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的日;捌湫纬裳芯
發(fā)布時間:2021-09-22 00:15
兩岸同胞本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但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和現(xiàn)實因素,兩岸長期處于分隔狀態(tài),彼此交流不暢、認知模糊、互有偏見。近些年,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深入,在陸臺生群體規(guī)模越來越大,他們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力量,是兩岸溝通交流的紐帶。在陸臺生對大陸形象的認知情況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將采取“構型社會學”的概念框架,以在陸臺生的大陸形象認知為研究起點,重點分析了大陸形象認知中的日;唧w表現(xiàn),并討論了認知日常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兩岸歷史構型波動下的在陸臺生認同張力。本文發(fā)現(xiàn)騰飛的經(jīng)濟建設、爭上的新生青年、滯后的人文環(huán)境、沖突的兩岸教育理念成為在陸臺生對大陸形象的集中描述。在陸臺生對大陸形象的認知具有鮮明的日;攸c,還普遍存在著一種羨慕與不甘、自尊與自負、追求發(fā)展與安于生活的矛盾化情緒。而臺灣政治權威的弱化與在陸臺生的日常生活轉向、家庭教育對在陸臺生言行的塑造以及鄉(xiāng)土情結對形象認知的情感偏好,是導致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日;某梢颉1疚倪拓展了埃利亞斯構型社會學應用范圍,以“我們-自我”平衡的視角,探討了兩岸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xiàn)出的強勢團體與弱勢團體的關系。臺灣本土文化...
【文章來源】: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義
1.4 文獻綜述
1.4.1 大陸形象認知的相關研究
1.4.2 大陸形象認知形成的影響因素研究
1.4.3 對已有研究的評價
1.5 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案
1.5.1 研究對象
1.5.2 研究內(nèi)容
1.5.3 研究方案
第2章 在陸臺生眼中的大陸形象
2.1 “騰飛的大陸經(jīng)濟建設”
2.1.1 大陸經(jīng)濟發(fā)展形象的自我生產(chǎn)
2.1.2 大陸經(jīng)濟崛起形象的對外傳播
2.1.3 在陸臺生對大陸經(jīng)濟發(fā)展的認知
2.2 “爭上的大陸新生青年”
2.2.1 “懂現(xiàn)實”
2.2.2 “愛沖刺”
2.2.3 “功利性”
2.3 “滯后的大陸人文環(huán)境”
2.3.1 “生活缺失人性關懷”
2.3.2 “言行缺乏文明涵養(yǎng)”
2.3.3 “服務缺少以人為本”
2.4 沖突的兩岸教育理念
2.4.1 “程式化教育”
2.4.2 “約束式管理”
2.4.3 “單調(diào)的校園生活”
2.4.4 “教育資源分化”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的日常化表現(xiàn)
3.1 碎片化生活印象對在陸臺生大陸整體形象認知的導向
3.1.1 點滴生活環(huán)境對形象認知記憶的積淀作用
3.1.2 部分無序行為對形象認知建立的負面導向
3.1.3 生活方式差異對形象認知形成的深層碰撞
3.2 基于日常人際互動的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
3.2.1 大陸游客的印象植入
3.2.2 在陸臺生與大陸同學的日常磨合
3.2.3 在陸臺生與家庭成員的大陸印象分享
3.3 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中的矛盾化情緒
3.3.1 羨慕與不甘的交織態(tài)度
3.3.2 自尊與自負的情感傾向
3.3.3 追求發(fā)展與享受生活的雙重需求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日;某梢
4.1 臺灣政治權威弱化對大陸形象認知日常化的影響
4.1.1 在陸臺生對政治生活的漠視
4.1.2 在陸臺生對政治框架的去除
4.1.3 在陸臺生對政治責任的淡化
4.2 家庭教育對大陸形象認知日;挠绊
4.3 鄉(xiāng)土情結對大陸形象認知日;挠绊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大陸形象認知日常化背后的在陸臺生認同張力
