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公安論文 >

破窗理論內容_破窗理論與美國的犯罪控制

發(fā)布時間:2016-10-30 18:42

  本文關鍵詞:破窗理論與美國的犯罪控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破窗理論與美國的犯罪控制

李本森

【學科分類】國際刑法學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關鍵詞】破窗理論;犯罪控制
【寫作年份】2010年


【正文】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的犯罪率和罪犯人數在世界上一直穩(wěn)居榜首,特別是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各種暴力犯罪更是迅猛增長。這與美國這樣一個被標榜為西方文明社會典范的超級大國極不相稱。美國一些犯罪學家、社會學家、法學家、政治家以及法律實務界人士一直在尋找能夠有效控制美國犯罪增長的理論、方法和手段。這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兩位學者威爾遜(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所創(chuàng)立的破窗理論。

  1982年3月,威爾遜和凱林在美國《大西洋月刊》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破窟”——警察與鄰里安全》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該文以“破窗”為喻,形象地說明了無序的環(huán)境與某些犯罪之間的關系。即:如果一個公共建筑物的一扇窗戶損壞了并且沒有及時得到修理,很快該建筑物的其他窗戶也會被損壞;因為壞的窗戶表明沒有人關心它,那么損壞其他更多的窗戶也不會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作者據此指出,公共場所或鄰里街區(qū)中的亂扔垃圾、亂涂亂畫、打架斗毆、聚眾酗酒、強行乞討等這些較小的無序和破窗一樣,如果得不到及時整治,就會增加那里的人們對犯罪的恐懼、導致社會控制力的削弱,從而引起更加嚴重的無序甚至犯罪;而如果警察和社區(qū)能夠積極地干預這些可能誘發(fā)犯罪的無序環(huán)境,就可以有效地控制、預防和減少無序的累積和某些犯罪的發(fā)生。

  威爾遜和凱林這篇文章發(fā)表之后并沒有很快引起社會反響。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破窗理論被成功地運用到紐約市地鐵和城區(qū)的治安和犯罪防控之后才聲名鵲起,贏得了美國媒體和公眾的普遍贊譽。有的媒體稱贊威爾遜和凱林1982年的那篇文章為“警務活動的圣經”和“社區(qū)警務的藍本”。美國著名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刊發(fā)的一篇文章稱贊破窗理論引起了美國警務活動的革命。破窗理論不僅在美國本土得到了法律實務界的認可,引起了美國的警務革新浪潮,而且吸引了很多其他國家的警察機構前來學習和借鑒紐約市基于該理論的警務經驗。與此同時,破窗理論還在美國學術界催生了環(huán)境犯罪學的研究熱潮。關于環(huán)境與犯罪關系的各種理論和實證研究成為美國當今犯罪學、社會學和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影響中國社會穩(wěn)定的各種犯罪問題一直很突出。特別是近年來,出現了新的犯罪高峰,成為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障礙。就經濟發(fā)展與犯罪高發(fā)這一關聯(lián)現象,中國與美國有其相似的一面。破窗理論在美國犯罪控制方面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對于中國當前的犯罪防控,特別是通過加強警務與社區(qū)之間的協(xié)作,重視改善外部環(huán)境來減少和預防犯罪的發(fā)生等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破窗理論的歷史溯源

  破窗理論的核心,即某些犯罪與具有誘發(fā)性的外部環(huán)境有相關性。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是外部環(huán)境誘發(fā)的,但是大量的日常生活經驗證明,外部環(huán)境與某些犯罪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比如,人口稠密的地區(qū)、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更容易發(fā)生盜竊案件;邊境地區(qū)更容易發(fā)生偷渡、走私、毒品交易等犯罪;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地區(qū)犯罪率會明顯高于主城區(qū)。早在1285年,英格蘭愛德華一世即頒布了《溫徹斯特法》(Winchester Statute),要求土地所有者清除公路旁邊的溝渠和樹木植被等可以藏身的地方,以減少犯罪的機會?梢,人們不僅很早就認識到環(huán)境與犯罪之間的關聯(lián)性,而且還將其應用到具體的犯罪控制實踐中來。

  關于環(huán)境與犯罪關系的學術論述可以追溯至18世紀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他在《論法的精神》中指出:“你將在北方氣候之下看到邪惡少、品德多、極誠懇而坦白的人民。當你走進南方國家的時候,你便將感到自己已完全離開了道德的邊界;在那里,最強烈的情欲產生各種犯罪,每個人都企圖占別人的一切便宜來放縱這些情欲。在氣候溫暖的國家,你將看到風尚不定的人民,邪惡和品德也一樣地無常,因為氣候的性質沒有充分的決定性,不能把他們固定下來!彪m然孟德斯鳩這些判斷只是基于地域氣候與道德、犯罪之間關系的經驗性觀察,但是卻啟蒙了早期環(huán)境犯罪學的研究。

  19世紀上半期,法國的兩位實證主義犯罪學家奎特勒特(Adolphe Quetelet)和蓋瑞(Andre Michel Guerry)對犯罪與環(huán)境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開創(chuàng)了環(huán)境犯罪學研究的先河。19世紀20年代奎特勒特率先對環(huán)境、人口變化與犯罪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統(tǒng)計學研究?乩仗胤治龇▏煌瑓^(qū)域的犯罪統(tǒng)計資料后發(fā)現,一些貧困地區(qū)的犯罪率出人意料地低,而一些教育程度較高的地區(qū)的謀殺和強奸犯罪卻很高。他因此否認了那種認為犯罪是貧窮的結果以及教育程度的增加將減弱犯罪的傾向性的傳統(tǒng)看法。與奎特勒特同時代的另外一位實證犯罪學家蓋瑞運用統(tǒng)計學和地理制圖方法對法國的犯罪現象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蓋瑞將法國1825—1830年間侵犯人身類和財產類的犯罪數分別標記到法國地圖上,并用不同的色度反映區(qū)域性的犯罪的程度和變化。蓋瑞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法國南部地區(qū)的暴力犯罪比較高發(fā),而北部地區(qū)財產類犯罪高發(fā)。運用地理學和統(tǒng)計學工具分析不同犯罪類型的區(qū)域性變化,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地理區(qū)域與某些犯罪類型之間的關聯(lián)性。

  繼奎特勒特和蓋瑞之后,英國的弗萊徹(Joseph Fletcher)和哥理德(John Glyde)在19世紀中期發(fā)表了他們關于犯罪地區(qū)分布的研究。1848年,弗萊徹將犯罪率與社區(qū)的社會地理特點聯(lián)系起來,并認為地方性的犯罪往往受到現存的鄰里和社區(qū)犯罪的吸引和感染。1856年,哥理德利用人口統(tǒng)計數據將人口的密度與犯罪率聯(lián)系起來?傮w上看,20世紀以前的學者關于環(huán)境與犯罪之間關系的研究局限在宏觀層面上,主要試圖揭示犯罪與地理及人口分布之間的關系,而并沒有涉及特定的環(huán)境與具體犯罪關系的微觀層面。

