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收益視角下的東亞社會保障模式
本文關鍵詞: 東亞國家 社會保障 合作收益 社會合作 社會保障模式 出處:《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合作方式實現(xiàn)和維護個體社會保障權的社會保障制度,因世界各國對社會保障權的經(jīng)濟權利、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側重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進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但又存在顯著差異的社會保障模式:(1)以美國為代表、強調公民社會保障權中的經(jīng)濟權利,以經(jīng)濟合作為先導、以市場保障為主導的"市場—政府—社會"的社會保障模式;(2)以德國為代表、強調社會保障權中的政治權利,以政治合作為先導、以制度保障為主導的"政府—市場—社會"的社會保障模式;(3)以中國為代表、強調社會保障權中的社會權利,以社會合作為先導、以家庭及其社會網(wǎng)絡保障為主導的"家庭(社會網(wǎng)絡)—政府—市場"的社會保障模式。以中國為代表的"家庭(社會網(wǎng)絡)—政府—市場"的社會保障模式,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形成了與西方國家不同、頗具東亞特色的社會保障模式。東亞社會保障模式具有三個鮮明特征:一是強調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強調中庸,主張多方力量的均衡和聚合;二是強調家庭中心主義。家庭觀念滲透到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三是孝文化的深刻影響,強調子代對于上一代的責任承擔。
[Abstract]: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hich realizes and maintains the individual social security right in the cooperative way has formed different cooperation mod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emphasis o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right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right in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n the social security model, which has a certain commonness bu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s formed.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representative, emphasizing the economic rights in the civil social security right, and tak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as the forerunner. "Market-Government-Society" social security model, which is dominated by market security; (2) taking Germany as the representative, emphasizing the political rights in the right to social security, taking the political cooperation as the forerunner, and taking the system guarantee as the leading social security mode of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 Take China as the representative, emphasize the social right in the social security right, take the social cooperation as the forerunner. The social security model of "family (social network)-government-market", which is dominated by family and its social network security,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model of "family (social network)-government-market",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China. In China, Japan, Korea an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a broad social base, forming a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social security model with East Asian characteristics has thre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first, it emphasizes the influence of Confucian culture, which emphasizes the mean, and advocates the balance and aggregation of various forces; The second is the emphasis on family centrism. The concept of family permeates all aspects of the social field; The third i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emphasiz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children to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作者單位】: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D57
【正文快照】: 一、引言 自從社會保障制度進入人類的研究視野,就引起了人們對社會保障模式的歸納、分類和比較分析。在早期,Wilensky與Lebeaux將社會保障模式分為“補救型”和“制度型”兩類(1)!把a救型模式”強調家庭和市場的作用,而政府只在家庭和市場功能失效時才承擔責任。而“制度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演進的歷史邏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2 席恒;翟紹果;;從理想模式到頂層設計:中國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思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3 周明;;合作收益分析框架下的地方政府間合作機制研究[J];理論學刊;2012年08期
4 陳寧;;社會保障政策演變特征與前沿問題研究[J];西安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萬國威;劉夢云;;“東亞福利體制”的內在統(tǒng)一性——以東亞六個國家和地區(qū)為例[J];人口與經(jīng)濟;2011年01期
6 雷曉康;席恒;;合作收益與公共管理:理論基礎及其意義[J];中國行政管理;2009年11期
7 樸炳鉉;高春蘭;;儒家文化與東亞社會福利模式[J];長白學刊;2007年02期
8 張慧平;;論社會保障權及其現(xiàn)實化[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鄭秉文,史寒冰;試論東亞地區(qū)福利國家的“國家中心主義”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席恒;田宋;;合作收益視角下的東亞社會保障模式[J];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07期