5.1 強勢與弱勢:考察兩岸關系的視角
5.2 經(jīng)濟繁榮期臺灣對大陸形象認知的烙印
5.3 大陸經(jīng)濟騰飛期臺灣信息孤島效應的形成
5.4 新時期兩岸關系變遷中的在陸臺生認同張力
5.4.1 臺灣本土文化對在陸臺生的內(nèi)聚力
5.4.2 大陸發(fā)展機遇對在陸臺生的吸引力
5.4.3 中華民族意識對在陸臺生的向心力
5.5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臺灣青年兩岸關系認知研究[J]. 童立群. 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 2017(05)
[2]在大陸臺灣學生的政治認同初探[J]. 韓天明. 濰坊學院學報. 2016(05)
[3]臺灣青年的“天然獨”現(xiàn)象研究[J]. 吳陳舒. 當代青年研究. 2016(03)
[4]臺灣地區(qū)政黨政治的發(fā)展對兩岸關系的影響[J]. 馮莉,胡曉波. 政治學研究. 2016(02)
[5]從“中間路線”看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J]. 莊吟茜. 中國青年研究. 2016(03)
[6]重建臺灣青年中國認同的多棱視角與策略路徑[J]. 王正. 臺灣研究. 2016(01)
[7]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現(xiàn)狀及影響分析——兼論青年學生“反課綱”的政治效應與評估[J]. 劉海潮. 中國青年研究. 2016(02)
[8]港臺青年國家認同的三維分析[J]. 李龍. 中國青年研究. 2016(02)
[9]當前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現(xiàn)狀與問題建議[J]. 陳星. 中國青年研究. 2016(02)
[10]淺析當代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問題[J]. 魯洪柯. 現(xiàn)代臺灣研究. 2015(03)
博士論文
[1]臺灣民主轉型中的民粹主義[D]. 郭中軍.復旦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大陸高校臺灣學生國家認同問題的實證研究[D]. 潘暉君.華僑大學 2017
[2]新形勢下臺灣媒體對大陸形象的建構研究[D]. 戰(zhàn)海峰.西南政法大學 2015
[3]2002年-2012年臺灣報紙報道中的中國大陸政治形象[D]. 張莎莎.廈門大學 2014
[4]臺灣《蘋果日報》十年報道中的大陸形象研究[D]. 董嘯.上海交通大學 2014
[5]海峽兩岸大學校園文化交流及引導研究[D]. 王龍飛.福建師范大學 2013
[6]“臺灣意識”探析[D]. 管苗雨.首都師范大學 2013
[7]臺灣電視新聞與大陸形象建構研究[D]. 包揚.中央民族大學 2013
[8]臺灣本省人族群意識的歷史變遷[D]. 高夢晗.吉林大學 2013
[9]當代西方社會學的日常生活轉向及其方法論意義[D]. 劉杰.浙江師范大學 2011
[10]臺灣地區(qū)媒體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影響[D]. 何亞倫.復旦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402772
【文章來源】: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黑龍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義
1.4 文獻綜述
1.4.1 大陸形象認知的相關研究
1.4.2 大陸形象認知形成的影響因素研究
1.4.3 對已有研究的評價
1.5 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案
1.5.1 研究對象
1.5.2 研究內(nèi)容
1.5.3 研究方案
第2章 在陸臺生眼中的大陸形象
2.1 “騰飛的大陸經(jīng)濟建設”
2.1.1 大陸經(jīng)濟發(fā)展形象的自我生產(chǎn)
2.1.2 大陸經(jīng)濟崛起形象的對外傳播
2.1.3 在陸臺生對大陸經(jīng)濟發(fā)展的認知
2.2 “爭上的大陸新生青年”
2.2.1 “懂現(xiàn)實”
2.2.2 “愛沖刺”
2.2.3 “功利性”
2.3 “滯后的大陸人文環(huán)境”
2.3.1 “生活缺失人性關懷”
2.3.2 “言行缺乏文明涵養(yǎng)”
2.3.3 “服務缺少以人為本”
2.4 沖突的兩岸教育理念
2.4.1 “程式化教育”
2.4.2 “約束式管理”
2.4.3 “單調(diào)的校園生活”
2.4.4 “教育資源分化”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的日常化表現(xiàn)
