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我國民生問題探討
本文關鍵詞:當代我國民生問題探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年來民生問題普遍得到人們的關注,此類的觀點、文章也有很多,但沒有通過依法治國來保障民生的角度進行研究,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民生問題的解讀與重視,引起了我再度認真的思考。多年來,我們黨艱苦奮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逐漸改變了舊中國的貧窮落后,新中國日益走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F(xiàn)如今,人民生活的水平日益得到改善,黨和政府也在不斷加大改善民生的力度,城鄉(xiāng)的就業(yè)持續(xù)擴大,居民收入、家庭財產都在穩(wěn)步增加,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條件,都普遍得到了明顯改善,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的扶貧標準也都得到大幅提升,企、事業(yè)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養(yǎng)老金也在持續(xù)提高。同時,近年來我國的民生體系也是日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顯提高。教育在迅速的發(fā)展;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免費化也已經全面實現(xiàn);著力建設的社會保障體系已見成效;全面建立了城鄉(xiāng)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基本形成了新型社會需求的救助體系;已基本覆蓋了全國人民的醫(yī)療保險,城鄉(xiāng)衛(wèi)生制度的基本醫(yī)療需求初步建立;目前我國正在加緊建設保障性住房。但是,我們不能被眼前的現(xiàn)象所迷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在我們的發(fā)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前進道路上依然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差距、居民收入水平、貧富差距依然較大;這就會不斷的增加社會中的矛盾,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住房、生態(tài)環(huán)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執(zhí)法司法等問題都直接關乎著群眾的切身利益,還仍有部分群眾生活的比較困難,這些民生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解決和完善。由此可見,民生的發(fā)展對于社會的發(fā)展、群眾的利益以及全面實現(xiàn)小康社會的目標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我們黨發(fā)展的核心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要以始終把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基礎,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權益,黨和國家應與人民共同分享改革發(fā)展得到的成果、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和保障現(xiàn)代化建設中各方面能夠相互協(xié)調。只要民生得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不斷的完善,堅持之、躬行之,必將推進落實“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最終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集聚強大力量,進而得到人民擁護、鞏固執(zhí)政基礎。
【關鍵詞】:民生 依法治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以人為本 五位一體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6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義9-10
- 1.2 研究現(xiàn)狀10-12
- 1.2.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0-11
- 1.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1-12
- 1.3 研究內容和方法12
- 1.4 研究創(chuàng)新點12-13
- 1.5 論文的基本框架13-14
- 第2章 民生的涵義和本質14-18
- 2.1 民生的涵義14-15
- 2.1.1 民生提法的由來14
- 2.1.2 民生涵義的演變14-15
- 2.1.3 民生的現(xiàn)代涵義15
- 2.2 民生與民生問題15-18
- 2.2.1 民生問題的實質15-16
- 2.2.2 民生問題是歷史性問題16
- 2.2.3 民生問題的改善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16-17
- 2.2.4 民生問題是關乎全體公民的焦點問題17-18
- 第3章 民生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18-27
- 3.1 中國民生問題的現(xiàn)狀18-20
- 3.1.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生問題不斷改善18-19
- 3.1.2 目前中國民生問題的突出癥狀19-20
- 3.2 中國民生問題形成的原因20-22
- 3.2.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的相對落后20
- 3.2.2 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結構的失衡20-21
- 3.2.3 中國社會公共政策連續(xù)性間斷21
- 3.2.4 中國政府重經濟增長輕民生21-22
- 3.3 民生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22-27
- 3.3.1 民生問題的改善就是最大的政治22-23
- 3.3.2 民生問題關乎小康社會的成敗23-24
- 3.3.3 民生問題關乎社會發(fā)展的方向24-25
- 3.3.4 民生問題是深化改革的直接目標25-27
- 第4章 民生發(fā)展基本對策路徑27-37
- 4.1 堅持公平正義的理念27-29
- 4.1.1 維護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xiàn)社會公正的根本價值取向27
- 4.1.2 公平正義的理念是指導協(xié)調各種利益關系的行為準則27-28
- 4.1.3 實現(xiàn)社會公正是現(xiàn)階段改善民生的側重點28
- 4.1.4 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必須以制度建設作為根本保障28-29
- 4.2 堅持發(fā)展是改善民生的出發(fā)點29-32
- 4.2.1 堅持發(fā)展生產力夯實物質基礎為改善民生的原則29
- 4.2.2 堅持統(tǒng)籌兼顧以和諧民生的原則29-30
- 4.2.3 堅持重點改善困難群體民生問題的原則30-31
- 4.2.4 堅持社會多方面參與和黨委政府主導相結合的原則31
- 4.2.5 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31-32
- 4.3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改善民生的關鍵32-34
- 4.3.1 注重改善民生是服務型政府的標志32
- 4.3.2 確保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平性強化服務型政府的職能32-33
- 4.3.3 公眾參與的多元主體評估作為政府政績考核的評估機制33
- 4.3.4 建設健全保障民生的法律制度33-34
- 4.4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來保障民生問題的落實34-37
- 4.4.1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34-35
- 4.4.2 法治的重要途徑是人民有序參與立法35
- 4.4.3 法治是保障民生發(fā)展的根本35-37
- 參考文獻37-40
- 后記4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先登;;在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民生觀的認識[J];河北學刊;2008年06期
2 劉衛(wèi)琴;;淺議民生問題[J];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3 徐士元;;中國改革開放30年民生觀的演進[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05期
4 賀方彬;;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民生觀的繼承與超越[J];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04期
5 龍佳解;羅澤榮;;論社會主義民生觀的三個理論特質[J];學術論壇;2008年12期
6 徐邦友;;民權視角下的民生問題[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8年03期
7 樊建國;;樹立民生觀 履職為人民[J];世紀行;2008年07期
8 陳蘭芝;;論中國共產黨的民生觀[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1期
9 阿良;;大國總理的民生觀[J];信息化建設;2009年03期
10 周全德;;當前河南民生問題的探討[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項宏;;堅持以人為本 著力構建民生型政府[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共資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佳;民生的事是天大的事[N];四川日報;2010年
2 到底;改善民生要順應民愿[N];巴中日報;2007年
3 劉純銀;要多用民生觀考核政績[N];中國改革報;2007年
4 程漢鵬;“民生觀”是對新時期領導干部的考驗[N];貴陽日報;2007年
5 程漢鵬;民生觀是對領導干部的新考驗[N];證券時報;2007年
6 周慧敏;竺福江的民生事業(yè)[N];中國企業(yè)報;2008年
7 四川省社科院毛澤東思想研究所 單孝虹;論中國共產黨人的“民生觀”[N];北京日報;2009年
8 單孝虹;民生觀的全新境界[N];貴陽日報;2009年
9 繁昌三中 李必成 縣教育局 駱君波;試析新民生觀的要義和價值[N];蕪湖日報;2011年
10 錢續(xù)坤;民生應是考核硬指標[N];安慶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莊潔;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高等教育的民生貢獻[D];吉林大學;2015年
2 沙占華;民生效率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湘富;中國共產黨保障和改善民生理論與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張現(xiàn)成;廣州居民對亞運舉辦民生舉措的知覺和滿意度及其對凝聚力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孫旺;當代中國民生問題的政治學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劉曉娜;基于社會主義民生觀的社會保障基金審計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5年
3 胡羽s
本文編號:3100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31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