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計劃時期上海勞動力支援全國研究
[Abstract]:Shanghai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industrial base in China, known as "half of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of Chinese industry.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nghai ranked first in the country because of its unique industrial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In contrast, due to the imbalan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eastern coastal and inland areas since modern times, Shanghai continued to bear the important task of supporting the whole country during the second five-year Plan period, as in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According to the arrangement of the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plan, Shanghai combines its ow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coordinates the layout, and formulates a clearer and clearer labor force support program. Use the way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to deploy, transfer and support the labor force. Through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mobilization, Shanghai has not only sent important support forces to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support, but also solved the problem of the source of redundant labor resources in the city, and obtained the win-win social benefits between Shanghai and other countries. At this tim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has changed from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to the ruling party, continues to skillfully use the way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 to mobilize Shanghai's labor force to support the whole country. Through effectiv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the problem of labor surplus and employment placement of people to be reformed in Shanghai is solved. Shanghai labor force support the whole country has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but also accumulated valuable lesson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two hundred-year goals in the new century, it will also bring us new enlightenment.
【學(xué)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D23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第三課 集各方之力 聚萬眾之心——說說政治動員[J];中國民兵;2002年03期
2 李征;簡論“政治動員”[J];河海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02期
3 徐彬;論政治動員[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xué)報;2005年01期
4 李征;;淺析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政治動員的原則、策略和方法創(chuàng)新[J];肇慶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3期
5 陳得印;馮敬鴻;;論自發(fā)網(wǎng)絡(luò)政治動員的可控性[J];山東行政學(xué)院山東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2006年06期
6 林偉京;;轉(zhuǎn)型時期黨的政治動員實效下降的原因分析[J];科學(xué)社會主義;2007年03期
7 張平;韓建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nèi)政治動員問題研究述評[J];燕山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7年03期
8 楊小明;張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動員方式初探[J];云南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01期
9 關(guān)海庭;;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動員述論[J];中共黨史資料;2009年02期
10 羅凌波;唐治國;;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動員模式的歷史考察[J];黨政干部學(xué)刊;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姜繼為;;近代農(nóng)村的政治動員[A];華北鄉(xiāng)村史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凡奇;;網(wǎng)絡(luò)政治動員方式與途徑的探索和研究[A];遼寧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傅慧軍;推進政治動員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N];中國國防報;2003年
2 楊志軍 何烈軍;“三結(jié)合”增強政治動員效果[N];中國國防報;2007年
3 康磊;利用信息技術(shù)提升政治動員效能[N];中國國防報;2007年
4 周鵬 鄧生前;樹立信息化戰(zhàn)爭政治動員新理念[N];中國國防報;2007年
5 于革邋周修忠 何春欽;“四個到位”落實政治動員工作[N];中國國防報;2007年
6 熊瑋邋張鵬;網(wǎng)絡(luò)政治動員中政府的角色[N];中國國防報;2008年
7 趙擎;深化政治動員 依法有序推進[N];紹興日報;2008年
8 郝增旗邋袁柏嶺;在新軍事變革中加強政治動員建設(shè)[N];中國國防報;2008年
9 孫德成 袁濤 趙雷;網(wǎng)絡(luò)政治動員[N];中國國防報;2008年
10 王樹華 王世偉;優(yōu)化整合政治動員要素[N];中國國防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條
1 閆義夫;社會主義改造中的政治動員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xué);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白雷;政治動員的表現(xiàn)邏輯[D];河北大學(xué);2010年
2 李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動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0年
3 李楊;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動員研究(1949-2007)[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4 梅學(xué)霞;論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動員[D];哈爾濱工程大學(xué);2009年
5 陳坤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動員研究[D];海南大學(xué);2012年
6 王偉祿;新時期我國政治動員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15年
7 傅雅蕾;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對農(nóng)民的政治動員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5年
8 張炫;微博政治動員與引導(dǎo)措施論析[D];東北大學(xué);2014年
9 齊思慧;政治動員中的典型塑造[D];吉林大學(xué);2016年
10 楊正軍;左右江革命根據(jù)地中共政治動員研究[D];廣西大學(xué);2016年
,本文編號:25099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50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