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國家間互動
本文關鍵詞: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國家間互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南京大學》 2011年
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國家間互動
鄒貴福
【摘要】:本文作為把符號互動論這一社會學領域的重要理論模式應用于解釋國家和國家間互動的有益嘗試,試圖把國家作為國際社會中的個體來探討它的社會心理過程,筆者認為這是當前國際政治社會化進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當前國際政治學的社會學轉(zhuǎn)向中被忽略的部分。在國際社會的“社會性”日益增強的今天和未來,把國家作為社會進程中的“社會人”看待有利于人們從不同的視角考察國家之間的互動行為,建立在符號互動論中共享的“表意符號”基礎上的社會互動為國家間的合作找到了新的理論解釋,國家不僅僅像主流國家關系理論描述的那樣把戰(zhàn)爭和沖突作為自己的主要關注點,它們更加重視國家間的互動合作行為。 本文分為六個部分。前言主要從問題的提出、研究綜述以及論文框架和創(chuàng)新之處三個方面引出正文;第一章本文考察了對本文的理論建構(gòu)有重要作用的觀點“國家也是人”,以此跨越社會學與國際關系學之間的鴻溝;第二章提出國家也是一個“社會人”的觀點,并表明本文是建構(gòu)一種國家間互動的微觀理論;第三章作為本文的主體部分,筆者在介紹符號互動論的基礎上,把符號互動論的解釋模式應用到解釋國家行為中,探討符號互動論視角下國家是如何認識自身、如何作出行動以及如何進行互動的;第四章把上文的解釋模式應用到21世紀中日關系的具體實例分析中;結(jié)論認為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國家間互動更容易產(chǎn)生合作而不是沖突。 前言部分筆者從冷戰(zhàn)后國際政治發(fā)生的實質(zhì)性變化出發(fā),認為當代國際政治對國際社會的“社會性”越來越重視,同時這種現(xiàn)象在理論上得到體現(xiàn),各種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國際關系的理論紛紛出現(xiàn);然后筆者對當前出現(xiàn)的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國際關系的理論作出梳理總結(jié),認為它們沒有包含應用特定社會學理論解釋國際關系的嘗試,本文正是對這一缺陷作有益補充,這也是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主要論證了“國家也是人”觀點的有效性和真實性,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出論證。第一方面考察亞歷山大·溫特對“國家也是人”觀點的論證;第二方面筆者認為政治學領域的國家理論中也是把國家作為人看待的;第三方面筆者考察了主流國際關系理論學家如何處理國家的,認為他們在理論建構(gòu)過程中也都直接或間接把國家進行人格化處理;最后總結(jié)我們的結(jié)論,即雖然“國家也是人”觀點依然有局限性,但它是真實的,對理論建構(gòu)是有幫助的。 第二章筆者進一步分析了主流國際關系理論把國家作為什么樣的人看待,認為它們把國家作為“政治人”、“道德人”以及“經(jīng)濟人”看待的同時,卻忽視了把國家作為一個“社會人”看待。在國家是一個社會人的假設下引入符號互動理論,認為符號互動論的解釋模式適用于國家間互動。根據(jù)符號互動論的特征和國際關系理論領域的需求,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國家間互動模式是一種微觀理論。 第三章是理論建構(gòu)部分,筆者首先介紹符號互動理論的總體概況,指出喬治·赫伯特·米德的社會心理學思想是符號互動理論的核心,并重點介紹米德的社會行為主義思想。然后把米德思想應用到對國家行為的解釋中,分別探討了符號互動論視角下國家是如何認識自身、國家是如何作出行動以及國家是如何進行互動的,認為在符號互動論視角下國家在這三個方面都能夠?qū)崿F(xiàn)對自己行為的控制,總結(jié)認為在國際社會共享的“表意符號”日益增強的基礎上,國家之間的互動更容易產(chǎn)生合作而不是沖突。 第四章是案例分析部分,主要把符號互動論對國家間互動的解釋模式應用到21世紀中日關系的分析上,考察小泉執(zhí)政時期不和諧的政治交往符號是如何在安倍時期實現(xiàn)調(diào)整的。認為中日關系得以轉(zhuǎn)變的關鍵是中日兩國政府和人民持續(xù)不斷的符號互動進程。 文章的結(jié)尾主要對全文作出總結(jié),并進一步強調(diào)自己的結(jié)論,即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國家間互動更容易產(chǎn)生合作。雖然符號互動論并不否認沖突的存在,但國際社會基礎上的沖突和前國際社會的沖突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必須用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式處理。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D80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廖圣河;;論教師課程的社會學基礎[J];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03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耀東;;中日雙邊互動的戰(zhàn)略性思考[J];東北亞論壇;2011年01期
2 秦治來;;試論傳統(tǒng)建構(gòu)主義在國際政治學中的異軍突起[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郭樹勇,葉凡美;試論建構(gòu)主義國關理論及其社會學淵源[J];國際觀察;2002年01期
4 郭樹勇;;論國際政治社會化對國際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J];國際觀察;2006年02期
5 郭樹勇;;女權(quán)主義、建構(gòu)主義與國際政治社會學[J];國際觀察;2007年01期
6 楊旗;;“國家”、“國際”研究的歷史和社會學視角——歷史社會學在國際關系研究中復興[J];國際觀察;2009年05期
7 王軍;;國際關系的歷史社會學:基于流派的考察[J];國際論壇;2006年02期
8 王軍;;國際關系的歷史社會學:關于跨學科特點的分析[J];國際論壇;2006年05期
9 秦亞青;;建構(gòu)主義:思想淵源、理論流派與學術理念[J];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03期
10 何晨青;石斌;;錯覺與戰(zhàn)爭的起因——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為例[J];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4期