  美國關于環(huán)境犯罪學的研究雖然比歐洲起步晚,但是后續(xù)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并且深入到該理論的微觀和實際應用層面。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帕克(Robert Park)等學者20世紀初開始的關于區(qū)位社會學的研究,直接促進了美國環(huán)境犯罪學的發(fā)展。4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什奧(Clifford Shaw)和麥凱(Henry McKay)兩位學者收集了大約25000個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時間跨度從1900年到1933年,他們將這些青少年的犯罪數據在地圖上標記出來,結果發(fā)現青少年犯罪經常發(fā)生在一些特別的街區(qū),而這些街區(qū)位于或毗鄰工業(yè)和商業(yè)區(qū)。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伍德(Elizabeth Wood)在芝加哥市房屋管理局工作期間提出了居民房屋建設的安全指南,其中特別強調居民區(qū)建設中加大環(huán)境的可視性以便于居民對兒童的監(jiān)護。威爾遜在60年代根據人口、種族、就業(yè)、當地警察數量等特征變量,對美國四個犯罪率高的地區(qū)(Albany,Newburgh,Oakland,Syracuse)和四個犯罪率低的地區(qū)(Amsterdam,Brighton,Highland Park,Nassau County)進行了分析和比對,來揭示犯罪率區(qū)域高同犯罪率區(qū)域低之間與上述的各種特征變量之間的關系。另外,美國建筑師紐曼(Oscar Newman)在60年代通過觀察發(fā)現,華盛頓兩個鄰近街區(qū)因建筑設計的問題而造成兩個居住區(qū)完全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質量。其中一棟建筑有11層2740個單元,但由于存在沒有規(guī)劃的和無人照看的內外公共區(qū)域,這些地方到處充滿了垃圾、涂鴉、損壞的物品。而鄰近的一個居民區(qū),雖然房子建的時間久,而且是很小的連排房,但是由于沒有什么空地而且安排合理,該居住區(qū)的生活一直運行得很正常。據此,他提出了防御空間(Defensible Space)的思想,主張對居民區(qū)的設計要體現所有者的意識并有利于相互監(jiān)督,特別是要讓居民們的眼睛更容易看到附近的街區(qū)等等。1970年,布蘭汀漢姆(Brantingham)夫婦在佛羅里達州的塔拉哈西(Tallahassee)市對居民區(qū)的入室搶劫和城市街區(qū)結構的關系進行了實地研究。通過觀察和數據分析,他們發(fā)現長條形街區(qū)(Border Blocks)的平均入室搶劫率要明顯高于方塊形街區(qū)(Interior Blocks)的平均入室搶劫率。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的街區(qū)布局產生的犯罪率差別的現象。美國學者的這些實證研究,不僅揭示了特定的環(huán)境與人的行為以及犯罪之間的關系,而且直接促進了70年代以來的“通過環(huán)境設計預防犯罪”(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簡稱CPTED)項目在美國公共安全領域的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消極誘導性環(huán)境與人的不良行為的相關性還得到了社會實驗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支持。美國當代最有影響的心理學大師,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詹巴多(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進行了一次環(huán)境與行為關系的心理學實驗:這位心理學家找了一輛沒有牌照的汽車,并把車前面的發(fā)動機罩打開,將車停在紐約相對雜亂貧困的布朗克斯(Bronx)街區(qū)。首先前來損害車輛的是一個家庭,他們卸走了車上的冷卻箱和電池。數小時之后,車上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全部被卸走;接著是隨意的破壞,車的窗戶被打碎、零件被丟棄、車內飾物被撕扯,孩子們開始在車上玩耍。而這位心理學家擺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帕羅阿爾托(Palo Alto,California)中產階級社區(qū)的一輛類似的汽車過了一個多星期也無人過問。于是,詹巴多用錘子把那輛車敲了個破洞。過路的行人立刻就加入進來破壞車輛,結果這輛車很快被搗鼓得底朝天,車子被徹底損壞,車上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幾小時內就不見了。這項實驗還顯示,對這兩輛車進行破壞的都是衣著得體的白人。這項實驗證明了非正常行為與特定的誘導性環(huán)境之間具有關聯(lián)性。破窗理論的創(chuàng)立直接受到這一心理學實驗的啟發(fā)。

  二、破窗理論的核心思想

  1982年破窗理論提出之后,威爾遜、凱林以及其他研究者一直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這個理論。破窗理論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問題:無序是否與犯罪存在相關性?如果相關,對無序的干預會降低犯罪的發(fā)生嗎?圍繞這兩個核心問題,破窗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和其他研究者進行了具體論證和闡釋。

  1.無序與犯罪之間存在相關性

  對破窗理論的理解,關鍵是要把握無序、對犯罪的恐懼、社區(qū)控制的失效和犯罪四個要素之間的遞進關系。根據破窗理論,無序的環(huán)境直接導致該環(huán)境中人們對犯罪產生恐懼感,進而導致該區(qū)域社會控制力的削弱,最終導致嚴重違法犯罪的產生。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破窗理論中所關注的無序大多是帶有破壞性、反社會性、威脅性,具有衰敗、頹廢、哀怨氣息的,支離破碎而混亂的狀態(tài)。破窗實際上是無序的代名詞。無序可以區(qū)分為物理意義上(物體)的無序和社會意義上(人)的無序。物理上的無序是指看得見和容易區(qū)分的外部形體,比如隨地丟棄的垃圾、廢棄的建筑、破舊的物什、墻面上的涂鴉、破損的柵欄窗戶等。社會的無序,一般指不文明的行為方式,比如,你可以看得見(公開場合的醉酒),經歷過(尖叫或者性騷擾),或直接觀察到(涂鴉和破損的物品)。物理上的無序一般指持續(xù)性的狀況,而社會無序大多是一系列的或多或少不連貫的事件。

  根據破窗理論,無序的現象對人的反常行為和違法犯罪具有強烈的暗示性,社區(qū)或街區(qū)混亂的跡象表明這些地方的犯罪控制很薄弱,潛在的犯罪者將利用這里的機會進行犯罪活動。例如,在一些街區(qū),到處是隨意丟棄的垃圾、建筑物上到處是涂鴉、路邊躺著無家可歸的人、十字路口旁站著來回索要錢財的乞丐,等等。這樣一幅雜亂無序的景象為潛在的犯罪者提供了一個犯案的絕佳場所。在這樣無序的場景中,你很難找到安全感,你會很容易發(fā)現那里“毒品交易瞬間換手,賣淫者公然招攬生意,車輛隨時會被故意刮損”。無序本身就是一種不良的信號,暗示著那里是一個無政府的場所和自由主義的樂園,在那里你可以為所欲為且無所顧忌。根據薩默森(Robert Sampson)等學者在1995年對芝加哥市343個鄰里中8782個居民進行的實證研究,集體效應(Collective Efficacy)的弱化是預測鄰里暴力犯罪的重要依據,而集體效應的弱化一定程度上是通過無序的環(huán)境反映出來的。

