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型犯罪爭點探微
[Abstract]:Holding is the unity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As long as the perpetrator realizes the existence of the possession subjectively, objectively controlling a specific object can constitute holding. It does not need to know the nature of the possession, and the control is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space. As a kind of behavior with natural meaning, it is the behavior of a person with social significance. Therefore, it is groundless to deny the behavioral nature of hold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act and omission lies in the type of violation of norms. Holding as the third type of behavior can not be established either formally, logically or in fact. The nature of holding can only depend o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Usually, the situation is nonfeasance, which is only when taking possession behavior.
【作者單位】: 遼寧大學法學院!沈陽 110036
【分類號】:D91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龍洋;非法持有型犯罪問題的研究[J];中外法學;1999年03期
2 劉璇;持有型犯罪的若干問題[J];政法學刊;199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書文;刑法中的持有行為不是不作為[J];人民檢察;1999年06期
2 黎志慧;論持有行為的性質[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3 劉松;論“持有”的屬性[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1期
4 李立眾;論“持有”的行為形式[J];法學評論;2000年04期
5 于英君,張志勇;論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J];法學;1996年05期
6 覃祖文;也論持有型犯罪的行為方式[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7 王成祥,田華;論持有型犯罪的罪過形式[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8 康軍;持有型犯罪基本問題辨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9 張麗霞,劉建民;試論持有的性質與持有型犯罪的特征[J];河北法學;2005年02期
10 郝守才,張亞平;論持有型犯罪的主客觀特征[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康軍;;持有型犯罪基本問題辨析[A];貴州省2004年刑法學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董曉松;刑法中的事后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劉宇;民刑關系要論[D];吉林大學;2007年
3 劉霜;刑法中的行為概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4 羅國良;論證據與定罪[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光強;非法所得罪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王光強;非法所得罪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3 姜智慧;論持有型犯罪[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姜琳;持有型犯罪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5 趙璧;論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6 劉澤剛;持有型犯罪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7 康瑛;持有型犯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8 李健;論刑法上的嚴格責任[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9 曾凱達;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的若干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10 王洪濤;持有型犯罪的基本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于英君,張志勇;論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J];法學;199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博勇;也談持有型犯罪——非法持有應是“作為犯罪”[J];中外法學;1994年02期
2 阮方民;“持有型犯罪”與“占有型犯罪”辨析[J];政治與法律;1994年01期
3 唐世月,,謝家友;論持有型犯罪[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5年04期
4 于英君,張志勇;論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J];法學;1996年05期
5 張容,張波;論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周詳——兼議我國刑法分則體系構建標準[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6 劉璇;持有型犯罪的若干問題[J];政法學刊;1996年04期
7 苗有水;持有型犯罪與嚴格責任[J];法律適用;1998年05期
8 張廣永;持有行為的法律性質和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J];江蘇公安?茖W校學報;1998年05期
9 李曉英,曾二秀;談持有型的犯罪的幾個問題[J];行政與法;1998年05期
10 張廣永;持有行為的法律性質再探討──兼論我國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J];政法論叢;1998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京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 蔣熙輝;刑法中的持有行為和持有型犯罪[N];人民法院報;2004年
2 張競模 李長坤;持有型犯罪之立法價值[N];人民法院報;2004年
3 陳文華;切勿讓“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成擋箭牌[N];工人日報;2005年
4 曹堅;如何認定“持有型”信用卡犯罪[N];檢察日報;2006年
5 陳勇;一起故意殺人案的預備行為探析[N];江蘇法制報;2006年
6 張慶鳳;“持有型犯罪”的供述行為能否認定為自首?[N];江蘇法制報;2006年
7 馬超杰 黃軍輝;搶劫毒品如何定罪[N];人民法院報;2006年
8 南京市秦淮區(qū)檢察院 陳鋼;有必要以刑法規(guī)制私存爆炸物行為[N];檢察日報;2008年
9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胡勝;事實存疑的利益應歸于被告人[N];人民法院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亞娜;持有型犯罪的系統(tǒng)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澤剛;持有型犯罪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2 康瑛;持有型犯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朱秀峰;持有型犯罪若干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4 王洪濤;持有型犯罪的基本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5 康軍;論刑法中的持有型犯罪[D];四川大學;2003年
6 周小偉;持有型犯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7 徐祖平;持有型犯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8 白雁;論持有型犯罪[D];鄭州大學;2004年
9 樊建民;論持有型犯罪[D];鄭州大學;2004年
10 李長坤;持有型犯罪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2年
本文編號:22165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221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