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舒蕪對“胡風集團”的看法與態(tài)度
[Abstract]:As a key party to Hu Feng's counterrevolutionary group, which involves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and art grievance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re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y over Shu Wu's judg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hu Wu's own mentality and thought, we find from many historical materials that Shu Wu believes that Hu Feng's views that there is sectarianism and a "small circle" led by Hu Feng have never changed, and that Hu Feng exists in front of the stage and behind the scenes inconsistent or even contradictory, but his exposure and dissatisfaction with Hu Feng's "two sides" behavior is very restrained. Until his later years, Shu Wu had some reflection, but he thought that his behavior was the norm of that era, there was no moral problem, and he was responsible. Theref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hu Wu himself, the Hu Feng incident was not his own decision, nor was it that he could bear all the responsibilities.
【作者單位】: 紹興市人民政府;紹興市對口支援新疆阿克蘇地區(qū)阿瓦提縣指揮部;
【分類號】:D23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永平;;聶紺弩的《論申公豹》和《再論申公豹》及其他[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朱華陽;《論主觀》“公案”的理論解析——舒蕪與胡風的思想比較[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3 周慧明;;學術的浮沉與學者的角色定位——以舒蕪、錢理群的周作人研究為個案[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周慧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融合——從舒蕪、錢理群的研究看周作人傳統(tǒng)[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羅昌智;;政治“平反”史料與作家身份的再確認[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6 何怡潔;;“活的文學史”——論當代文學口述史料[J];中文學術前沿;2011年02期
7 陳墨;;口述歷史:人類個體記憶庫與心理學(二)[J];當代電影;2014年11期
8 朱華陽;以個性解放促人民進步——舒蕪現(xiàn)代雜文論[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9 沈治鈞;;“曹雪芹佚詩”案談片——以舒蕪先生為中心[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10 戚學民;;再論《十批判書》的撰著動機與論學宗旨[J];歷史研究;2007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衛(wèi)國;互動中的盤旋[D];復旦大學;2005年
2 李迎春;建國初期《文藝報》研究(1949—1957)[D];河南大學;2006年
3 謝敬;新鄉(xiāng)市反右派運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4 張玲麗;在文學與抗戰(zhàn)之間[D];吉林大學;2008年
5 黃曉武;20世紀40年代“主觀論”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D];清華大學;2008年
6 吳微;桐城文章與新學的興起[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韓彬;現(xiàn)代中國作家自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8 宋聲泉;民初作為方法—本土視域中的文學革命[D];南開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劉效壯;直面文革[D];寧波大學;2011年
2 王雨;“群”與“個”的最后較量[D];吉林大學;2004年
3 朱艷林;近代四川官方改良私塾的努力及其成效[D];四川大學;2006年
4 周慧明;浮沉中的周作人[D];蘇州大學;2009年
5 張鳳;論胡風1950-1970年代詩歌的情緒體驗[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潤;論“五七干!蔽膶W[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7 彭泳菲;抗戰(zhàn)時期四川津沙文化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D];寧波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黎辛;關于“胡風反革命集團”案件[J];新文學史料;2001年02期
2 張星星;;胡風事件研究述評[J];中共黨史資料;2008年01期
3 散木;;胡風的五封告別信[J];文史精華;2008年07期
4 張霞;;在個人與“烏托邦”之間——以胡風為例論知識分子的悖論處境[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曉風;胡風案件和“右派”學生[J];縱橫;2005年07期
6 夏永安;;胡風事件留下的思考[J];報刊薈萃;2003年11期
7 史云 ,李新;胡風錯案始末[J];文史月刊;2003年06期
8 黎之;回憶與思考──關于“胡風事件”的補充[J];新文學史料;1999年04期
9 孫振;“胡風案件”的前前后后[J];人民公安;2000年02期
10 周正章;;胡風事件五十年祭[J];粵海風;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星星;;胡風事件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輝;胡唐;陳夏紅;;再認識胡風的三種角度追憶[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4)[C];2007年
3 李繼凱;;關于胡風與茅盾的交往、沖突及比較[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上海 彭小蓮;面對胡風先生[N];社會科學報;2003年
2 廈門大學 謝泳;當年教授如何看待胡風事件[N];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李潔非;反復:舒蕪的路[N];中華讀書報;2009年
4 王岳川 (北大教授、博士生導師);思想的代價與堅守[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5 徐慶全;新發(fā)現(xiàn)的康濯為胡風《我的自我批判》起草的按語[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杜高;華君武的道歉和自省[N];中華讀書報;2014年
7 余世存 舒蕪 許福蘆;一本書和一代人的歷史[N];信息時報;2003年
8 吳心海;不應該被遺忘的李春潮[N];中華讀書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黃曉武;20世紀40年代“主觀論”中的文學、政治與歷史[D];清華大學;2008年
2 朱朝輝;中國現(xiàn)代文論話語建構中的胡風文藝思想[D];山東大學;2008年
3 周燕芬;執(zhí)守·反撥·超越[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金理;抗爭現(xiàn)代名教[D];復旦大學;2008年
5 張玲麗;在文學與抗戰(zhàn)之間[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煒;胡風革命心態(tài)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2 劉詠娜;胡風文藝思想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亮;“搏斗”:論胡風文藝思想的實踐品質[D];汕頭大學;2010年
4 韓陽;毛澤東與胡風案[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周惠;胡風文學批評別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鑫偉;論胡風“主觀戰(zhàn)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創(chuàng)傷”理論[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1年
7 鐘世杰;解析胡風悲劇命運的源流[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8 湯,
本文編號:25071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50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