  2.大量的、集中的和被忽視的無序更容易引發(fā)犯罪

  威爾遜曾指出,如果不守秩序人的數量以算術級增長,那么人們的焦慮行為的數量就將以幾何級增長。根據破窗理論,一個或兩個無序的社會現象并不會輕易引起犯罪,而如果無序的狀態(tài)達到一定規(guī);驘o序的活動非常頻繁時,犯罪等復雜而消極的社會現象就會出現。比如,一個街區(qū)酗酒者,公共場所的一兩個索要錢財的乞丐,或者一兩處涂鴉,并不會立即引發(fā)或者產生犯罪等。無序與犯罪之間的因果關系大多發(fā)生在無序處于相當的規(guī)模和程度,并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才會出現。無序的狀態(tài)一旦在某個區(qū)域彌漫開來,這種無序就會增量發(fā)展。例如,有人在公共場所的角落扔了垃圾,如果沒人過問,不用多久那個地方的垃圾就會不斷增多。無序的這種增量效應和暗示效果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再如,由于缺乏長期的維護和整治,紐約地鐵一度成為乞丐、小偷、騙財者、販毒者、無家可歸者、搶奪財物者、涂鴉藝術家的樂園,無序狀態(tài)在那里不斷的積累和萃聚,導致各種各樣的違法和犯罪現象頻繁發(fā)生。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紐約地鐵內因詐騙和盜竊而造成的年度損失在6千萬到1億2千萬美元之間。

  當然,不同的街區(qū)或社區(qū)由于環(huán)境的差異對犯罪的阻卻有強弱之分。有的地方街區(qū)秩序雖然比較混亂,但是卻很少發(fā)生犯罪;而有的地方可能秩序并不是想象得那么混亂,但是犯罪卻頻繁發(fā)生。這與街區(qū)居住者的品質和周圍的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有很大關系。

  3.警察通過實施規(guī)則性干預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區(qū)域性無序

  破窗理論將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與犯罪控制聯(lián)系起來,引導警察等執(zhí)法機關注意對小的無序的關注,防止因無序的增量而出現犯罪等嚴重影響社會秩序的問題。根據破窗理論,警察對于社區(qū)或鄰里等無序性的行為可以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涉規(guī)則來進行清除。比如,在外面飲酒是允許的,但是不能在十字路口;你可以坐在公共場所的凳子上,但是你不能躺在那里。當警察發(fā)現這些問題時,有權根據這些規(guī)則與違反者進行交涉。關注和處理這些微小的無序行為必然需要相應的交涉規(guī)則,否則無法有效地推行。例如,一個在公共場所酗酒的男子對前來交涉的警察說:“這有什么?就是在喝點啤酒,很小的事情,我也沒有傷害別人!边@位警察回答:“是的,僅僅喝點酒,如果你幾年前在這里,一會兒你喝醉了,然后遇到了另外一位醉酒者,然后就有可能在你們之間發(fā)生爭斗甚至是暴力沖突。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唇裉爝@么嚴格的原因,因為我們試圖阻止和預防那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苯謪^(qū)警察正是通過這樣的活動消除小的“破洞”來預防新的或更大的“破洞”的產生。

  為了在保證社區(qū)安全的前提下使社區(qū)居民享有更大的自由,警察應當根據社區(qū)的特點進行執(zhí)法活動,并同時給予社區(qū)居民一些娛樂或生活上的自由。比如有的公寓沒有院落,住在公寓的人可以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在附近限定范圍內的公共場所組織娛樂活動。警察應當根據社區(qū)的特點采取與社區(qū)安全相適應的規(guī)則來處理無序問題,這些規(guī)則因社區(qū)的特點不同而可能有所不同。

  4.警察與社區(qū)應當建立合作關系,強化社區(qū)的自我控制力

  根據破窗理論,對于無序環(huán)境的清理,警察負有主要職責,但是如果僅僅依靠警察而沒有社區(qū)成員的積極參與,那短時間內被清除的無序就很快又會滋生。英國現代警察制度的創(chuàng)始人皮爾(Robert Peel)早在19世紀初期就指出,警察的基本任務是預防犯罪,警察的有效性在于使社會不發(fā)生犯罪和混亂,而不是有了犯罪和混亂之后再去干預。破窗理論實際上也受到了皮爾思想的啟發(fā),提出了基于社區(qū)的犯罪預防警務思想。

  根據這種以社區(qū)為基礎的預防犯罪的思想,社區(qū)警務活動的主要職責,就是支持社區(qū)自身非正式的自我控制,但這種警務又不能代替社區(qū)在安全上的自我非正式的控制。美國社會學家翟克伯絲(Jane Jacobs)指出,社會秩序的維護不是單靠警察就可以實現的,而必須通過人們自身的自愿性控制和內部準則等復雜的機制來完成;谏鐓^(qū)安全的警務活動,就是要通過警察的權威性強化共同體防御犯罪的能力。比如,在發(fā)生緊急的危害社區(qū)安全的事件時,警察要利用社區(qū)的配合和支持來快速處理事件;在日常發(fā)生妨礙社區(qū)秩序的事件時,警察要通過交涉性規(guī)則來解決那些社區(qū)自身控制機制無法解決的問題?傊,加強警察對社區(qū)安全的干預,提升社區(qū)的自我控制力,是促進社區(qū)安全,減少社區(qū)犯罪的基本路徑。

  三、破窗理論在美國的實踐

  任何理論都要通過實踐的檢驗,破窗理論也是如此。凱林不僅是破窗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更是該理論的積極踐行者。他大部分的學術活動都與探索這個理論有關。在20世紀80—90年代,凱林作為紐約警署的政策顧問,親自參與了紐約市地鐵和社會混亂狀況的整治。在時任紐約市長的朱利安尼(Rudolph W. Giuliani)和警察總長布若頓(William J. Bratton)的大力支持下,根據破窗理論,紐約市政府和警察署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秩序維護警務”(Order-Maintenance Policing)“計算機犯罪統(tǒng)計信息系統(tǒng)”(CompStat)和“新生活項目”(Program of Quality of Life)等,用于整治當時紐約市惡劣的治安環(huán)境,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根據美國司法部的統(tǒng)計,從1993-1999年,紐約市的謀殺罪發(fā)生率下降了40%,搶劫罪發(fā)生率下降了30%,入室盜竊罪發(fā)生率下降了25%。在紐約市的影響下,美國一些大中城市相繼借鑒破窗理論來改革當地警務制度,比如,馬薩諸塞州的羅維厄(Lowell)、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Albuquerque),等等。美國的犯罪率在同期開始大幅度下降。根據美國司法部的統(tǒng)計,從1993-1998年,全美財產類犯罪率下降了32%,暴力犯罪率下降了27%。而且,此后整個美國的犯罪率一直在走低。

