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性視域下高校共青團網(wǎng)站青年話語體系建設的反思與重構
[Abstract]:The websit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virtual network society. It is also the "physical intermediary" and "cultural intermediary" for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o carry out its ideological guidance function. Symbols and terms, meaning presuppos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the way of expression are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ebsit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youth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ebsit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started from five aspects: one i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youth needs in the content design, the other is to use visual means to release the youth breath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websit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hird is to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concerns with the youth language, the fourth is to tell the story of youth in the way of life and youth, and the fifth is to integ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youth discourse system into the daily life of the youth.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經(jīng)費項目(CUGW150817) 共青團湖北省委共青團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項目(2015YB020)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15JDSZ1001)
【分類號】:G641;D29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宗海勇;潘晴雯;;交往實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哲學基礎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11期
2 邱柏生;;試論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話語體系支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11期
3 陳文;;基層共青團網(wǎng)站凝聚引導青年的功能建構評析[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4 吳曉明;現(xiàn)代性批判與“啟蒙的辯證法”[J];求是學刊;2004年04期
5 賀才樂;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及其研究價值[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郭超;;高校共青團凝聚和培養(yǎng)青年意見領袖的困境及建構路徑與平臺建構——基于學生網(wǎng)絡思想引領工作的視角[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7 汪鴻雁;;網(wǎng)絡時代的青少年與共青團工作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8 鄭長忠;;青年化社會背景下的共青團使命——網(wǎng)絡時代中國政治的新命題[J];中國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9 張迎春;王亞鵬;;共青團工作視野下的高校網(wǎng)絡虛擬社區(qū)管理研究——以“紙飛機青年網(wǎng)絡社區(qū)”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13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旭陽;許遠理;;心理學中的物性淺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薛雯;朱光潛的文藝與道德關系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3 陳元貴;淺論康德對克羅齊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江守義;劉欣;;“純正的趣味”:朱光潛的批評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王寧川;;簡政珍:意象維度中的哲與智——一位臺灣中生代詩人的評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6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當前美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方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7 張曉剛;凌繼堯;;意象美學的澄明之境——讀葉朗的《美學原理》[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王文革;劉同軍;;中國傳統(tǒng)悲劇中的命運觀[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9 王文革;;“不求甚解”解[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10 馮支越;錢一彬;;試論微博語境下的高;鶎訉W生工作創(chuàng)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紅櫻;;論環(huán)境審美價值的特性[A];科學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九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C];2013年
2 岳麗艷;王海傳;;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道德提升的同向性的人學追問[A];人的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第十四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于洪生;;文化視域下的經(jīng)濟社會和諧發(fā)展[A];文化復興:人文學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12年
4 白剛;;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教學模式的轉換[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第二輯)[C];2011年
5 劉繼高;夏從亞;;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視閾下少數(shù)民族哲學研究的幾個問題[A];回顧與創(chuàng)新:多元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成立30年紀念暨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岑孝清;;文化的科技創(chuàng)意與人的自由發(fā)展[A];人的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第十四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7 田心銘;;文明進步中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對馬克思恩格斯人的發(fā)展思想的一點理解[A];人的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第十四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8 董學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nèi)核是什么?[A];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論壇第一期、第二期[C];2014年