2 焦得剛;;國際關系三大主流學派的權(quán)力觀及其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3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5 唐青才;朱德全;;主體間性哲學視角下的德育觀[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6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7 趙天寶;;大學生新生入學教育芻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8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9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10 李學寬;郭志遠;;反傳聞規(guī)則對我國刑事審判方式改革的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長軍;;財產(chǎn)理論與建構(gòu)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下)[C];2011年
2 李心悅;;淺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陳緒新;;“被迫現(xiàn)代性”與當代中國倫理精神重構(gòu)——我們需要一種積極倫理學[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杜早華;;論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道德危機——從自律與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田海平;;憲政倫理的問題意識與政治擔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7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趙一強;;契約和諧及其倫理實現(xiàn)[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9 王雷;;效率與激勵視角下公民財產(chǎn)權(quán)與國家征收權(quán)的均衡——來自城市房屋征收個案的法與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10 曲振濤;周方召;仲深;;以人為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觀——效率與公平相統(tǒng)一的法經(jīng)濟學視角解讀[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舒盛芳;大國競技體育崛起及其戰(zhàn)略價值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薛磊;當代國際法中的承認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徐婷;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國際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魏曉紅;喬治·艾略特小說的心理描寫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張靜;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倫理溝通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吳瑛;中國話語權(quán)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張瑾;主權(quán)財富基金國際監(jiān)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廉曉敏;俄羅斯國家形象的構(gòu)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田鵬;認同視角下的歐盟語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nóng)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孫策;分析折中主義與后冷戰(zhàn)時代東亞安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范園園;我國行政程序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李玉玉;論檢察機關在行政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5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quán)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gòu)[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秦璐;網(wǎng)絡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楊小強;對我國資格刑的分析與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劉笛;論道德義務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趙俊杰;論我國死刑廢除中的民意引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法;作為后現(xiàn)代思想的解釋學[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金玉梅;社會批判課程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震,董立河;論西方歷史哲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吳懷中;;從《防衛(wèi)白皮書》看日本對華安全政策[J];東北亞論壇;2009年01期
3 王軍;;國際關系的歷史社會學:基于流派的考察[J];國際論壇;2006年02期
4 時殷弘;關于中國的大國地位及其形象的思考[J];國際經(jīng)濟評論;1999年Z5期
5 王學東;;國家聲譽在大國崛起中的作用[J];國際政治科學;2005年01期
6 毛曉光;20世紀符號互動論的新視野探析[J];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03期
7 蘇國勛;社會學與社會建構(gòu)論[J];國外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8 趙建民;“大東亞共榮圈”的歷史與現(xiàn)實思考[J];世界歷史;1997年03期
9 趙勇,聶資魯;美國學術界關于“羅斯福與美國進入二戰(zhàn)”的研究概述[J];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10 樸金波;;西方哲學“語言學轉(zhuǎn)向”的哲學史意義[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秦治來;[N];學習時報;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饒銀華;國際關系理論方法論建構(gòu)[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9·11”事件后的新形勢可能引發(fā)新的國際關系理論和戰(zhàn)略[J];當代世界;2002年08期
3 王義桅;國際關系理論的國家性[J];美國研究;2003年04期
4 肖歡容;“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比較與借鑒”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J];世界經(jīng)濟;2003年05期
5 孫學峰;學術批判不同于道義譴責——評《在科學與藝術之間——質(zhì)疑國際關系理論》[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1期