  基于破窗理論構造的警務活動,在美國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不同的城市和地區(qū)有不同的特點和側重。但概括起來,大體有以下共同特點。

  1.以社區(qū)為導向

  破窗理論在美國的實踐主要借助社區(qū)警務來實現。美國的社區(qū)警務有很長的歷史,在實踐中發(fā)展出了一些以帶有社區(qū)特點的警務項目,如社區(qū)巡邏、社區(qū)犯罪預防、社區(qū)警務信息交流、社區(qū)社會控制,等等。社區(qū)警務的目標,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為了改善社區(qū)與警察的關系,而應當是以社區(qū)的安全和秩序維護為基本導向的警務(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凱林認為,社區(qū)導向或以社區(qū)為基礎的警務是一種新型的警務范式,與傳統(tǒng)的反應式警務不同,是一種以預防犯罪為主的警務。社區(qū)導向警務的核心目標就是以社區(qū)為基礎,通過警務和社區(qū)活動預防各種犯罪,保障社區(qū)的安全和有序。

  社區(qū)警務強調運用各種具體的項目和借助包括社區(qū)在內的各方面力量來統(tǒng)籌解決犯罪和無序問題。在社區(qū)警務中,社區(qū)居民是關鍵,他們可以協(xié)助警察維護社區(qū)的秩序,可以建立自己社區(qū)的環(huán)境安全標準以強化社區(qū)的控制力。對于嚴重突出的無序問題,社區(qū)警務借助嚴厲的秩序維護警務等項目來盡快清除。在以社區(qū)為導向的警務活動中,美國警察的日常行為不僅僅限于執(zhí)法活動,還包括幫助事故或犯罪活動中的受害人,提供緊急醫(yī)療救助服務,幫助解決家庭和鄰里糾紛,進行交通秩序維護和學校日常安全防衛(wèi),等等。另外,不同社區(qū)成員的生活關注點不同,警察應根據社區(qū)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做出區(qū)分和調整。例如中產階級的社區(qū)、少數族裔和貧困人口聚居的社區(qū)在安全的需求上明顯不同,警察必須根據不同的社區(qū)情況進行社區(qū)警務活動?傊,開展社區(qū)導向警務,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美國傳統(tǒng)警務范式的轉變,更加注重和突出警務活動在犯罪預防方面的功能。

  2.以問題為導向

  破窗理論主張通過清除小的混亂和無序來鏟除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但實現這一目的并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社區(qū)或街區(qū)所存在的無序問題而進行的有組織的行動。早在20世紀70年代,“問題導向型警務”(Problem-Oriented Policing)理論就在美國產生,它是改善警務和有效預防犯罪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新。

  格德斯汀(Herman Goldstein)概括了問題導向型警務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找出具有互相聯(lián)系的事件性的問題、警務要聚焦的根本性問題、突出最終目標的有效性、進行系統(tǒng)化的調查、區(qū)分和準確界定問題、對問題中的多元利益進行分析、跟蹤評價當下的警務活動、開放性調查并調整警務策略、采取積極的態(tài)勢、強化決策的程序性和增加責任、評價最新的警務結果。破窗理論出現之后,針對犯罪防控的問題導向型警務模式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在這個模式中,警察首先要通過對社區(qū)進行調查,發(fā)現混亂和各種安全隱患,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在確定問題的基礎上查找各種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設計解決問題的策略和實施行動。它突破了傳統(tǒng)警務以打擊犯罪為主要功能的限制,將發(fā)生犯罪的跡象和可能引發(fā)犯罪的各種問題納入到警察活動的視野。當嚴重的無序問題已經成為居住在某一區(qū)域的居民所嚴重關切的問題時,如果不通過外部力量介入,這些事件或情勢將持續(xù)存在,并可能擴大其程度和規(guī)模。由于這些問題不可能自動消除,而且沒有人對這樣的事情負責,因而只有通過警察調動社區(qū)資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種類型的問題。

  根據芝加哥市的經驗,在問題導向型警務模式中,警察機構應當在居民區(qū)或中心區(qū)設立辦公室,對清除社區(qū)無序問題的警務項目進行宣傳,鼓勵民眾參與,并將鄰里社區(qū)居民提出的有關安全問題優(yōu)先納入問題解決模式中。區(qū)域性的安全警官按照區(qū)域規(guī)劃來組織具體行動計劃,并建立快速應警機制,處理傳統(tǒng)上他們不處理的各種潛在的影響社區(qū)安全的無序問題。在該模式中,警察以及社區(qū)成員參與者都要接受嚴格的培訓,以保證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3.以法治為導向

  破窗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凱林曾總結出一些警務活動失敗的教訓,其中一條就是沒有處理好警察的執(zhí)法活動與法治的關系。美國是一個法治發(fā)達國家,法律對警察的執(zhí)法活動約束非常嚴格。但是,如果警察沒有一定的執(zhí)法權,清除社會無序的問題就很難實施。因而,警察管理部門就要審查和研究哪些問題應當屬于警察解決的范圍,這就必然涉及警察執(zhí)法的自由裁量權問題。比如,警察需要處理醉漢、無家可歸的人嗎?警察在處理公眾場合醉酒人時的權限是什么?在操作層面,警察與社區(qū)成員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什么?警察如何判斷“零容忍”,以及如何處理涉及“零容忍”的案件?等等。

  為了有效規(guī)范警察在執(zhí)法中的自由裁量權,美國很多地區(qū)的警署在開展社區(qū)警務活動中都制定了警察行動和工作指南,并對執(zhí)法警察進行相應的執(zhí)法培訓,使警察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職權范圍內介入無序行為的處理。雖然并不是所有的警察執(zhí)法行為都可以為這些指南所覆蓋,但是警察自由裁量權的行使必須接受指南的規(guī)制。1999年,凱林在給美國司法部起草的有關警務自由裁量權活動的報告中,提出了制定社區(qū)警務行動指南的若干原則,包括:認識到警察工作的復雜性;承認警察執(zhí)法的自由裁量權;細化警察工作的程序;提升警察工作的價值;等等?傊,這些原則和指南的制定和實施有助于解決警察在社區(qū)警務和預防犯罪方面執(zhí)法的正當性問題。

  四、圍繞破窗理論的學術論爭

  破窗理論出現之后,美國學界圍繞破窗理論的學術論證和爭議就沒有間斷過。由于破窗理論產生時缺乏嚴格的實證研究,一定程度上帶有經驗主義的色彩,而且缺乏嚴格的范疇和體系,其形象化的說法不可能完全周嚴,引起學界論爭在所難免。美國學界圍繞破窗理論的學術論爭主要集中在無序與某些類型的犯罪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這一核心問題。

