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美國愛國主義教育及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本文選題:愛國主義教育 切入點:美國 出處:《科技視界》2015年3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疇,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都在進行甚至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國外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重點探討和分析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期為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提供一定意義上的借鑒和參考。
[Abstract]:Patriotism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ll countries are carrying out or even strengthening patriotic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hina.
【作者單位】: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
【基金】:北京語言大學2015年度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淺析美國愛國主義教育及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15YCX010)
【分類號】:D771.2;D6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zhì)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jīng)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jīng)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nèi)容[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3 王浩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認同性整合[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4 孫顯元;;芝諾悖論中的邏輯和形而上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李繼武;;對人學五個“要義”和“以人為本”內(nèi)涵的看法——與顧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李繼武;;高度反思的學說與實踐基礎上高度反思的科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孫顯元;“以人為本”的社會結(jié)構(gòu)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8 沈素珍;毛澤東對黨的宗旨的貢獻——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9 侯惠勤;;關于舉旗問題的理論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王奇?zhèn)?;由禪讓制度論及堯舜時代我國已進入中國早期國家階段[J];安徽史學;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顏杰峰;;黨內(nèi)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董志凱;;毛澤東與新中國經(jīng)濟建設[A];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C];2003年
4 陶伯華;;智慧思維學精要——《思維科學概論》第十篇[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5 黃宇;;論列寧主義黨內(nèi)民主觀的中共早期實踐及現(xiàn)實啟示[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C];2009年
6 張立麗;古小丹;;對當代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探討[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7 賽依丁;;運用《資本論》理論正確認識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A];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暨商洛率先突破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江立成;魏婷;;簡論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從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探索談起[A];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9 胡昂;;鄧小平改革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A];安徽省社會科學界第三屆學術年會哲學學會專場——“科學發(fā)展觀與安徽崛起”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鐘哲明;;培育民族精神是搞民族主義嗎?[A];“社會發(fā)展與民族精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5 郁方;中國銀行業(yè)壟斷與規(guī)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6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8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代俊蘭;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及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0年
10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楊會彪;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無意識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耿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lián)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6 郭云英;統(tǒng)籌城鄉(xiāng)視域中的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7 姚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白雪;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唐偉;軍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10 張超;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殿朸;張瑞甫;;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幾個問題[J];理論探索;1989年04期
2 蘇兆成;發(fā)揮《中國革命和建設問題》課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J];廣西高教研究;1995年02期
3 朱正亮;孫露;;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現(xiàn)狀及啟示——以美國紐約市為例[J];教書育人;2012年09期
4 高小歡;高冰;;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nèi)容與方法及對我國的啟示[J];青春歲月;2013年16期
5 大衛(wèi);歐洲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J];教書育人;2004年23期
6 運懷英;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愛國主義教育的比較和思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3年10期
7 陳洪濤;;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及其經(jīng)驗借鑒[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8期
8 ;俄將加強愛國主義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1期
9 藍瑛波;;俄羅斯的愛國主義教育[J];中國青年研究;2006年06期
10 ;歐洲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6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蘇學亮;;反邪教工作要抓住愛國主義教育這條主線——開展反邪教警示教育的體會[A];防范抵御邪教、構(gòu)建和諧社會——2005年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景飛;扎實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旗幟鮮明反對分裂活動[N];昌都報;2008年
2 本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李力;“小尿童”成為比利時愛國主義教育寶藏[N];光明日報;2009年
3 記者 李文健 梁軍 馬靜;山南不斷豐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載體[N];西藏日報;2009年
4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 任孟山;感受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N];華夏時報;2013年
5 唐娟娟 盧群朋;民革黨員呼吁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要具體化[N];人民政協(xié)報;2012年
6 ;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再出發(fā)[N];人民日報;2013年
7 本報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戚德剛;塞爾維亞的全民愛國主義教育[N];光明日報;2009年
8 汪艾東;教育青少年要注重方式方法[N];安徽經(jīng)濟報;2002年
9 記者 楊旭明 通訊員 李永勝;迭部維護社會穩(wěn)定推動科學發(fā)展[N];甘南日報(漢文版);2009年
10 記者 劉潔;黑龍江省感恩回報對接儀式舉行[N];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代澤華;全球化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D];貴州師范大學;2004年
2 楊俊英;韓國愛國主義教育及啟示[D];河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6158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61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