2 寇浩寧;李平菊;;“過度化執(zhí)行”:基層政府與農(nóng)村低保政策的執(zhí)行邏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3 朱雨晴;;論社會保障的理論誤區(qū)及其校正[J];長江叢刊;2017年07期
4 胡思洋;;低保制度功能定位的制度變遷與合理取向[J];社會保障研究;2017年01期
5 程茜;;從東亞國家(地區(qū))福利體制分析中國福利現(xiàn)狀[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01期
6 鄭功成;;社會保障與國家治理的歷史邏輯及未來選擇[J];社會保障評論;2017年01期
7 鄭瑞強;;扶貧治理現(xiàn)代化的實現(xiàn):階段性特征、邏輯框架與發(fā)展保障[J];求實;2017年01期
8 衡桂珍;;韓國社會福利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7年01期
9 馬云超;席恒;;作為一種勞動關系的養(yǎng)老保險關系:可攜性與制度安排[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6期
10 何閣;;主體與目的:古代社會保障的現(xiàn)代意義[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炳徹;;從機構福利到社區(qū)福利——對國外社會福利服務去機構化實踐的考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年02期
2 鄭功成;;當代社會保障發(fā)展的歷史觀與全球視野[J];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11年12期
3 楊宏偉;馬通之;;地方政府投資項目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與成效分析——以淄博市淄川區(qū)“財政大評審”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11期
4 席恒;雷曉康;;基本養(yǎng)老保險全國統(tǒng)籌的思路與支持條件[J];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03期
5 彼得·亞伯拉罕森;杜長宇;;論斯堪的納維亞福利模式及對東亞的啟示[J];社會保障研究;2010年01期
6 彭華民;顧金土;;論福利國家研究中的比較研究方法[J];東岳論叢;2009年01期
7 席恒;雷曉康;;和諧社會的制度基礎與公共管理的基本任務——基于合作收益的分析框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席恒;;中國養(yǎng)老保險的理想模式和現(xiàn)實選擇[J];中國社會保障;2008年05期
9 熊躍根;;國家力量、社會結構與文化傳統(tǒng)——中國、日本和韓國福利范式的理論探索與比較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10 樸炳鉉;高春蘭;;儒家文化與東亞社會福利模式[J];長白學刊;200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德敏;;西方社會保障模式的思想基礎及影響[J];中國社會保障;2002年01期
2 李雪;;試論社會保障模式選擇[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李雪;;社會保障模式研究[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蔣恂,,曹騎豹;歐美社會保障模式的困境與東亞社會保障制度的創(chuàng)新[J];國際經(jīng)濟評論;1996年Z6期
5 林義;東亞社會保障模式初探[J];財經(jīng)科學;2000年01期
6 ;智利 新加坡 香港 農(nóng)村社會保障模式簡介[J];政策;2002年09期
7 涂文明;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模式的選擇和建構[J];理論導刊;2004年12期
8 江渝;趙延敏;;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模式的比較[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5年04期
9 劉偉忠;;對我國農(nóng)村小城鎮(zhèn)社區(qū)化社會保障模式的思考[J];理論界;2005年10期
10 彭愛君;;當前世界主要社會保障模式比較及啟示[J];金融經(jīng)濟;2008年1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吳婷 通訊員翟文忠;中日韓專家共同探討“東亞社會保障模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記者 宋廣玉;建立體現(xiàn)“底線公平”的社會保障模式[N];南京日報;2007年
3 梁嘉敏 王分枝;中日韓專家齊聚廣州研究東亞社保模式[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0年
4 陳希勇 胡涌;構建和諧導向型城鄉(xiāng)社會保障模式[N];中國保險報;2006年
5 孟繁麗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市化進程中應健全失地農(nóng)民的社會保障模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侯家營;構建適合國情的社會保障模式[N];光明日報;2001年
7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世界經(jīng)濟主管 高連奎;中國改善民生的四大建議[N];企業(yè)家日報;2014年
8 段婕;西部城鄉(xiāng)一體化社會保障模式探索[N];西部時報;2006年
9 總策劃 張東明 王垂林 總統(tǒng)籌 郭亦樂 謝思佳 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辛均慶 實習生 占榮;廣東投820億為民生“兜底線”[N];南方日報;2014年
10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蔣天文;宜都“多贏”的社保博弈[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李亞利;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模式比較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2年
2 王海萍;青島市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3 武玲娟;城市化進程中“政府主導型”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尹文靜;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模式的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7年
5 陳紹華;廣州市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模式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6 祝昌鴻;構建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模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敬媛;我國失地農(nóng)民社會保障模式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8 李偉歌;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中的社會保障構建[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9 王凡;城市化進程中農(nóng)民工過渡性社會保障模式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528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45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