  關于無序與犯罪之間的相關性,美國一些學者作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和論證。其中,美國西北大學的斯高更(Wesley Skogan)教授的研究影響最大。斯高更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在芝加哥、紐瓦克、休斯敦、費城、舊金山、亞特蘭大6個城市40個鄰里,通過電話和面談等方式采訪了大約13000人,實地采集了大量的研究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斯高更就無序與搶劫犯罪之間的變量關系進行了統(tǒng)計學上的回歸分析等研究,他發(fā)現無序與搶劫犯罪之間存在很強的正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為+.80,并得出結論,“破窗,確實需要盡快修理!边@是迄今為止學界針對無序與犯罪關系方面時間和地域跨度最大的研究。斯高更的研究成果因此被廣泛引證,對破窗理論在美國的推行起到了很大作用?贫(Deborah Cohen)等醫(yī)學學者在90年代利用破窗理論對社區(qū)環(huán)境與性病傳播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發(fā)現破窗指數高的社區(qū)的性病發(fā)病率要明顯高于破窗指數低的社區(qū)。這個研究成果間接地證明了無序的環(huán)境與性違法活動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此外,凱林與蘇薩(Sousa)合作,在90年代運用破窗警務、經濟指征、年輕男性在居住區(qū)的數量、毒品消費四個變量,對紐約市76個獨立的居住區(qū)進行了數據比較,發(fā)現輕微的違法行為與暴力犯罪之間有很強的聯(lián)系。

  哈佛大學的伯若格(Anthony Braga)和其他五位學者對澤西市(Jersey City)進行的問題導向型警務的評估研究,被認為是對破窗理論最嚴格的檢驗。這項研究通過對照組的比照試驗,不僅證明了無序與犯罪之間的關聯(lián)性,而且還證明了警察干預行為在預防犯罪和減少犯罪方面的有效性。他們在該市定位了56個具有高犯罪率的鄰里街區(qū),然后從中選擇了24個地點隨機分成試驗組和控制組。根據他們的報告,在試驗組街區(qū),在問題導向型警務的干預下,警察利用嚴厲的秩序維護警務(Aggressive Order Maintenance),清理街上的垃圾,增加街區(qū)的燈光和在空地上增加防護柵欄等。在這些警察行為干預后,他們發(fā)現實驗組街區(qū)犯罪的事件比起控制組街區(qū)明顯下降,那里很少再發(fā)生搶劫、侵犯財產類和街區(qū)打斗類的犯罪。他們還進一步檢驗,這些犯罪是否轉移到附近的控制組街區(qū)。因為如果轉移了,就說明這些行動并沒有減少犯罪,只是重新分配了犯罪地點而已。他們研究的結果發(fā)現控制組街區(qū)的犯罪總量并沒有在同期增加,也就是說,試驗組街區(qū)的大多數犯罪已經停止,而不是被重新分配。

  針對斯高更、凱林等人的研究和論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哈考特(Bernard Harcourt)教授提出了質疑。哈考特指出,斯高更關于破窗理論的研究成果并不能證明無序與搶劫等犯罪相關。他在重新調取分析了斯高更的調查數據之后,認為如果將紐瓦克的五個社區(qū)的數據包括進去,無序與搶劫犯罪之間就僅有很微弱的聯(lián)系;相反,無序與搶劫之間則沒有聯(lián)系。2006年,哈考特和魯迪威格(Jens Ludwig)又聯(lián)合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運用來自紐約市等五個城市的有關數據,再次對2001年凱林等人關于破窗理論新的研究成果進行質疑。當然,哈考特的研究成果也受到了破窗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威爾遜和凱林及其他破窗理論的支持者的反質疑。

  關于破窗理論,還有一些研究成果的結論是折中型或混合型的。美國天普大學的泰勒(Ralph Taylor)曾對巴爾的摩城市66個社區(qū),就社區(qū)犯罪與社會不文明行為(包括沿街兜售、公共聚飲、亂扔垃圾、涂鴉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得出的結論是,有些街區(qū)上的不文明行為與犯罪有關,有些則無關。他進一步指出,對不同種類的不文明行為應當有不同的治理政策,不能單純依靠破窗理論。另外,紐約水牛城大學的詹恩(Peter K. B. St Jean),花了5年時間對芝加哥犯罪高發(fā)的南市區(qū)進行了集中的觀察研究,來驗證破窗理論和“集體效應”理論。詹恩在研究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是親自訪談了犯罪高發(fā)街區(qū)的毒品交易者、參與搶劫的犯罪嫌疑人等;并運用現代攝像技術對一些街區(qū)的活動進行持續(xù)性觀察和記錄。詹恩發(fā)現,在一些街區(qū)中,,并不是僅僅因為沒有人關注這里的無序而誘導犯罪,而是由于那里存在犯罪的便利條件。這些研究成果客觀上加深了學界對破窗理論的認識,并對破窗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價值。

  可以預見,美國學界關于破窗理論的論爭仍將繼續(xù)。任何社會科學的理論或者經驗性的認知在實踐中運行時,都必然會出現一定的偏差。雖然美國一些學者對破窗理論提出了批評或質疑,但并沒有動搖破窗理論對美國警務活動的實際影響。事實上,破窗理論已經深刻地改變了美國當代的警務模式,在犯罪控制方面發(fā)揮重要的導向作用。

  五、破窗理論和實踐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轉型目前都進入了加速期,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控制犯罪方面面臨比以往更加嚴峻的形勢。雖然美國的犯罪現象和規(guī)律不同于中國,但威爾遜和凱林兩位學者所創(chuàng)立的破窗理論及其在美國的實踐所提供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卻可以為中國的犯罪防控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1.對犯罪防控政策和實施的啟發(fā)意義

  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以“嚴打”為主的刑事政策在集中力量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谀壳胺缸锔甙l(fā)的形勢,“嚴打”仍將是中國打擊和防控犯罪的主導刑事政策。但是,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治安狀況,如何進一步提高“嚴打”的效能、鞏固“嚴打”的效果,是當前有效防控犯罪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面臨的重大課題。

