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在安徽的早期傳播研究(1917-1927)
發(fā)布時間:2021-07-03 02:59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的早期傳播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它的傳播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其傳播的背景因素復雜,傳播的進程曲折,傳播的代表人物眾多,傳播的渠道廣泛,傳播的特點與效果顯著,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發(fā);谝陨蟽(nèi)容,本課題對其傳播的歷史圖景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與闡述。研究一種思想的傳入,離不開對其傳播背景的考察,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西方社會的先進思想,它傳入安徽乃至中國,主要受到國外、國內(nèi)雙重因素的影響。國外因素主要是西學東漸的發(fā)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西學東漸的潮流,使中國人民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馬克思主義作為西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傳入中國。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和取得勝利后,中國人民重新看到了振興民族與國家的希望,從原來的學習日本、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轉(zhuǎn)向?qū)W習俄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在安徽乃至全國的傳播態(tài)勢進一步擴大。省內(nèi)及國內(nèi)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蕪湖淪為通商口岸,安徽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打破了原有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結(jié)構,產(chǎn)業(yè)工人不斷增多且被殘酷剝削,這也為馬克思主義傳入安徽奠定了階級基礎。政治上,帝國主義的侵略以及皖系軍閥的割據(jù)混戰(zhàn),使安徽人民苦不堪言,安徽人民的革命斗爭意識愈加強烈。...
【文章來源】: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省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緣由及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外研究狀況
1.2.2 國內(nèi)研究狀況
1.3 研究方法
1.4 創(chuàng)新點
2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背景
2.1 西學東漸與十月革命
2.2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經(jīng)濟基礎
2.3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政治前提
2.4 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
2.5 安徽近代教育的發(fā)展
3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基本進程
3.1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的零星傳播階段
3.2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進一步傳播階段
3.3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的廣泛傳播階段
4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主要代表
4.1 陳獨秀在安徽的傳播活動
4.2 高語罕在安徽的傳播活動
4.3 蔡曉舟在安徽的傳播活動
4.4 王步文在安徽的傳播活動
5 馬克思主義傳入安徽的渠道
5.1 安徽的留學生群體傳入
5.2 安徽及安徽之外的報刊、雜志、書籍傳播
5.3 安徽的學校及社會組織傳播
6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特點
6.1 傳播者結(jié)合安徽實際傳播
6.2 安徽產(chǎn)生了有重要傳播作用的圖書社與著作
6.3 安徽部分傳播者后期成為本省乃至中央早期領導人
7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效果與啟示
7.1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效果
7.2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啟示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世紀二三十年代知識精英關注中國鄉(xiāng)村的視角[J]. 蔡勝. 民國研究. 2018(02)
[2]《安徽俗話報》的體育教育思想及現(xiàn)代啟示[J]. 貢貴訓. 教育評論. 2018(08)
[3]高語罕的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J]. 王軍. 軍事歷史. 2017(05)
[4]《安徽俗話報》的女性啟蒙思想探析[J]. 張璽. 東南傳播. 2017(06)
[5]關于高語罕生平事跡的幾點考證[J]. 代先祥.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2)
[6]陳獨秀《安徽俗話報》的文化啟蒙策略[J]. 朱妍.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6)
[7]《安徽俗話報》與陳獨秀的革命啟蒙思想[J]. 萬義兵. 黨史文苑. 2015(18)
[8]關注與傳播:《東方雜志》視野中的鄉(xiāng)村問題述論(1918—1937)[J]. 蔡勝. 民國檔案. 2014(01)
[9]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安徽大眾化活動的傳播學審視[J]. 代先祥.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4)
[10]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 汪信硯.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3 (08)
博士論文
[1]《晨報副刊》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18-1926)[D]. 耿春亮.清華大學 2015
[2]馬克思主義在兩湖地區(qū)的早期傳播研究(1912-1927)[D]. 李愛軍.武漢大學 2014
[3]高語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D]. 楊蘇磊.中共中央黨校 2013
[4]《東方雜志》作者群社會主義觀念研究[D]. 岳遠尊.山東大學 2013
[5]《東方雜志》與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D]. 魯法芹.山東大學 2011
[6]《安徽俗話報》研究[D]. 黃曉虹.安徽大學 2010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源語境研究[D]. 王剛.華東師范大學 2009
[8]地緣與學緣: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 周寧.復旦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1919-1927年馬克思主義在山東的傳播[D]. 王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6
