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會化功能的嬗變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
發(fā)布時間:2018-03-23 15:20
本文選題:家庭 切入點:社會化 出處:《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碩士論文
【摘要】: 本文旨在論述家庭的社會化功能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基礎性作用。文章從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fā),分析了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不完全社會化,導致他們社會化不完全的根源在于作為人類社會基礎細胞的家庭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化功能的不完善。 全文貫穿的理論主線為:人進行社會化的必然性與必要性--家庭社會化功能的弱化--未成年人社會化的不完全--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 全文共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運用哲學人類學的觀點,探查人類家庭社會化的基礎。以人性中的生物性與社會性之間的互動關系為立腳點,結合人在早期社會化中的生理及心理特點,闡述了家庭的社會化功能。筆者認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在于由未成年人社會化的不完全導致的人格不健全。人格不健全的表現是:當人的生物性需求與社會性需求發(fā)生沖突時,代表人類文明的價值規(guī)范體系不能對人的生物性需求進行有效地抑制,以延緩滿足或者改變其滿足需求的方式。社會性是以人的生物性為基礎對人的生物性發(fā)展的一種適應,但更加是對人的生物性的一種制約,人類本性在不受制約時將導致越軌。生物性與社會性二者的沖突是自始至終存在于每個人身上。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由生物人向社會人的轉化,家庭是人開始進入社會化過程的首要單位。 第二部分在對家庭的結構與功能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論證了家庭是社會化的最基本單位,以及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對人的社會化的影響。運用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通過對傳統(tǒng)家庭結構、功能與現代家庭結構、功能的比較,筆者得出的結論是:家庭社會化功能的新變化,對于人的社會化,以及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意義重大。家庭結構與功能的變化,與未成年人的社會化影響在工業(yè)社會受到的各種沖擊,兩者同步發(fā)生。首先是家庭自身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家庭社會化功能的發(fā)揮,這一變化本身就直接影響到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使其發(fā)生前所未有的復雜變化。本章運用結構功能相適應原理,將家庭的結構與功能結合起來進行分析,進一步對兩種現代家庭結構即核心家庭與破裂家庭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作出評價,并在此基礎上論證了現代家庭社會化功能的弱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WP=3第三部分專門分析了家教方式如何體現家庭的社會化功能。主要闡述了現有家教方式的發(fā)生機制。研究中發(fā)現,每一種家教方式都有其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經濟的和人類學意義上的原因。換言之,每一種家教方式,都是取決于教育者所處的社會歷史階段、所受的文化教育、所接受的家庭結構和功能變化帶來的影響。本文所分析的幾種典型的家教模式(壓制型、放縱型、愛的專制型、疏導型),代表了人類社會對待社會秩序和越軌行為的基本態(tài)度和處置對策,是人類社會統(tǒng)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的縮影。不當的家教方式,不僅是家長個人素質所導致的結果,而且有其深厚的歷史和社會的根源。家長做為家教方式的施行者不能不感受到社會變遷所產生的不可抗拒的影響。未成年人犯罪在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中的普遍存在,證明了社會變遷對家庭社會化功能所產生的影響是歷史性的。 第四部分論述了現代傳媒對家庭社會化功能的影響。以電視和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現代社會的傳媒工具,作為高科技的產物,廣泛作用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入到人類的家庭生活中間去,從人社會化的初始階段就開始發(fā)揮其影響,F代傳媒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最大作用和功能,就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并取代了傳統(tǒng)家庭的教育功能,影響并部分取代了父母對孩子的教化,F代傳媒在教育功能上所具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傳播手段的現代化、信息選擇的多樣性、私秘性、虛擬性。這一新變化是對傳統(tǒng)家教方式的沖擊,對未成年人社會化的效果是即時性的,其影響是深遠的,在研究家庭教育功能和人的家庭社會化問題中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1
【分類號】:D917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領;影響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分析[D];武漢大學;2005年
2 李靜;轉型社會家庭功能的變遷與未成年人犯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540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165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