  美國一些地方所實施的破窗警務也可以說是美國式的“嚴打”。但是,他們在運用嚴厲的手段打擊違法犯罪和清除無序環(huán)境的同時,非常注重運用社區(qū)警務和問題導向型警務來加強對“嚴打”后的社會環(huán)境的維持和鞏固。這是破窗理論之所以能夠在美國一些地方、特別是犯罪率曾經很高的城市和地區(qū)獲得成功實踐的一條根本性經驗。開展社區(qū)警務和問題導向型警務,實際上就是將暫時性的“嚴打”轉換為持久性的防控。在社區(qū)警務和問題導向型警務中,不僅微小的無序在累積為大的無序或犯罪發(fā)生之前就得到清除,而且居民對警察的認同感和對社區(qū)安全的責任感也得到增強。社區(qū)警務和問題導向型警務,不僅提高了警務活動在防控犯罪方面的持久性效能,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國家因加大警察對社會的控制而產生的政治風險。實際上,近年來中國一些地方也在嘗試開展社區(qū)警務活動,并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效果。但是,社區(qū)警務存在社區(qū)導向不明顯,問題導向不突出的現象。比如,在一些地方的社區(qū)警務中,社區(qū)警務和傳統(tǒng)警務工作沒有太大區(qū)別。再比如,有的地方雖然建立了社區(qū)警務室,但社區(qū)警務室的實際運行處于“空巢”狀態(tài),即“只掛牌,不營業(yè)”,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為了扭轉這一狀況,國家一方面要加大警力和投入,另一方面還要探索建立長期行之有效的規(guī)范性工作機制?傊,建立和完善社區(qū)警務和問題導向型警務,是鞏固“嚴打”的持久性效果的一個重要路徑。

  中國的犯罪控制和刑事政策還應當進一步提高法治化程度。比如,由于刑事訴訟中偵查訊問制度客觀上存在漏洞,沒有引入大多數國家通行的律師在場制度,刑訊逼供、誘供等不規(guī)范的執(zhí)法行為時有發(fā)生。在美國,大凡實施破窗警務的地方,司法當局都非常重視以法治為導向,嚴格規(guī)范執(zhí)法行為,彰顯其打擊和防控犯罪的正當性。比如,制定和實施具有可操作性的警察工作指南,規(guī)范警察的自由裁量權,減少執(zhí)法活動的隨意性,等等。司法機關是社會沖突和矛盾的“減壓器”和“吸納機”,但如果缺乏嚴格的規(guī)范,又很容易產生消極的外部性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對犯罪控制的范式轉換還要從完善司法制度入手,將各類執(zhí)法活動納入到嚴格的法治軌道,特別是要加強刑事政策的法治化,提高刑事政策在防控犯罪方面的權威性和正當性。

  2.對打擊和預防街區(qū)和居民區(qū)類型的犯罪的借鑒價值

  中國目前的各類犯罪案件中,街區(qū)和居民區(qū)類犯罪,包括搶劫、搶奪、盜竊等,處于整個犯罪的高位區(qū),對人民生命財產和安全以及社會穩(wěn)定的危害相當大,是當前犯罪防控和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破窗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就在于發(fā)現了無序的環(huán)境對某些類型的犯罪具有強烈的暗示和誘導性。如果打破有利于這些犯罪發(fā)生的空間格局,就會有效地制約這些犯罪的發(fā)生。

  根據美國的實踐經驗,破窗理論在防控那些利用特定環(huán)境進行犯罪的街區(qū)和居民區(qū)類型的犯罪方面具有突出優(yōu)勢。由于這些類型的犯罪案件大都發(fā)生在無序程度比較高的城市街區(qū)和居民區(qū),執(zhí)法機關就可以通過對違法犯罪環(huán)境的具體分析,發(fā)現違法犯罪高發(fā)區(qū)域中的哪些因素誘導犯罪的發(fā)生或有利于某種犯罪的實施,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無序的外部環(huán)境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近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在加快,城市流動人口在迅速增加,因管理的滯后而產生的無序環(huán)境也在隨之增多。因此,執(zhí)法機關在對這些無序區(qū)域的違法和犯罪進行打擊的同時,還要注意清除各種無序的要素,弱化無序的環(huán)境對違法和犯罪的心理暗示和誘導作用。例如,根據破窗理論,警察應當對犯罪高發(fā)的區(qū)域加強密集巡邏,在社會秩序混亂的地方加大執(zhí)法干預力度,在人群密集聚居區(qū)和人口流動大的區(qū)域集中安裝監(jiān)控裝置,對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局部混亂街區(qū)進行嚴格治理,利用現代地理信息等技術定位犯罪高發(fā)區(qū)域并進行集中整飭,加強學校和居民小區(qū)的安全環(huán)境和安保設施的完善,查找和清理容易導致犯罪發(fā)生的外部環(huán)境,等等。當然,這些措施不是主觀隨意或簡單根據一時之需的形式主義做法,而是將影響安全的環(huán)境問題納入一個規(guī)范化系統(tǒng)中。比如,建立“問題導向”模型,通過問題采集、決策制定、方案實施、效果評估、社會反饋等規(guī)范性流程,來確保其在防控犯罪方面的目標得到持久性實現。只有全面提高中國警察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嚴格按照規(guī)范化的打防處置程序,才能更加有效地打擊和預防犯罪。

  根據破窗理論和環(huán)境犯罪學理論,對違法犯罪對抗力弱的弱勢環(huán)境的主動補強也是預防和阻卻犯罪的重要措施。在美國,在實施“鄰里守望項目”的社區(qū),居民會在房屋外部粘貼一個明顯的標識,警告潛在的犯罪者本社區(qū)已經實施“鄰里守望項目”,一旦有任何違法和犯罪的發(fā)生都將立即被通報社區(qū)警員。這種做法看似簡單,實際上不經意間已經補強了弱勢環(huán)境,降低了環(huán)境對犯罪的誘導性。美國一些地方還專門建立CPTED項目,通過專家的評估和設計改善公共交通、居民區(qū)、街道、學校、醫(yī)院等場所的環(huán)境,試圖減少那里犯罪的發(fā)生。這種犯罪環(huán)評專業(yè)項目,雖然在中國還需要一定的培植過程,但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

  3.對犯罪學研究的啟示作用

  犯罪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理論研究不可能脫離實踐。任何宏觀的理論都建立在大量的微觀研究基礎之上;沒有足夠深入細致的微觀研究,就不可能抽象出科學的宏觀理論。威爾遜和凱林創(chuàng)立的破窗理論正是源于他們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絕不是“靈光一現”或“閉門造車”的產物。美國學者圍繞破窗理論展開的學術研究,大都運用嚴格的實證研究方法,根據實際的觀察和親身的體驗,在無序的環(huán)境和犯罪高發(fā)區(qū)域收集第一手數據,并進行嚴格的數理統(tǒng)計分析。這些基于實證研究的成果,不僅對犯罪學的知識有新的貢獻,而且具有很高的實際應用價值。中國犯罪學界也應當加強實證研究的力度,對犯罪控制中具有高應用價值的領域,比如環(huán)境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犯罪被害人學、犯罪矯正學等進行多方位、多時段、多區(qū)域的實證研究,為中國的犯罪防控提供各種更具操作性的理論支持。