[2]1927-1937年安徽省高等教育研究[D]. 許偉偉.安徽大學 2016
[3]馬克思主義在吉林地區(qū)的傳播研究(1931-1945)[D]. 李夢陽.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4
[4]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安徽農(nóng)村教育研究(1927-1937)[D]. 潘婷婷.安徽大學 2014
[5]近代皖籍名人蔡曉舟研究[D]. 潘婧文.安徽大學 2013
[6]《少年》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D]. 崔春雪.清華大學 2012
[7]馬克思主義在河南的傳播研究(1919-1927)[D]. 王永巖.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0
[8]民國時期的安徽留學生[D]. 趙麗.福建師范大學 2010
[9]《安徽俗話報》研究[D]. 韓彩玲.河南大學 2009
[10]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D]. 梁永.河北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61727
【文章來源】: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省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緣由及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外研究狀況
1.2.2 國內(nèi)研究狀況
1.3 研究方法
1.4 創(chuàng)新點
2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背景
2.1 西學東漸與十月革命
2.2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經(jīng)濟基礎
2.3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政治前提
2.4 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
2.5 安徽近代教育的發(fā)展
3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基本進程
3.1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的零星傳播階段
3.2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進一步傳播階段
3.3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的廣泛傳播階段
4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主要代表
4.1 陳獨秀在安徽的傳播活動
4.2 高語罕在安徽的傳播活動
4.3 蔡曉舟在安徽的傳播活動
4.4 王步文在安徽的傳播活動
5 馬克思主義傳入安徽的渠道
5.1 安徽的留學生群體傳入
5.2 安徽及安徽之外的報刊、雜志、書籍傳播
5.3 安徽的學校及社會組織傳播
6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特點
6.1 傳播者結(jié)合安徽實際傳播
6.2 安徽產(chǎn)生了有重要傳播作用的圖書社與著作
6.3 安徽部分傳播者后期成為本省乃至中央早期領導人
7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效果與啟示
7.1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效果
7.2 馬克思主義在安徽早期傳播的啟示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世紀二三十年代知識精英關注中國鄉(xiāng)村的視角[J]. 蔡勝. 民國研究. 2018(02)
[2]《安徽俗話報》的體育教育思想及現(xiàn)代啟示[J]. 貢貴訓. 教育評論. 2018(08)
[3]高語罕的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J]. 王軍. 軍事歷史. 2017(05)
[4]《安徽俗話報》的女性啟蒙思想探析[J]. 張璽. 東南傳播. 2017(06)
[5]關于高語罕生平事跡的幾點考證[J]. 代先祥.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2)
[6]陳獨秀《安徽俗話報》的文化啟蒙策略[J]. 朱妍.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6)
[7]《安徽俗話報》與陳獨秀的革命啟蒙思想[J]. 萬義兵. 黨史文苑. 2015(18)
[8]關注與傳播:《東方雜志》視野中的鄉(xiāng)村問題述論(1918—1937)[J]. 蔡勝. 民國檔案. 2014(01)
[9]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安徽大眾化活動的傳播學審視[J]. 代先祥.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4)
[10]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 汪信硯. 馬克思主義研究. 2013 (08)
博士論文
[1]《晨報副刊》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18-1926)[D]. 耿春亮.清華大學 2015
[2]馬克思主義在兩湖地區(qū)的早期傳播研究(1912-1927)[D]. 李愛軍.武漢大學 2014
[3]高語罕與馬克思主義哲學[D]. 楊蘇磊.中共中央黨校 2013
[4]《東方雜志》作者群社會主義觀念研究[D]. 岳遠尊.山東大學 2013
[5]《東方雜志》與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D]. 魯法芹.山東大學 2011
[6]《安徽俗話報》研究[D]. 黃曉虹.安徽大學 2010
[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源語境研究[D]. 王剛.華東師范大學 2009
[8]地緣與學緣: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 周寧.復旦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1919-1927年馬克思主義在山東的傳播[D]. 王晴.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6
[2]1927-1937年安徽省高等教育研究[D]. 許偉偉.安徽大學 2016
[3]馬克思主義在吉林地區(qū)的傳播研究(1931-1945)[D]. 李夢陽.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4
[4]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安徽農(nóng)村教育研究(1927-1937)[D]. 潘婷婷.安徽大學 2014
[5]近代皖籍名人蔡曉舟研究[D]. 潘婧文.安徽大學 2013
[6]《少年》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D]. 崔春雪.清華大學 2012
[7]馬克思主義在河南的傳播研究(1919-1927)[D]. 王永巖.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0
[8]民國時期的安徽留學生[D]. 趙麗.福建師范大學 2010
[9]《安徽俗話報》研究[D]. 韓彩玲.河南大學 2009
[10]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D]. 梁永.河北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61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26172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