6 朱鋒;國際關系理論在中國的發(fā)展:問題與思考[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3期
7 孫學峰;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骨干力量與流派分野[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3期
8 王軍;“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比較與借鑒”研討會綜述[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3期
9 王逸舟;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對成就與缺失的幾點感受[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4期
10 俞正梁;當前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最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俊生;;國際關系理論的普適性與國別性:一個知識性的梳理[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2 宣興章;;國際關系理論的古希臘根源:行動者、結(jié)構(gòu)論述模式的劇場假象[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3 王義桅;;國際關系理論的國家性[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4 程誠;;比較中日政治文化“忠”的觀念異同——當代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新探索[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5 周厚虎;;人、國家與理論——探尋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視角[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6 金新;;國際關系理論的“空間轉(zhuǎn)向”:一項研究議程[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7 李開盛;;規(guī)范理論:批判與評估[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8 黃海濤;;國際關系理論評價問題淺析——以“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視角[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9 花勇;;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世界交往的視角[A];國際關系研究:新領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10 夏立平;;論21世紀中美印三邊關系——用三種西方主流國際關系理論進行分析[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華東師范大學 趙銀亮;[N];社會科學報;2004年
2 梁守德;[N];中華讀書報;2002年
3 Edward Friedman 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霍金講席政治系教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王文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牛新春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倪世雄 趙曙光;[N];解放日報;2011年
7 唐世平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8 ;[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9 淮陰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朱延華;[N];光明日報;2012年
10 本報記者 毛莉;[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周紹雪;女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2 白云真;自由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變遷:進步及其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3 蔣建忠;印象理論與外交政策分析[D];復旦大學;2009年
4 胡宗山;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方法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蔣英州;政治文化視角的國家軟實力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余成;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創(chuàng)建的路徑探索[D];外交學院;2008年
2 勞拉(Laura Paletta Crespo);東亞與主流國際關系理論:不協(xié)調(diào)的原因[D];吉林大學;2009年
3 唐江雨;建構(gòu)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前景探析[D];國際關系學院;2009年
4 張克寧;個人主義、關系主義與國際關系理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麗萍;女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述評[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耿淼;現(xiàn)代國家體系中國家間信任問題的理論初探——國家間信任的概念及其與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的兼容性[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7 溫麗娟;建構(gòu)主義國際關系理論之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8 郭彥;文化哲學視野中的國際關系理論[D];暨南大學;2004年
9 馮士琳;中國特色國際關系理論范式的構(gòu)建路徑問題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余麗;試論“和平崛起”思想是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新發(fā)展[D];鄭州大學;2004年
本文關鍵詞: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國家間互動,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71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6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