  犯罪學還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多方面知識和多學科工具的支持。美國學者圍繞破窗理論的各種研究和論證就涉及社會學、犯罪學、法學、心理學、地理學、統(tǒng)計學甚至醫(yī)學等自然科學學科。相比之下,中國犯罪學的研究大多是法學領域的探索,由于研究者所運用的學術工具很有限,加上很少進行跨學科合作,其研究成果的理論深度和應用價值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從長遠看,中國犯罪學的研究要走出一條新路,不僅要加強實證研究的力度,還要加強犯罪學領域的跨學科研究與合作。國家和有關學術研究部門要創(chuàng)造條件并制定相關政策,吸引更多的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學者對犯罪現象和規(guī)律進行深入研究。當然,除了上述研究范式的轉換之外,中國犯罪學研究的外部條件還亟待改善。由于犯罪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研究所需要的外部條件要比其他一些社會學科更高。政府和執(zhí)法部門應當在研究條件,包括經費支持、信息采集、理論試驗、成果檢驗等方面給予學者更多的支持,為中國犯罪學的研究和學術創(chuàng)新營造更加有利和寬松的環(huán)境。

  結語

  世界上最偉大的理論大都是最樸實的理論,也大都可以在樸素的生活中找到根據。破窗理論來自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其通俗易懂的比喻容易為司法工作者和普通民眾所接受。破窗理論的貢獻并不在于構造了一種深奧的體系化理論,而在于它帶動了美國犯罪學的研究和發(fā)展,實際促進了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警務改革和犯罪控制模式的轉變,并在犯罪控制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

  破窗理論的核心價值在于啟示執(zhí)法機關和相關機構等注意改善那些具有誘導犯罪和有利于犯罪實施的外部環(huán)境,通過切斷特定的環(huán)境與某些犯罪之間的激發(fā)性鏈條,來有效地防控某些在特定環(huán)境中容易發(fā)生的犯罪或利用特定的環(huán)境進行的犯罪。當然,破窗理論并不是對所有犯罪類型的打擊和預防都有效。犯罪是極為復雜的社會現象,對犯罪規(guī)律的探索,僅僅依靠對外部環(huán)境的分析并不夠,還必須結合不同類型的犯罪者的心理、動機等進行綜合研究。同理,對犯罪的控制也不是靠單純改變環(huán)境或單一的警務活動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并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和教育等多方面的手段和方法才可能實現。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亨廷頓曾指出,一個國家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往往伴隨比此前的貧困時期更多的“社會動蕩”。中國要走出這種悖論,關鍵就在于我們必須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犯罪控制方面找到更加切實可行的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美國破窗理論及其實踐,無疑為我們探索當下中國的犯罪控制路徑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



【作者簡介】
李本森,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法學院(Bloomington)法學博士(S. J. D.)候選人。


