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qū)廉政文化建設機制探析
本文選題:中央蘇區(qū) 切入點:廉政文化建設機制 出處:《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央蘇區(qū)建成了史上空前廉潔的政府,在于其廉政文化建設中,夯實了一整套新型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其機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依靠各級學校,在風向標干部中,植入了人民本位觀這個廉政文化新基因,樹立了其為人民服務的新思維,以及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新的行為方式。二是通過全民辦報,充分發(fā)揮了報刊宣傳及時落實人民本位觀,以及為人民服務的輿論導向、監(jiān)督作用。三是依托各種組織,通過社會教育,激發(fā)了全民自覺參與、監(jiān)督政府的主體意識和相應行動,為落實人民本位觀和為人民服務,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培育了清風正氣,實現(xiàn)了"不想腐"。中央蘇區(qū)廉政文化建設機制對當下的廉政文化建設,至少在以上三方面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Abstract]:The Central Soviet area has built up an unprecedented clean government in history, which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clean and honest culture and has consolidated a whole set of new values, modes of thinking and modes of conduct. The mechanism of the government consists of three main aspects: first, it depends on schools at all levels. Among the cadres of the weather vane, they have implanted the new gene of the people's standard view of the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 set up a new thinking of serving the people, and a new behavior way of keeping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Second, they run newspapers through the whole peopl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have given full play to the time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s standard concept, as well as the guiding and supervisory role of public opinion in serving the people. Third, relying on various organizations and through social education, the whole people have been motivated to participate consciously.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ment'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corresponding actions has provided a strong ideological guarantee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nd the service to the people, and cultivated a clean and upright spirit. Realizing "do not want to corrupt".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 in Central Soviet area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func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 at least in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作者單位】: 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革命根據地法律文獻整理與研究”(10&ZD079)
【分類號】:D2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吉雄;;論中央蘇區(qū)反腐防腐實踐的廉政文化價值與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年11期
2 譚英英;郭代習;曾繁坤;;中央蘇區(qū)廉政文化建設中輿論宣傳的經驗及啟示[J];黨史文苑;2013年12期
3 李康平;張吉雄;;中央蘇區(qū)廉政教育經驗與當代大學生廉政文化教育[J];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4 李康平;;論蘇區(qū)廉政經驗在當代廉政文化建設中的運用[J];政治學研究;2010年02期
5 石仲泉;;毛澤東的廉政思想和中央蘇區(qū)的廉政建設[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平;;尋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圓融——對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思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莊福齡;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袁本文;周恩來對中共確立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方針的貢獻[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4 王炳林,郎豐君;抗戰(zhàn)時期中共及其領導的力量發(fā)展壯大的原因[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王慶成;;長征對敵我心理的影響分析[J];濱州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6 黃宗華;;內戰(zhàn)時期國共軟實力之比較——解讀內戰(zhàn)進程和結果的一個視野[J];長白學刊;2008年04期
7 馬若義;;論中共在福建事變關系中的歷史貢獻[J];長白學刊;2009年04期
8 余翔;;建國前毛澤東政治參與思想探析[J];滄桑;2007年05期
9 熊輝;楊泰龍;;調查研究與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形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8期
10 李蓉;;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的主要經驗[J];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魯振祥;;瞿秋白與“工農武裝割據”理論[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二輯)[C];2008年
2 高浦棠;;延安文藝座談會討論議題形成過程考察[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學史研究卷)[C];2009年
3 李東朗;;毛澤東“最后決定權”析評[A];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上)[C];2006年
4 周批改;陳建蘭;陳謙;;毛澤東農村建設思想及其對當代新農村建設的啟示[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5 廖小平;;毛澤東軍事心理思想及其運用[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6 李佑新;陳龍;;毛澤東的實事求是與湘學的經世務實傳統(tǒng)[A];毛澤東研究總第3輯2008年第1輯[C];2008年
7 賈國雄;;毛澤東關于執(zhí)政黨廉政建設的思想[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共產黨執(zhí)政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8 李蓉;;中國共產黨是引導中華民族抗戰(zhàn)走向勝利的旗幟[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9 臧運祜;;七七事變以前的日本對華政策及其演變[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10 聞黎明;;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戰(zhàn)爭時期憲政運動再研究[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中卷)[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聚軍;中國行政區(qū)劃改革的理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振;延安《解放日報》中的性別與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秀閣;援越抗美與中越關系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繼忠;和諧社會視閾下的中國農村社會轉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畢彩云;毛澤東新民主主義國家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高璐佳;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學風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張富文;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中國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9 孫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早期進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鄭娟;中共三代領導核心的政治倫理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春蕾;毛澤東早期經濟建設思想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10年
2 胡志輝;黨領導的農業(yè)稅改革簡論[D];南開大學;2011年
3 王振華;抗戰(zhàn)時期國共合作中的美國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高天鼎;悼詞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5 趙艷艷;毛澤東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6 郭希娟;新民主主義文化大眾化的當代解讀[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池通;革命與法律變遷[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8 張玫;1935-1941年中國共產黨對美政策的發(fā)展[D];安徽大學;2011年
9 胡思章;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觀探析[D];湘潭大學;2011年
10 伍安;黃愛、龐人銓與湖南工人運動領導權的轉移[D];湘潭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俊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機制研究[J];學理論;2011年33期
2 李俊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機制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3 黃剛;;當代中國社會建設機制研究[J];科學社會主義;2012年03期
4 賀嚴;;高校教學團隊內在建設機制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5 董英山;;新時期廉政建設機制研究[J];滄桑;2013年04期
6 姜曉麗;程辛榮;;試論建立學習型黨組織與黨員先進性教育雙贏互動的建設機制[J];文教資料;2009年04期
7 徐書華;沈又紅;;關于構建高校黨員道德建設機制的幾點思考[J];倫理學研究;2008年06期
8 孟憲平;;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機制的價值取向[J];理論學刊;2009年04期
9 郎曉波;;當前杭州市民科學素質的現(xiàn)狀及提升機制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4期
10 任金鑒;精神文明建設途徑的新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機制論》書評[J];河南社會科學;199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任燕燕;趙洪臣;陶鵬;;山東省保險業(yè)人才建設機制調研報告[A];中國保險學會學術年會入選文集2011(調研報告卷)[C];2011年
2 李朝暉;;科普基礎設施專業(yè)人才建設機制芻議[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21分會場-科普人才培養(yǎng)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黃海;創(chuàng)新金融服務 完善建設機制 統(tǒng)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N];巴中日報;2010年
2 通訊員 吳在東 田力;灌云縣物價局三舉措提升行政服務公信力[N];連云港日報;2010年
3 記者 牛斌;完善建設機制 推進平安建設[N];和田日報(漢);2014年
4 孫央麗邋本報記者 朱謙;陜西“紅鳳工程”讓貧困女大學生走向成功[N];中國婦女報;2007年
5 通訊員 張慧 特約記者 謝新瑞;公安局與檢察院共建黨風廉政建設機制[N];泰州日報;2008年
6 石建平;深化對項目帶動的認識[N];福建日報;2005年
7 記者 黃曉華 通訊員 郭興武;建長效機制 永葆先進性[N];海南日報;2006年
8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研究員 李新家;關鍵是建立新機制[N];南方日報;2011年
9 王高峰;創(chuàng)新新區(qū)建設機制 加速推進新區(qū)發(fā)展[N];新鄉(xiāng)日報;2007年
10 趙春旺;開魯縣三項措施創(chuàng)新平安建設機制[N];通遼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潘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機制論[D];蘇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高麗娜;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機制問題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954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59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