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西方政治論文 >

英國都鐸王朝時期政治恩賜制的演化

發(fā)布時間:2018-05-08 16:57

  本文選題:政治恩賜制 + 英國 ; 參考:《探索與爭鳴》2013年02期


【摘要】:政治恩賜制是中世紀及近代英國任用官員的主要方式,它表現(xiàn)為君主以恩賜方式將宮廷及政府官職授予其信任的貴族。在都鐸王朝之前,由于貴族與君主之間的沖突不斷,英國君主在任命官員時缺乏完全的自主權,貴族通過與君主爭奪官員的任命權來抗衡君主。都鐸王朝建立之后,隨著王權的加強,作為恩賜者的君主完全掌握了官員任命權,通過恩賜制吸納貴族協(xié)助其治理國家。與此同時,隨著貴族勢力的削弱,在宮廷及政府官員的任命權上,貴族的發(fā)言權喪失殆盡;這促使貴族官員主動通過恩賜制,將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結合,與王權的關系從對抗走向合作。由此,都鐸王朝出現(xiàn)了較為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
[Abstract]:The system of political gifts was the main way of appointing officials in medieval and modern England. It was manifested in the way that the monarch bestowed the court and the government on the aristocrats whom he trusted. Before the Tudor dynasty, because of the constant conflict between the nobility and the monarch, the British monarch lacked complete autonomy in appointing officials, and the aristocrats fought against the monarch by competing with the monarch for the appointment of the official. After the Tudor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Wang Quan, the monarch, as a giver, fully grasped the power of appointing officials and helped him to govern the country through the system of gift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weakening of the aristocratic influence, the nobility lost its voice in the appointment of court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which prompted the nobility official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ombine their own interests with the national interests through the system of gifts. Relations with Wang Quan from confrontation to cooperation. Thus, the Tudor Dynasty appeared a relatively stable political situation.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歷史系;山東大學(威海)公共外語教學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項目號12YJA770028) 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項目號CXZZ12-0025)
【分類號】:K561;D756.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本英;英吉利民族與英帝國[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姜德福;國內學術界對15—18世紀西歐貴族的研究述評(1979—2001)[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3 傅新球;16~18世紀英國中上階層的擇偶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孫柳;;論西歐封建主促進城市興起的原因[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9期

5 周小儀;從形式回到歷史——關于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6 呂世倫;馬金芳;;社會法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研究[J];北方法學;2007年06期

7 劉吉濤;;中西小傳統(tǒng)訴訟觀念之比較——以民間法諺為視角[J];北方法學;2008年04期

8 李棟;;試論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原始民主遺風[J];北方法學;2009年04期

9 王晉新,薛桂芬;愛爾蘭與近代早期英國的殖民活動[J];北方論叢;2004年05期

10 陳金鋒;;愛德華一世統(tǒng)治時期英格蘭社會內部變革[J];北方論叢;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朱玉苗;;大學章程法律性質考察[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魯紹臣;;P·安德森國家理論的啟示與困境[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解錕;英國慈善信托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邢樹東;稅收彈性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3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4 周小娟;探尋“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說主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付夏婕;論英國土地法律制度變遷與經(jīng)濟轉型[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6 柯聯(lián)民;讓·博丹政治、法律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于霄;英國土地登記法律制度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8 陸建松;上帝、國家與財產(chǎn)權[D];復旦大學;2011年

9 田雪梅;近代日本國民的鑄造:從明治到大正[D];復旦大學;2011年

10 簡濤潔;冷戰(zhàn)后美國文化外交及其對中美關系的影響[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倩;試論11-13世紀英格蘭王權的擴張[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吳飛;英國憲政成因的初步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付華華;我國巡回審判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尤正;《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性倫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楊娜;論17-19世紀的英國貴族社會[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宋偉杰;莎士比亞戲劇與貴族文化元素[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宗春;經(jīng)驗理性與建構理性的有機結合[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庚坤;推崇與反叛[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9 姚俊;十八世紀下半葉十九世紀初英國哥特式建筑復興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10 吉晶;中世紀巴黎大學英國學者的流動[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乘旦;;歐洲國家形態(tài)的階段性發(fā)展:從封建到現(xiàn)代[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蔡蕾;;近代英國國家建構視域中的都鐸宗教改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王乃耀;英國早期圈地運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4 王勤榕;英國17世紀革命形式淵源考[J];世界歷史;1993年03期