3.1 碎片化生活印象對在陸臺生大陸整體形象認知的導向
3.1.1 點滴生活環(huán)境對形象認知記憶的積淀作用
3.1.2 部分無序行為對形象認知建立的負面導向
3.1.3 生活方式差異對形象認知形成的深層碰撞
3.2 基于日常人際互動的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
3.2.1 大陸游客的印象植入
3.2.2 在陸臺生與大陸同學的日常磨合
3.2.3 在陸臺生與家庭成員的大陸印象分享
3.3 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中的矛盾化情緒
3.3.1 羨慕與不甘的交織態(tài)度
3.3.2 自尊與自負的情感傾向
3.3.3 追求發(fā)展與享受生活的雙重需求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在陸臺生大陸形象認知日;某梢
4.1 臺灣政治權威弱化對大陸形象認知日常化的影響
4.1.1 在陸臺生對政治生活的漠視
4.1.2 在陸臺生對政治框架的去除
4.1.3 在陸臺生對政治責任的淡化
4.2 家庭教育對大陸形象認知日;挠绊
4.3 鄉(xiāng)土情結對大陸形象認知日;挠绊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大陸形象認知日常化背后的在陸臺生認同張力
5.1 強勢與弱勢:考察兩岸關系的視角
5.2 經(jīng)濟繁榮期臺灣對大陸形象認知的烙印
5.3 大陸經(jīng)濟騰飛期臺灣信息孤島效應的形成
5.4 新時期兩岸關系變遷中的在陸臺生認同張力
5.4.1 臺灣本土文化對在陸臺生的內(nèi)聚力
5.4.2 大陸發(fā)展機遇對在陸臺生的吸引力
5.4.3 中華民族意識對在陸臺生的向心力
5.5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臺灣青年兩岸關系認知研究[J]. 童立群. 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 2017(05)
[2]在大陸臺灣學生的政治認同初探[J]. 韓天明. 濰坊學院學報. 2016(05)
[3]臺灣青年的“天然獨”現(xiàn)象研究[J]. 吳陳舒. 當代青年研究. 2016(03)
[4]臺灣地區(qū)政黨政治的發(fā)展對兩岸關系的影響[J]. 馮莉,胡曉波. 政治學研究. 2016(02)
[5]從“中間路線”看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J]. 莊吟茜. 中國青年研究. 2016(03)
[6]重建臺灣青年中國認同的多棱視角與策略路徑[J]. 王正. 臺灣研究. 2016(01)
[7]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現(xiàn)狀及影響分析——兼論青年學生“反課綱”的政治效應與評估[J]. 劉海潮. 中國青年研究. 2016(02)
[8]港臺青年國家認同的三維分析[J]. 李龍. 中國青年研究. 2016(02)
[9]當前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現(xiàn)狀與問題建議[J]. 陳星. 中國青年研究. 2016(02)
[10]淺析當代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問題[J]. 魯洪柯. 現(xiàn)代臺灣研究. 2015(03)
博士論文
[1]臺灣民主轉型中的民粹主義[D]. 郭中軍.復旦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大陸高校臺灣學生國家認同問題的實證研究[D]. 潘暉君.華僑大學 2017
[2]新形勢下臺灣媒體對大陸形象的建構研究[D]. 戰(zhàn)海峰.西南政法大學 2015
[3]2002年-2012年臺灣報紙報道中的中國大陸政治形象[D]. 張莎莎.廈門大學 2014
[4]臺灣《蘋果日報》十年報道中的大陸形象研究[D]. 董嘯.上海交通大學 2014
[5]海峽兩岸大學校園文化交流及引導研究[D]. 王龍飛.福建師范大學 2013
[6]“臺灣意識”探析[D]. 管苗雨.首都師范大學 2013
[7]臺灣電視新聞與大陸形象建構研究[D]. 包揚.中央民族大學 2013
[8]臺灣本省人族群意識的歷史變遷[D]. 高夢晗.吉林大學 2013
[9]當代西方社會學的日常生活轉向及其方法論意義[D]. 劉杰.浙江師范大學 2011
[10]臺灣地區(qū)媒體對中國大陸國家形象之影響[D]. 何亞倫.復旦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4027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34027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