9 王川飛;;馬克思主義譜系中資本批判理論探析[A];安徽省哲學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10 熊韻波;;生態(tài)概念的意識形態(tài)性探析[A];安徽省哲學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藺淑英;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1919-1949)[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豪;中心性與開放性[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溫靜;十六大以來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曉波;中美德育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程秀梅;中國農(nóng)業(yè)支持政策體系構建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石健;靳以綜論[D];吉林大學;2011年
9 楊宏波;胡錦濤人才思想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10 唐玉斌;自我與他人心靈的邏輯哲學探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新新;現(xiàn)代書籍設計中材料運用的新趨向[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梁瀟;產(chǎn)業(yè)結構演變與城市化的互動關系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梁菊;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下的委婉語動機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季春燕;論藝術班的誦讀教學[D];蘇州大學;2010年
5 諶明舉;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畢小蕊;中西方“移情說”物我關系差異探源[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王蘊如;演奏直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喬宇沫;論我國當代動畫電影中丑的形象塑造[D];南昌大學;2010年
9 安典禮;未竟的批判[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劉慧慧;論民事行政裁判執(zhí)行的檢察監(jiān)督[D];山東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娜;;當前高校共青團組織思想引領功能發(fā)揮的路徑研究——以華中師范大學共青團工作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年07期
2 何海;;運用新媒體引導青年研究[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年06期
3 朱峰;馬立平;王秋菊;;新媒體視域中的公共輿論引領者——網(wǎng)絡青年意見領袖的類型、特征及功能分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4 許鐘玲;試論用戶行為可近性選擇理論[J];圖書館;2000年04期
5 薛程;吳蔚;;大學生網(wǎng)絡意見領袖影響力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年05期
6 陳嵐;;我國地方政府的網(wǎng)絡影響力評估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1年03期
7 李驥;鄭品石;馮永光;;奧巴馬競選網(wǎng)絡優(yōu)勢的政治傳播學分析及其對共青團工作的借鑒意義[J];中國青年研究;2009年01期
8 武超群;;青年網(wǎng)絡社群中輿論領袖的特征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2年02期
9 趙廣平;;簡析網(wǎng)絡民族主義思潮中青年意見領袖的內(nèi)涵特質(zhì)[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10 吳曉明;阿多諾對“概念帝國主義”的抨擊及其存在論視域[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冷開振;;淺談新時期推進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方法和途徑[J];商品與質(zhì)量;2011年SB期
2 王曦;高校共青團體制資源的運用和開發(fā)[J];當代青年研究;2000年04期
3 張志偉,吳冬梅;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與高校共青團工作[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0年06期
4 陸欣,徐承燁;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思路[J];中國冶金教育;2000年03期
5 歐陽棟梁;面向新世紀的高校共青團工作新格局[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6 羅嘉文;新世紀高校共青團工作新機制的探討[J];嘉應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7 徐子勇;知識經(jīng)濟視野下的高校共青團工作[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8 薛光武;新形勢對高校共青團干部的新要求[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06期
9 楊世武;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0年Z2期
10 劉震;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林業(yè)教育;200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永友;;高校共青團如何實踐“三個代表”[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2 沈千帆;;構建“和諧校園”與高校共青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和諧社會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研究報告——首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5)[C];2005年
3 盧濤;;高校共青團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探索與研究[A];中國民辦教育大典[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曉馨;全省高校共青團會在我市召開[N];天水日報;2012年
2 中山大學團委書記 黃毅;新時期高校共青團應大有作為[N];南方日報;2013年
3 本報記者 周靜;15名高校選派團干部將赴我州掛職[N];涼山日報(漢);2011年
4 記者 魏星;著力提升高校共青團工作科學化水平[N];江西日報;2013年
5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盧雍政;善用文化育人優(yōu)勢 大力凝聚興國之魂[N];湖南日報;2012年
6 記者 龍華、通訊員 翟磊、陳琦;全國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工作會召開[N];湖北日報;2004年
7 學會 鐵峰 記者 劉偉;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共青團工作[N];黑龍江日報;2000年
8 記者 陶洪光 通訊員 華潔蓉;黨建帶團建探索新思路[N];文匯報;2001年
9 本報記者 俞杰;12名高校團干部到我市縣級團委掛職[N];三明日報;2011年
10 董云雷 記者 朱曉紅;6名全國選派高校團干部到我市縣級團委掛職工作[N];伊春日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順;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2 王冰;高校共青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9年
3 廖保華;組織設計理論視野下高校共青團工作運行機制創(chuàng)新的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洪慶;高校共青團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浩;項目管理理論在高校共青團工作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6 王春華;新時期高校共青團工作路徑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易皓華;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8 鄭曉;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9 史薛偉;“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網(wǎng)絡輿情工作引導探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3年
10 向杰;新時期高校共青團組織凝聚力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1401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214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