【注釋】
本文是本人博士后研究報告《和諧社會與司法公正》的部分延伸成果。在此特別感謝博士后導師陳光中教授的悉心指導,以及卞建林、戴玉忠、楊宇冠、熊秋紅各位教授的寶貴評點和建議;感謝張保生、陳衛(wèi)東教授的熱情鼓勵與支持,兩位匿名專家提出了富有見地的修改意見,李訓虎、宋倫繼和嵇紹軍等朋友提供了諸多幫助。
Steven F. Messner and Richard Rosenfeld, Crimeand the American Dream,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2007, p. 26.
James Q. Wilson and George L. Kelling, "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The Atlantic Monthly, vol. 249, no. 3(March 1982), pp. 29-38.
Kevin Cullen "The Commish: Even though Bill Bratton was unceremoniously booted out of the top job in the New York City Police Department, he's still the apple of the city's eye," The Boston Globe, May 25, 1997.
Christina Nifong, "One Man's Theory Is Cutting Crime in Urban Streets."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February 18, 1997.
2000年的前10個月,就有235個警察部門的代表團訪問紐約市警署,其中85%來自美國境外。參見Elissa Gootman, "A Police Department's Growing Allure; Crime Fighters from Around World Visit for Tip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4, 2000.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in Richard Wortley and Lorraine Mazerolle, eds.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and Crime Analysis, Cullompton: Willan Publishing, 2008, pp. 248, 251-253
2009年中國犯罪數量打破了2000年以來一直保持的平穩(wěn)態(tài)勢,出現大幅增長。其中,殺人、搶劫、強奸等嚴重暴力犯罪案件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參見靳高風:《2009年中國犯罪形勢及刑事政策》,李林主編:《法治藍皮書》(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77,178—179頁。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p. 253.
參見Paul Cozens,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in Richard Wortley and Lorraine Mazerolle, eds.,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and Crime Analysis, p. 153.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273—274頁。
奎特勒特是早期犯罪統(tǒng)計學的先驅。馬克思曾經稱贊他的兩卷本著作《關于人》(Sur L' Homme)為“一部優(yōu)秀的和富有學術性的著作”(An Excellent and Learned Work)。參見, Karl Marx, "Capital Punishment-Mr. Cobden's Pamphlet-Regulations of the Bank of England," New-York Daily Tribune, February 17-18, 1853.
轉引自Piers Beirne, Inventing Criminology: Essays on the Rise of "Homo Criminali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pp. 83-84.
André-Michel Guerry, Essai sur la statistique morale de la France, Paris: Crochard, 1833, pp. 38, 42;亦可參見Piers Beirne, Inventing Criminology: Essays on the Rise of "Homo Criminalis," pp. 120, 122.
轉引自Frank Heathcote, "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ies," in Mike Fitzgerald, Gregor McLennan and Jennie Pawson, eds., Crime and Society: Readings in History and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1981, pp.344-445.
轉引自Frank Heathcote,"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ies," pp.345.
轉引自Paul Rock,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Crime," in Mike Maguire, Rod Morgan and Robert Reiner,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rimin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18-19.
Clifford R. Shaw and Henry D. McKay,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Urban Areas: A Study of Rates of Delinquency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American Citie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pp. 47, 55.
轉引自Ian Colquhoun, Design out Crime: Creating Safe and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Burling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4, p. 38.
James Q. Wilson, Varieties of Police Behavio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 91.
Oscar Newman, Defensible Space, People and Design in the Violent City,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73, 轉引自Richard Wortley and Lorraine Mazerolle, eds.,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and Crime Analysis, pp. 155-156.
Patricia L. Brantingham and Paul J. Brantingham, "Residential Burglary and Urban Form," Urban Studies, vol. 12, no. 3(October 1975), pp. 276-279.
C. Ray Jeffery,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71, p. 224.
Philip G. Zimbardo, "The Human Choice: Individuation, Reason, and Order versus Deindividuation, Impulse, and Chaos," in W. J. Arnold and D. Levine, eds.,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69, pp. 287-293.
James Q. Wilson and George L. Kelling, "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pp. 31-32.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pp. 256.
這里的犯罪主要指街區(qū)類犯罪或鄰里社區(qū)類的犯罪。參見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pp. 248, 252-253.
Wesley G. Skogan, Disorder and Decline: Crime and the Spiral of Decay in American Neighborhoo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p. 4.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pp. 257-258.
James Q. Wilson and George L. Kelling, "Broken Windows: 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 p. 32.
集體效應,指鄰里間基于共同的利益和意愿而凝結的聚合力。鄰里無序現象的產生是鄰里集體效應弱化的標志。參見Robert J Sampson,Stephen W. Raudenbush and Felton Earls, "Neighborhoods and Violent Crime: A Multilevel Study of Collective Efficacy,'' Science, vol. 277, no. 5328(August 1997),pp. 918-919.
James Q. Wilson, "Foreword," in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New York: Touchstone, 1997, p. XIV.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p. 258.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 118.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p. 259.
George L. Kelling and Jr. William H. Sousa, "Do Police Matter?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New York City's Police Reform," Civic Report, no. 22, 2001, p. 17. , June 6, 2010.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p 256
參見William L Melville Lee, A History of Police in England, London: Methuen, 1901, p 241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p. 106, 157-193.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p. 258.
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1, p. 40.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p. 258.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 17.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p. 151-155.
Dan M. Kahan, "Social Influence, Social Meaning, and Deterrence," Virginia Law Review, vol. 83, no. 3(March 1997), p. 367;亦可參見 Ann L. Pastore and Kathleen Maguire, eds., Sourcebook of Criminal Justice Statistics, Rockville: National Criminal Justice Reference Service, 2000.
James Q. Wilson and George L. Kelling, "A Quarter Century of Broken Windows," The American Interest, (September-October,2006), ?piece=169,2010年6月14日;亦可參見“Fixing Broken Windows,” , 2010年6月15日。
Philip B. Heymann, "Thé New Policing," Fordham Urban Law Journal, vol. 28, no. 2(December 2000),pp.409-410.關于美國犯罪率的統(tǒng)計資料可以登錄美國司法部司法統(tǒng)計局、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官方網站查詢。
Alfred Blumstein and Joel Wallman, "The Recent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 Violence," in Alfred Blumstein and Joel Wallman, eds., The Crime Drop in Ame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2;亦可參見David Von Drehle, "Why Crime Went Away: The Murder Rate in America Is at an All-Time Low. Will the Recession Reverse That?" Time, vol. 175, no. 7(February 2010),p. 32.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 226.
Willard M. Oliver, 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 A Systemic Approach to Policing,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Publishing, 2008, pp. 17-18, 84.
Willard M. Oliver, 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 A Systemic Approach to Policing, pp. 26-30.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 158.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p. 240-241.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p. 256.
Herman Goldstein, "Improving Policing: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Crime and Delinquency, vol. 25, no. 2(April 1979), pp. 236-258.
Herman Goldstein, 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32-49.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p. 225-227.
Wesley G. Skogan, Susan M. Hartnett, Jill DuBois, et al., "Problem Solving in Practice: Implementing Community Policing in Chicago," Research Report f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2000, ,2010年6月6日。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p. 71-73.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and Police Discretion," Research Report f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1999, , 2010年6月7日。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and Police Discretion," Research Report f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1999, pp. 22-23.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and Police Discretion," Research Report for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1999, p. 34.
James Q. Wilson and George L. Kelling, "A Quarter Century of Broken Windows."
Wesley G. Skogan, Disorder and Decline: Crime and the Spiral of Decay in American Neighborhoods, pp. 73-75.
Deborah Cohen, Suzanne Spear, Richard Scribner, et al., "'Broken Windows' and the Risk of Gonorrhea,"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 90, no. 2(February 2000), p. 230.
George L. Kelling and Jr. William H. Sousa, "Do Police Matter?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New York City's Police Reform."
James Q. Wilson and George L. Kelling, "A Quarter Century of Broken Windows."
Anthony A. Braga, David L. Weisburd, Elin J. Waring, et al., "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in Violent Crime Plac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Experiment," Criminology, vol. 37, no. 3(August 1999),pp. 541-580.
Bernard E. Harcourt, Illusion of Order: The False Promise of Broken Windows Polic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78.
Bernard E. Harcourt and Jens Ludwig, "Broken Windows: New Evidence from New York City and a Five-City Social Experiment,"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 73, no. 1(Winter 2006), pp. 273-320.
James Q. Wilson and George L. Kelling, "A Quarter Century of Broken Windows; "亦可參見 Michael Wagers, William Sousa and George Kelling, "Broken Windows, " in Richard Wortley and Lorraine Maze rolle, eds., 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and Crime Analysis, p. 256.
Ralph B. Taylor, Breaking Away from Broken Windows: Baltimore Neighborhoods and the Nationwide Fight against Crime, Grime, Fear, and Declin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001, pp. 3950, 105-107.
Peter K. B. St. Jean, Pockets of Crime: Broken Windows,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the Criminal Point of View, Chicago: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 2007, pp. 24-29, 40.
根據最新報道的對破窗理論的一項試驗,研究者將一些明顯裝有現金的信件分別置于整潔有序社區(qū)的郵箱和無序社區(qū)的那些充滿涂鴉的郵箱的突出位置,便于這些信件被過往行人順手取走。結果發(fā)現,整潔有序的社區(qū),只有13%的過路者偷了那些裝有現金的信封;而在那個不整潔的社區(qū),27%的過路者偷走了信件。這項試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無序環(huán)境對犯罪的誘導性要高于有序的環(huán)境。參見Carolyn Y. Johnson, "Breakthrough on'Broken Windows',

/2009/02/08/breakthrough_on_broken_windows/?page=2,2010年6月8日。
James Q. Wilson and George L. Kelling, "A Quarter Century of Broken Windows."
靳高風:《2009年中國犯罪形勢及刑事政策》,李林主編:《法治藍皮書》(2010),第177—186頁。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p. 157-158.
Willard M. Oliver, 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 A Systemic Approach to Policing, pp. 28-29.
劉宏斌:《當前社區(qū)警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王世卿:《社區(qū)警務室建設實證分析》,《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根據美國的經驗,培育一個成熟的微觀的社區(qū)導向警務需要1年半到4年多的時間,而培育一個宏觀的社區(qū)導向警務大概需要4年半到10年左右的時間,而完全成熟的社區(qū)導向警務需要6年半到14年的時間。參見Willard M. Oliver, 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 A Systemic Approach to Policing, p. 149.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 Coles,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ies, p. 226.
靳高風:《2009年中國犯罪形勢及刑事政策》,李林主編:《法治藍皮書》(2010),第180頁。
Timothy D. Crow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Application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pace Management Concepts, Woburn: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0, pp. 128-129.
"Neighborhood Watch Sticker Scheme Launched," ?func=PageStory&Type=News&Storyld=1790, 2010年6月9日。
Timothy D. Crow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pp. 1-11.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4-5.


  本文關鍵詞:破窗理論與美國的犯罪控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932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ongan/15932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b4c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