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新文化與民初上海文化生態(tài)
[Abstract]:Chen Duxiu founded the New Youth, which is only one aspect of his publishing career and has no intention of developing in Beijing. Cai Yuanpei's reforms at Peking University cited new talent, including Chen Duxiu, mostly related to Shanghai.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criticized Confucianism, advocated vernacular writing, and advocated the liberation of women, all of which were related to the fresh and modern culture of Shanghai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success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ovement's succession to the existing popular protest methods in Shanghai and to the deep involvement of the business community in Shanghai. Whether we study the New Youth,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May 4th Movement, or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of talent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作者單位】: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復旦大學上海史國際研究中心;
【分類號】:G239.2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思和;;重讀有關(guān)《新青年》陣營分化的信件(下)——《新青年》研究中的兩個問題[J];上海文化;2015年06期
2 周丹;;評王德威“沒有晚清,何來五四”之說[J];華中人文論叢;2014年01期
3 李楊;;“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兩種讀法[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01期
4 熊月之;五四運動與上海社會[J];社會科學;1999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景明;李忠陽;;海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與大陸文學史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向[J];文藝爭鳴;2016年03期
2 萬芳;;夏志清、李歐梵、王德威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以“重寫文學史”思潮為中心[J];華文文學;2016年01期
3 熊月之;;《新青年》新文化與民初上海文化生態(tài)[J];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06期
4 彭春凌;;歷史、價值與《新青年》思想能力的激活[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
5 周棉;李新亮;;辛亥革命時期白話文學的興起與發(fā)展[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
6 季劍青;;什么是“現(xiàn)代文學”的“現(xiàn)代”?——中國現(xiàn)代文學起點問題的歷史考察和再思考[J];文學評論;2015年04期
7 張濤;;是“起源”,還是“過渡”?——王德威的“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芻議[J];文藝爭鳴;2015年06期
8 曹露丹;;一枝獨秀前的百花爭妍——論對“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誤讀[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9 郝慶軍;;“近代文學”研究的觀念革新與多維視野[J];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02期
10 張曉婉;;想象王德威的方法——試論王德威的“?率健睔v史觀[J];華文文學;2012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興濤;張丁;;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藏“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原文整理注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2 胡全章;;白話文運動:沒有晚清何來五四[J];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01期
3 周楠本;;一篇新發(fā)現(xiàn)的魯迅手稿:《〈新青年〉編輯部與上海發(fā)行部重訂條件》[J];魯迅研究月刊;2011年12期
4 季桂起;;晚清與“五四”小說變革之比較——兼評王德威的晚清小說觀[J];東岳論叢;2008年01期
5 吳福輝;;尋找多個起點,何妨返回轉(zhuǎn)折點——現(xiàn)代文學史質(zhì)疑之一[J];文藝爭鳴;2007年07期
6 王曉初;;褊狹而空洞的現(xiàn)代性——評王德威《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晚清小說新論》[J];文藝研究;2007年07期
7 妥建清;;沒有《紅樓夢》,何來晚清?——兼與王德威先生商榷[J];社會科學評論;2007年02期
8 張志云;;一個錯位的“晚清”想象——評王德威“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說[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9 鄭闖琦;當代文學研究的四種文學史觀和三條現(xiàn)代性線索[J];唐都學刊;2004年03期
10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 ,王麗亞;對現(xiàn)代性的重新反思[J];文學評論;2003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1932年蔡元培先生與社會文化界發(fā)起恢復上海文化機關(guān)啟事[J];圖書館學通訊;1988年01期
2 朱大可;“假領(lǐng)主義”和上海文化的本性[J];新聞周刊;2003年06期
3 劉振元;;關(guān)于上海文化市場整頓、管理工作的匯報[J];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公報;1989年05期
4 秦紹德;;近代上海文化和報刊[J];學術(shù)月刊;2014年04期
5 汪若菡;;套牢管理——看上海文化電影電視廣播管理局的內(nèi)容管理做法[J];每周電腦報;2001年61期
6 吳靜;《現(xiàn)代》雜志與上海文化[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7 陳保平;;城市指南的概念與報刊的創(chuàng)辦思路[J];中國報業(yè);2002年09期
8 陶建杰;;上海文化軟實力的實證評價及國際比較[J];新聞記者;2011年06期
9 王德水;我的祝賀[J];社會;1996年11期
10 梁桂軍;;從“舊上海的老廣告”看廣告對上海文化的建構(gòu)[J];新聞界;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劉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上海文化建設(shè)[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2 謝昭新;;三十年代上海文化市場與蔣光慈的小說創(chuàng)作[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郁龍余;;上海的遺產(chǎn)型文化及其產(chǎn)業(yè)前景[A];2003年中國經(jīng)濟特區(qū)論壇:特區(qū)發(fā)展與國際化問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顧肖榮;徐瀾波;樊人龍;花建;申建中;徐建康;張明坤;胡鈞;;促進上海文化發(fā)展的法制保障研究[A];2005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5年
5 陳天仁;廖文武;蔣葵;王雅珍;;上海文化的國際化建設(shè)——在滬外國企業(yè)高級管理人士對上海文化的評價與消費需求調(diào)查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6 楊劍龍;;論上海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莊俊芳;;上海淪陷后上海文化人的文化活動[A];上海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凡;融資300億:國開行助推上海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N];中國文化報;2009年
2 記者 劉敏;開行將融資300億元支持上海文化產(chǎn)業(yè)[N];金融時報;2009年
3 申言;確立上海文化的自信[N];解放日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范昕;上海崛起文化產(chǎn)業(yè)高地[N];文匯報;2013年
5 早報記者 陳晨;藝術(shù)之月彰顯上海文化軟實力[N];東方早報;2013年
6 楊劍龍;打造上海文化發(fā)展的“三個中心”[N];解放日報;2008年
7 《上海經(jīng)濟年鑒》主編 研究員 張兆安;理性認識上海文化[N];解放日報;2009年
8 蕭遙;去年貿(mào)易順差57億美元 上海文化產(chǎn)業(yè)逆勢上揚[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9 浙江蕭山人,哲學博士。現(xiàn)為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俞吾金;后世博上海文化發(fā)展的四重關(guān)系[N];解放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綦曉芹;做大后世博時代的上海文化產(chǎn)業(yè)[N];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杰;論上海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對政府行政職能轉(zhuǎn)變的要求[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段燕琴;關(guān)于上海外地媳婦文化身份構(gòu)建的動態(tài)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趙彥恒;抗戰(zhàn)時期上海文化人在新疆[D];新疆大學;2007年
4 趙倩;北京—上海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集聚效應(yīng)對比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2年
,本文編號:23347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chubanfaxing/233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