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中國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兩個概念存在長期的模糊與混用,兩個概念的混用反映了各自外延和內涵的不清晰,這種情況不僅會帶來理論研究中的問題,也會造成外交實踐中的誤解,不利于民間外交和公共外交各自作用的發(fā)揮。為了全面區(qū)分中國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本文分別從緣起、定義、歷史與實踐三方面對兩個概念在中國語境中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進行總結,并提出了對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進行比較研究的意義。從定義出發(fā),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的比較涉及了它們的主體、對象、方式與目的的比較。首先本文在對比兩個概念之前分別在學界共識的基礎上整理了它們各自的定義。并認為中國的民間外交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服務于政府的民間外交方式,還包括新的非政府外交方式。在此基礎上將公共外交分別與民間外交的兩個組成部分進行對比。從歷史與實踐出發(fā),分別梳理了民間外交和公共外交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從中得出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之間有歷史的繼承關系;同時當今中國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出現(xiàn)了融合與分裂并行的趨勢,即傳統(tǒng)的民間外交與公共外交相融合,而非政府參與的民間外交獨立于公共外交而發(fā)展起來。理解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的關系,理論意義在于,能夠帶來中西方政治思維的碰撞、促進公共外交學科在中國的發(fā)展;實踐意義在于,有助于改變公共外交中存在的政府統(tǒng)領一切和以宣傳為目的的思維定勢、有助于完善國家整體外交。
【關鍵詞】:中國公共外交 中國民間外交 比較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822.3;D822.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緒論7-14
- 一、選題依據(jù)7-12
- (一)選題的來源及理論和實踐意義7-8
- (二)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8-12
- 二、研究方案12-14
- (一)主要研究內容12
- (二)研究中可能遇到困難及解決的方法12-13
- (三)特色與創(chuàng)新13
- (四)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溯源14-18
- 一、公共外交的溯源14-16
- (一)公共外交與“軟實力”14-15
- (二)公共外交與國際傳播15-16
- 二、民間外交溯源16-17
- (一)民間外交與多軌外交16-17
- (二)民間外交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人民外交17
- 三、公共外交緣起與民間外交緣起的比較17-18
- 第二章 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概念的比較18-26
- 一、關于公共外交概念的學界爭論18-21
- (一)公共外交主體的界定19-20
- (二)公共外交對象的界定20-21
- (三)中國公共外交的定義21
- 二、民間外交概念的學界共識21-24
- (一)中國民間外交的傳統(tǒng)主體22-23
- (二)中國民間外交概念的新方向23-24
- (三)中國民間外交的定義24
- 三、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概念的比較24-26
- 第三章 中國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實踐比較26-39
- 一、中國民間外交的形成與發(fā)展史26-31
- (一)民主革命時期----民間外交的產(chǎn)生26-28
-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民間外交的建立建全28-29
- (三)改革開放后----民間外交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29-31
- 二、公共外交在中國的發(fā)展31-36
- (一)新中國成立到冷戰(zhàn)后----對外宣傳時期31-33
- (二)21世紀起----現(xiàn)代公共外交構建時期33-36
- 三、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實踐的比較36-39
- (一)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的歷史淵源36-37
- (二)當代中國民間外交與公共外交的融合與分裂37-39
- 第四章 理解中國公共外交與民間外交關系的意義39-43
- 一、理論意義39-40
- (一)中西政治思維的碰撞39
- (二)促進公共外交學科發(fā)展39-40
- 二、對中國外交實踐的現(xiàn)實意義40-43
- (一)改變公共外交的思維定勢40-42
- (二)完善國家整體外交42-43
- 結論43-46
- 參考文獻46-50
- 致謝5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黃超;試論發(fā)展中國公共外交[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3 唐小松;;中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及其體系構建[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6年02期
4 李志斐;;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與中國公共外交[J];青海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5 李艷艷;;“9·11”后的美國公共外交[J];社會觀察;2006年06期
6 劉國華;李陣;;透視二戰(zhàn)后日本對華公共外交[J];長江論壇;2007年02期
7 李默;;中國公共外交現(xiàn)狀及發(fā)展建議[J];消費導刊;2007年05期
8 張毓強;張楠;;“面向2008年的公共外交與國家形象論壇”述評[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9 廖宏斌;;我國公共外交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唐小松;;論中國公共外交的兩條戰(zhàn)線[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7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朝暉;;美國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賈慶國;;崛起中的中國與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3 韓方明;;中國公共外交:趨勢、問題與建議[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4 加藤嘉一;;每個中國人應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5 趙新利;;對歐公共外交大有可為——訪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王義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6 李巍;;對中國公共外交經(jīng)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評《中國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號(總第9期)[C];2012年
7 吳思科;;西亞北非變局為中國公共外交帶來新機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號(總第10期)[C];2012年
8 趙會民;;“中日小大使”與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號(總第10期)[C];2012年
9 趙新利;;日韓留學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啟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號(總第10期)[C];2012年
10 吳澤林;;中國公共外交研究文獻綜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號(總第10期)[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天U,
本文編號:3487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34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