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主義制度廢除后南非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的新探索
本文關鍵詞: 南非共 社會主義 理論 實踐 出處:《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南非共認為,未來南非的社會主義社會應具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點:一是民主、平等、自由;二是主要經(jīng)濟部門的社會化;三是"有效率的計劃"和"有效益的市場"的有機結合;四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此,南非共在政治工作、經(jīng)濟工作、思想工作、基層工作方面作出了基本規(guī)劃,即"四大支柱",這也是南非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基本綱領。為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南非共領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對外關系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積極而有效的斗爭。
[Abstract]:South Africa holds that the future socialist society of South Africa should have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first, democracy, equality, freedom; Second,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main economic sectors; The third i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fficient plan" and "effective market"; Four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his end, South Africa has made a basic plan in political work, economic work, ideological work, and grass-roots work, that is, the "four pillars." This is also the basic program of South Africa's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order to fight for democracy and socialism, South Africa has led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in politics and economy. A series of active and effective struggles have been launched in the fields of social and foreign relations.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08JZD0003) 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研究”(12CGJ00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南非共產黨‘從民族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理論與實踐探索”(YJC710004)
【分類號】:D347.8
【正文快照】: 南非共產黨(以下簡稱南非共)成立于1921年7月,是非洲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也是當今非洲力量最大和影響最廣的共產黨,在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斗爭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一、南非共的斗爭歷程南非共九十多年的艱難斗爭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創(chuàng)時的斗爭與被迫解散”時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恒仁;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歷史性飛躍[J];濟寧師專學報;1999年04期
2 趙麟;把握“三個代表”當好“三個代表”[J];理論探索;2000年05期
3 張瑞枝;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理論和實踐(上)[J];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4 李志林;實踐性:鄧小平理論的鮮明特征[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張秀英;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06期
6 鐘乃儀;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理論與實踐[J];國際觀察;2002年02期
7 趙學剛,賈楠;交通肇事罪的理論和實踐[J];山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8 吳學琴;試析斯大林的民主集中制理論[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9 段文美;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求創(chuàng)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4期
10 戴維·佩珀,劉穎;論當代生態(tài)社會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邱偉;;臺灣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困境[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yǎng)與公民素養(yǎng)論文集[C];2007年
2 趙麗佳;馮中朝;;我國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的必要性分析[A];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新農村建設研究——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專題論壇暨第四屆湖北科技論壇分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董俊;呂念玲;李磊;甘偉明;;模擬電子技術實驗考核的探索與實踐[A];全國高等學校電子技術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黃自漢;;對創(chuàng)建學習型企業(yè)的思考[A];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第二屆青年論壇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于學馥;蔡美峰;宋存義;;巖石錨固技術理論與實踐[A];錨固與注漿新技術——第二屆全國巖石錨固與注漿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6 楊海林;;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論音樂高考中的聲樂教學[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7 隋文香;王雪坤;;教學互動的理論與實踐[A];都市型高等農業(yè)教育教學改革論文專輯[C];2007年
8 周祖光;;海南生態(tài)文明示范省建設理論與實踐[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9 王桂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與探索[A];推動新型工業(yè)化 促進湖南經(jīng)濟發(fā)展——2007年湖南科技論壇(下)[C];2007年
10 周亞榮;;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理論研究與實踐現(xiàn)狀——一個綜述[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7年學術年會暨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經(jīng)綱 本報通訊員 孫永華;圍繞主題抓大事[N];人民法院報;2002年
2 本報記者 楊祝夫 徐國柱;陜西的實踐告訴我們[N];工人日報;2000年
3 曾紹華;開拓視野 大膽實踐[N];中國國門時報(中國出入境檢驗疫報);2002年
4 孟昭志;問計于群眾 求知于實踐[N];解放軍報;2002年
5 李保平(作者系陜西旬陽卷煙廠副廠長);以《講話》為指南實踐好“三個代表”[N];廠長經(jīng)理日報;2001年
6 本報記者 江宛柳;重在向基層延伸向實踐拓展[N];解放軍報;2002年
7 本報實習生 曹普軍 本報記者 葉小力;從網(wǎng)上銀行的實踐看“新經(jīng)濟”的魅力[N];新華日報;2000年
8 本報記者 何進偉;ASP的實踐[N];網(wǎng)絡世界;2001年
9 王雯;《第五項修煉》出版第三部:“實踐篇”[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2年
10 吳梅芳(作者系市中級人民法院紀檢組副組長、監(jiān)察室主任);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法官職業(yè)道德建設[N];南昌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慶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貨幣政策理論與實踐的演變[D];復旦大學;2005年
2 王建明;企業(yè)綠色會計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5年
3 凌欣;生態(tài)省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4 張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莊惠明;多邊貿易體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6 遲麗華;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論與實踐探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7 于海濱;當代俄羅斯軍事外交理論與實踐研究[D];外交學院;2008年
8 厲盡國;法治視野中的習慣法:理論與實踐[D];山東大學;2007年
9 楊建勇;現(xiàn)代港口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5年
10 劉亞麗;中國共產黨內蒙古民族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曉波;“誠信煙臺”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清華大學;2005年
2 呂文涓;中小學語文活動教學的理論與實踐[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郭艷楣;論我國立功制度的理論與實踐[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4 謝均己;農村合作經(jīng)濟組織理論與實踐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章炯凱;媒體素養(yǎng)教育的理論和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曾召國;剖析新自由主義:理論、政策實踐及其啟示[D];武漢大學;2005年
7 賴國萍;完善我國納稅服務體系的政策建議[D];廈門大學;2009年
8 李波;科學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9 高建新;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黨政關系的理論與實踐[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立輝;論毛澤東反腐敗理論與實踐[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4813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8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