5 姜德福;國內學術界對15—18世紀西歐貴族的研究述評(1979—2001)[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6 劉杰;20世紀英國貴族院的改革[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熊志勇;一八四八年革命前夕的英國與法國——兼論英國為什么沒有爆發(fā)革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8 阿楓;世紀末的英國貴族[J];世界文化;2000年01期

9 王鴻斌;中世紀后期英國王權與貴族的關系[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1期

10 姜德福;16—18世紀英國貴族的成員流動——質疑“開放的貴族”說[J];文史哲;200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豐秋;;英國內戰(zhàn)期間關于“君主雙重身體”的討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鄭全備;;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一年英國與日美爭奪中國斗爭[A];中國現(xiàn)代史論叢(下)[C];1983年

3 馬生祥;;試論佩斯捷利的《俄羅斯法典》[A];河北省史學會通訊(1984第1期)[C];1984年

4 高福進;;羅馬角斗文化(公元前3世紀—公元5世紀)——角斗娛樂消費階層分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5 施蔭昌;;英國工聯(lián)若干問題試析[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選[C];1981年

6 韓健鵬;周英東;;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現(xiàn)代意義[A];“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前沿和熱點問題”學術研討會暨2007年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嚴建強;;“中國熱”的法國特征及其解釋[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8 黃啟臣;;明清時期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及其影響[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9 孟慶龍;;炭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使用及其歷史影響[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下卷)[C];2005年

10 喬明順;;試論西屬拉丁美洲的殖民制度及其與英屬北美十三州殖民制度的區(qū)別[A];河北省歷史學會一九八○年年會論文選[C];198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瑪麗·安;英國婚姻的姓氏融合與聯(lián)合[N];西部時報;2006年

2 秦海波;世界上第一個“民族國家”荷蘭的誕生[N];中國民族報;2007年

3 丁國強;守望精神路標[N];中華讀書報;2009年

4 秋葉;英國離中國有多遠?[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王晉新;英國邁向近代社會的路徑及特點[N];吉林日報;2005年

6 本報駐英國記者 施曉慧;與歷史會面[N];人民日報;2003年

7 記者 馬桂花;英國首都隆重紀念二戰(zhàn)勝利60周年[N];人民日報;2005年

8 資中筠 學者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前所長 前《美國研究》主編;說不盡的大國興衰[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9 萬小龍;就是他,把納粹研制原子彈的情報供給英國[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10 袁朗;英間諜密謀“箭殺”納粹魔頭[N];中國國防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德福;16-18世紀英國貴族的社會地位[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郭豐秋;審判查理一世與英國君權觀的變化[D];武漢大學;2011年

3 趙秀榮;1500—1650年英國商業(yè)與商人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4 王蓉霞;英國和日本在中國(1925—1931年)[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5 張穎;20世紀60年代美國對英國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許建英;近代英國和中國新疆(1840-1911)[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張宗華;18世紀俄國改革與貴族[D];武漢大學;2005年

8 陳金鋒;近代早期英國書報審查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趙軍秀;英國對土耳其海峽政策的演變[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10 張永攀;英國侵藏的最后十年(1937—1947)[D];西北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連威;試論英國都鐸王朝前期樞密院體制的確立[D];遼寧大學;2007年

2 張建輝;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基督教及政教關系[D];內蒙古大學;2005年

3 汪芳;論哈羅德·麥克米倫與蘇伊士運河危機[D];浙江大學;2007年

4 黃鸝;論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英國私掠船活動[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高翠;英國與尼翁會議——兼論三十年代中后期英國對意大利的外交政策[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6 劉章才;二十世紀七十和八十年代英國福利國家面臨的問題及其改革[D];四川大學;2002年

7 劉秀紅;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英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D];西北大學;2003年

8 臧寶軍;英國商法的現(xiàn)代化[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桂玲;中英初始現(xiàn)代化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芮;12~16世紀英國鄉(xiāng)紳階層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622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622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523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