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09 07:23
引言 犯罪是一社會歷史現(xiàn)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犯罪是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普遍的社會難題。在中國,從古至今,無數(shù)的思想家圍繞此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索。先秦儒家與法家一方面總結了前人預防犯罪的思想,并作出了重大發(fā)展,使其系統(tǒng)化,再進一步具體化;另一方面,二者最終由對立走向融合,并在其后二千余年的時間里發(fā)揮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尤其值得我們關注。 一、先秦儒家與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歷史發(fā)展 (一)儒家與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1 我國古代犯罪預防思想萌芽于夏、商和西周時期。這一時期的犯罪預防思想以“代天行賞罰”和“禮刑并用”、“德主刑輔”為其特征,盡管尚不系統(tǒng),但卻形成了我國古代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輪廓。 2 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對犯罪預防思想的探索作了進一步推動。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的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形成與發(fā)展的。 3 秦儒家關于犯罪預防的思想理論奠基于孔子(視人性相近),發(fā)展于孟子(認為人性善),成熟于荀子(視人性惡)。儒家認為,人性是相近的,并且后天因素對人性的影響很大,可以改變?nèi)诵裕环缸锏脑?..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引言
一、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歷史發(fā)展
(一)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1、 古代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萌芽
2、 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對犯罪預防思想探索的推動
3、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二)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走向融合
1、 融合的標志:從《荀子》到《呂氏春秋》
2、 融合后的特點:禮、法交融
二、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比較
(一) 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理論基礎比較
1、 人性論
2、 犯罪原因
(二) 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主要觀點比較
1、 “為國以禮”與“制民以法”
2、 “德主刑輔”與“專任刑賞”
3、 “刑罰適中”與“重刑止奸”
4、 “為民制產(chǎn)”與“弱民強國”
三、 先秦儒家與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評價
1、 人性論評價
2、 治國之具與犯罪預防關系評價
3、 德、刑與犯罪預防關系評價
4、 刑罰適用與犯罪預防關系評價
5、 經(jīng)濟發(fā)展與犯罪預防關系評價
結束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商鞅的預防和治理犯罪思想[J]. 楊鶴皋. 政法論壇. 1998(01)
[2]法家的重刑思想值得借鑒[J]. 艾永明. 法學. 1996(11)
本文編號:3425908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引言
一、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歷史發(fā)展
(一)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1、 古代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萌芽
2、 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對犯罪預防思想探索的推動
3、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
(二)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走向融合
1、 融合的標志:從《荀子》到《呂氏春秋》
2、 融合后的特點:禮、法交融
二、 先秦儒家和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比較
(一) 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理論基礎比較
1、 人性論
2、 犯罪原因
(二) 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主要觀點比較
1、 “為國以禮”與“制民以法”
2、 “德主刑輔”與“專任刑賞”
3、 “刑罰適中”與“重刑止奸”
4、 “為民制產(chǎn)”與“弱民強國”
三、 先秦儒家與法家關于犯罪預防思想的評價
1、 人性論評價
2、 治國之具與犯罪預防關系評價
3、 德、刑與犯罪預防關系評價
4、 刑罰適用與犯罪預防關系評價
5、 經(jīng)濟發(fā)展與犯罪預防關系評價
結束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商鞅的預防和治理犯罪思想[J]. 楊鶴皋. 政法論壇. 1998(01)
[2]法家的重刑思想值得借鑒[J]. 艾永明. 法學. 1996(11)
本文編號:34259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342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