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共創(chuàng)建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05 14:19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共產(chǎn)主義知識分子的成長、社團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社團的興起,是新文化運動發(fā)展呈現(xiàn)出的獨特文化現(xiàn)象。這一獨特文化現(xiàn)象,為中共誕生準備了必要的思想、干部、組織條件。五四新文化運動孕育和催生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文章從四個方面對五四新文化運動運動與中共誕生關系進行了探討。第一部分,探討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關系。新文化運動不僅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同時也提供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必要條件。馬克思主義是新文化運動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馬克思主義成為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是十月革命成功和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在中國破產(chǎn)的必然結(jié)果,而中共產(chǎn)生的先決思想條件也在傳入過程中得到塑造。第二部分,探討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共產(chǎn)主義知識分子成長的關系。新文化運動對沉睡中的中國起了極大的警醒作用,促使大批有志青年迅速成長起來,毛澤東、周恩來、惲代英等就是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迅速成長起來的新青年。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特別是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物陳獨秀、李大釗等最先擎起馬克思主義旗幟,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外,也促使大批有志青年接受了馬克思主...
【文章來源】:安徽財經(jīng)大學安徽省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之處與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創(chuàng)新點
三、研究不足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奠定思想和文化條件
一、封建思想的打破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創(chuàng)造了思想條件
二、文學革命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精準化、大眾化創(chuàng)造條件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傳播是新文化運動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一、馬克思主義是新文化題中應有之義
二、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
三、新文化運動轉(zhuǎn)向傳播馬克思主義是其發(fā)展的必然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促進共產(chǎn)主義知識分子成長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
一、李大釗最先擎起馬克思主義旗幟
二、陳獨秀亦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有力推動者
三、“南陳北李”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的意義及影響
第二節(jié) 大批有志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中迅速成長起來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大批有志青年迅速覺醒
二、五四運動新文化促進了大批有志青年的成長
三、進步青年為黨的誕生作了組織和干部準備
第四章 五四進步社團為黨的誕生奠定組織基礎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進步社團的涌現(xiàn)
一、進步社團數(shù)量增多、類型多樣
二、五四社團初步具有馬克思主義性質(zhì)
第二節(jié) 五四進步社團向馬克思主義團體的演變
一、民主社團開始演變?yōu)轳R克思主義社團
二、馬克思主義社團加速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成長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團體的出現(xiàn)構(gòu)成了中共創(chuàng)建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馬克思主義社團是中共創(chuàng)建的必要前提
二、馬克思主義社團塑造“中國第一批共產(chǎn)黨細胞”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奠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
第一節(jié) 建黨思想的提出
一、“南陳北李”早期建黨思想的萌芽
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知識分子對于建黨思想的探索
第二節(jié) 迅速成長的進步青年構(gòu)成了各地建黨工作骨干
第三節(jié) “南陳北李”及受他們影響的一群人集合起來成立了黨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一)著作
(二)論文
致謝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價值覺醒與文化自信——五四精神對青年的思想啟蒙和啟迪[J]. 高維峰.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 2019(06)
[2]不同社會階層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過程中的作用[J]. 魏曉東,呂存凱.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9(04)
[3]五四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J]. 謝曉娟.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19(04)
[4]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青年中的早期傳播及其啟示[J]. 沈江平. 湖南社會科學. 2019(03)
[5]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規(guī)律[J]. 項久雨.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9(04)
[6]從價值覺醒到文化自信:五四運動歷史地位的新思考[J]. 田克勤,張澤強. 思想理論教育. 2019(04)
[7]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蘊新論——“民主”“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價值[J]. 李聰,張榮華. 勝利油田黨校學報. 2019(02)
[8]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主體的變化[J]. 李維武.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2)
[9]覺醒與分化:五四時期青年人生抉擇及啟示[J]. 張治銀.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9(02)
[10]試論“洋務運動”與近代自強[J]. 黃愛軍,任國平. 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9(01)
本文編號:3266232
【文章來源】:安徽財經(jīng)大學安徽省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之處與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創(chuàng)新點
三、研究不足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奠定思想和文化條件
一、封建思想的打破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創(chuàng)造了思想條件
二、文學革命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精準化、大眾化創(chuàng)造條件
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傳播是新文化運動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一、馬克思主義是新文化題中應有之義
二、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
三、新文化運動轉(zhuǎn)向傳播馬克思主義是其發(fā)展的必然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促進共產(chǎn)主義知識分子成長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
一、李大釗最先擎起馬克思主義旗幟
二、陳獨秀亦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有力推動者
三、“南陳北李”轉(zhuǎn)向馬克思主義的意義及影響
第二節(jié) 大批有志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中迅速成長起來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大批有志青年迅速覺醒
二、五四運動新文化促進了大批有志青年的成長
三、進步青年為黨的誕生作了組織和干部準備
第四章 五四進步社團為黨的誕生奠定組織基礎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進步社團的涌現(xiàn)
一、進步社團數(shù)量增多、類型多樣
二、五四社團初步具有馬克思主義性質(zhì)
第二節(jié) 五四進步社團向馬克思主義團體的演變
一、民主社團開始演變?yōu)轳R克思主義社團
二、馬克思主義社團加速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成長
第三節(jié) 馬克思主義團體的出現(xiàn)構(gòu)成了中共創(chuàng)建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馬克思主義社團是中共創(chuàng)建的必要前提
二、馬克思主義社團塑造“中國第一批共產(chǎn)黨細胞”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運動奠定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
第一節(jié) 建黨思想的提出
一、“南陳北李”早期建黨思想的萌芽
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知識分子對于建黨思想的探索
第二節(jié) 迅速成長的進步青年構(gòu)成了各地建黨工作骨干
第三節(jié) “南陳北李”及受他們影響的一群人集合起來成立了黨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一)著作
(二)論文
致謝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價值覺醒與文化自信——五四精神對青年的思想啟蒙和啟迪[J]. 高維峰.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 2019(06)
[2]不同社會階層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過程中的作用[J]. 魏曉東,呂存凱.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9(04)
[3]五四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J]. 謝曉娟.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19(04)
[4]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青年中的早期傳播及其啟示[J]. 沈江平. 湖南社會科學. 2019(03)
[5]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規(guī)律[J]. 項久雨.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9(04)
[6]從價值覺醒到文化自信:五四運動歷史地位的新思考[J]. 田克勤,張澤強. 思想理論教育. 2019(04)
[7]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蘊新論——“民主”“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價值[J]. 李聰,張榮華. 勝利油田黨校學報. 2019(02)
[8]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主體的變化[J]. 李維武.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2)
[9]覺醒與分化:五四時期青年人生抉擇及啟示[J]. 張治銀.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9(02)
[10]試論“洋務運動”與近代自強[J]. 黃愛軍,任國平. 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9(01)
本文編號:32662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26623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