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背景下數(shù)字出版人才的未來分工趨勢
本文選題:數(shù)字出版 + 融合。 參考:《出版廣角》2017年16期
【摘要】:媒體融合速度日漸加快,數(shù)字出版的先進生產(chǎn)力日漸顯現(xiàn),數(shù)字出版的用戶需求從單一到復雜,內(nèi)容生產(chǎn)從靜止到流動,人才教育從儲能到賦能。數(shù)字出版人才的未來分工趨勢將呈現(xiàn)以下特點:受眾分析類崗位將漸成熱門,熟悉某一專業(yè)領域的內(nèi)容編輯將成為核心生產(chǎn)力,與數(shù)字出版行業(yè)相伴成長的教育人才將成為搶手資源,自出版從業(yè)者將逐漸成為機構出版的重要補充;诖,建議在數(shù)字出版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要做到在頂層設計層面注重激勵"潛在的成長者";高校應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對數(shù)字出版領域進行合理布局;行業(yè)協(xié)會(學會)要充分發(fā)揮平臺優(yōu)勢。
[Abstract]:The speed of media integration is speeding up, the advanced productivity of digital publishing appears day by day, the user demand of digital publishing is from single to complex, the content production is from static to flowing, and the talent education is from energy storage to enabling. The future division of labor of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will show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audience analysis will gradually become hot, familiar with a professional area of content editing will become the core productivity, The educational talents who grow up with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will become the hot resources, and the self-publishing practitioners will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institutional publishing. Based on this,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training of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ncouraging "potential growers" at the top design level, and make a reasonable layout of digital publishing field in the process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societ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latform superiority.
【作者單位】: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印刷學院數(shù)字出版與傳媒研究院文化研究所;
【基金】: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委托課題“國內(nèi)外大型出版機構國際合作典型案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23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偉;復合型出版人才素質(zhì)淺析[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1年11期
2 伊奇 ,于瑾;文化茶座:漫談出版人才培養(yǎng)[J];中國圖書評論;2002年04期
3 嚴全勝;出版人才職業(yè)化及其培養(yǎng)機制探析[J];求實;2004年10期
4 石宗源;推進人才興業(yè)戰(zhàn)略 開創(chuàng)新聞出版人才工作新局面[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4年12期
5 應中偉,夏洪勝;出版人才的特點及管理策略[J];科技與出版;2005年06期
6 孟慶春,王占波;出版人才評估中應把握的幾個關系[J];學術交流;2005年04期
7 孟慶春;;形成出版人才合理配置模式探析[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6年03期
8 甘師秀;;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淺談知識更新對編輯出版人才的重要性[J];中國出版;2006年08期
9 趙勛;;出版人才的“職業(yè)錨”及其應用[J];編輯之友;2007年04期
10 孫壽山;;認真落實六中全會精神 努力開創(chuàng)新聞出版人才工作新局面[J];中國出版;2012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孟志鋼;;新世紀出版人才淺論[A];新時期編輯活動特點探討——中國編輯學會第六屆年會論文選[C];2001年
2 周百義;;出版人才的培養(yǎng)、引進與使用[A];湖北省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甘師秀;;知識更新是對編輯出版人才的必然要求[A];編輯人才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慶華;魏巍;;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編輯出版人才的培養(yǎng)[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朱建偉;;出版人才的基本素質(zhì)、特點及評價[A];編輯人才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石進英;鄧曉群;;也談出版人才的培養(yǎng)問題[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三集)[C];2005年
7 孫曉芳;;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的編輯出版人才[A];改革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第7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代江濱;;出版人才建設思考[A];編輯人才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熊玉濤;;出版產(chǎn)業(yè)亟需的新型人才及其培養(yǎng)[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10 李充;;淺談科技期刊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編輯出版人才的培養(yǎng)[A];機制創(chuàng)新·合作共贏——第8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wǎng)絡化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萬智 劉永堅 湖北省教學研究室 方曉波 武漢大學出版社科技分社 白立華;創(chuàng)新國家數(shù)字出版人才體系建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2 記者 陳熙涵;啟動數(shù)字出版人才“蓄水池計劃”[N];文匯報;2009年
3 記者 金鑫;上海穩(wěn)步推進出版人才隊伍建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年
4 記者 王玉梅;發(fā)展產(chǎn)業(yè)首先要造就優(yōu)秀出版人才[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5 記者 王坤寧 姚貞;運用科學 把握規(guī)律 培養(yǎng)人才[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6 記者 吳娜;韜奮出版人才高端論壇舉行[N];光明日報;2012年
7 記者 章紅雨;培養(yǎng)數(shù)字出版人才是行業(yè)發(fā)展當務之急[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8 西辛;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zhì)西藏新聞出版人才隊伍[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9 記者 金鑫;2015年上海出版人才資源總量將增長50%[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10 韓銀蘭;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呼喚出版人才建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胡成玲;我國出版人才隊伍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吳雪靜;人才興業(yè):出版人才是出版業(yè)核心競爭力的基礎[D];蘇州大學;2007年
3 趙海寧;數(shù)字出版人才知識能力結構探析[D];北京印刷學院;2009年
4 梅秋慧;中美出版人才培養(yǎng)模式比較探析[D];北京印刷學院;2009年
5 趙晨陽;我國數(shù)字出版人才培養(yǎng)路徑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年
6 馬玉潔;我國出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管理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7 馬晚;媒體融合背景下獨立書店的營銷策略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7年
,本文編號:20540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chubanfaxing/205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