島大學;2015年
8 袁韜;俄羅斯政治制度轉(zhuǎn)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9 尤揚;民主黨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研究[D];廣西大學;2014年
10 吉啟衛(wèi);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yōu)勢及其實現(xiàn)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0733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07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