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戶籍制度改革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談戶籍制度改革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
【摘要】:本文利用實地調研數據,從一個側面對戶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進行了評估。文章利用戶籍制度改革分地區(qū)逐步推行的特征,采用雙重差分方法估計戶籍制度改革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影響。研究表明,戶籍制度改革在短期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即農民的外出務工傾向沒有顯著影響。進一步研究發(fā)現,除土地承包制度、戶口附著福利等剛性因素外,較低的預期收入與較高的機會成本等因素影響著政策的實施效果。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關鍵詞】: 戶籍制度改革 農村勞動力轉移 雙重差分估計
【分類號】:F323.6;D631.42
【正文快照】: 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一直被認為是增加農村人均資源占有量、提高農民收入、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我國勞動力市場城鄉(xiāng)分割明顯的現狀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障礙,而傳統(tǒng)的戶籍制度則被視為造成這一分割的重要甚至是決定性因素。我國的戶籍制度由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楊風祿;戶籍制度改革:成本與收益[J];經濟學家;2002年02期
2 陸銘,陳釗;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4年06期
3 周黎安,陳燁;中國農村稅費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雙重差分模型的估計[J];經濟研究;2005年08期
4 陶然;徐志剛;;城市化、農地制度與遷移人口社會保障——一個轉軌中發(fā)展的大國視角與政策選擇[J];經濟研究;2005年12期
5 程名望;史清華;徐劍俠;;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因與障礙的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2006年04期
6 吳紅宇;;農民收入與遷移動機的計量研究[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苑春;;我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成因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程名望;史清華;關星;;農民工進城途徑:選擇、嬗變與理性回歸[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3 王秀峰;田華;;基于城鎮(zhèn)化的農民增收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22期
4 姜鳳鳴;;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06期
5 趙南南;李全喜;;淺析新時期以來農民流動的成因[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4期
6 邱俊杰;;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進程中的農村成人教育供求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0期
7 崔玉玲;李錄堂;;陜西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3期
8 李飛孟;郭亞花;潘先秀;;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政策變遷研究[J];北方經濟;2006年20期
9 李魯欣;李玉江;;基于SPSS對山東省城市化進程與金融發(fā)展的相關性分析[J];北方經濟;2008年08期
10 張躍,王天龍;中國地區(qū)間收入差距問題的模型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學華;;新生代農民工與新興城市的和諧發(fā)展——來自長三角的一個調查與思考[A];上海市經濟學會學術年刊(2007)[C];2008年
2 程名望;史清華;;經濟增長、資本投入、技術進步與就業(yè):中國案例與解釋(1978—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3 陳建寶;段景輝;;中國城鄉(xiāng)家庭收入差異的分位數回歸解析:1988~2005[A];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屆學術年會——經濟改革與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陳朋;;農民失地:原因、路徑及其策略性反應[A];鄉(xiāng)鎮(zhèn)論壇雜志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論壇·農民土地權益與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雷震;;農村土地征用的政治經濟學分析[A];全國高等財經院!顿Y本論》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陳曉紅;王傅強;;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城市化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A];第三屆(2008)中國管理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張晉慶;;推進新農村建設,探詢城中村改造癥結及策略——以青島城中村為例[A];規(guī)劃50年——2006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中冊)[C];2006年
8 王秀芝;尹繼東;;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江西的實證[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協(xié)作聯誼會暨“區(qū)域經濟合作與互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陳建寶;段景輝;;中國城鄉(xiāng)家庭收入差異解析[A];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聯誼會2008年年會暨青年經濟學者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高丹;;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實現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A];成渝地區(qū)城鄉(xiāng)統(tǒng)籌與區(qū)域合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燕;二元結構下的勞動力非家庭化轉移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2 趙國友;農村人力資本投資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8年
3 孫彬彬;農戶參與分享土地市場化收益的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劉志剛;人力資本配置與區(qū)域經濟增長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5 張嵐東;統(tǒng)籌城鄉(xiāng)公共產品供給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9年
6 熊競;我國特大城市郊區(qū)(域)行政區(qū)劃體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許恒周;市場失靈與農地非農化過度性損失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8 姚德文;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的制度分析[D];復旦大學;2008年
9 朱云章;我國城鄉(xiāng)勞動力流動與收入差距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10 夏,
本文編號:7616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76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