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時代學術出版的轉型與蛻變
本文選題:融媒體 + 學術出版 ; 參考:《編輯學報》2017年S1期
【摘要】:融媒體作為新型傳播形態(tài),正在改變和重塑著學術出版?zhèn)鞑ツJ!吨袊鴪D象圖形學報》編輯部結合學科特點,不斷探索研究融媒體時代學術出版的模式與特點,主要有融媒體出版拓展豐富了學術出版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使原本單調抽象的學術論文變得生動有趣;移動互聯(lián)的思維和新型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不僅構建了學術資源的互聯(lián)網(wǎng)絡,也為學術期刊了解用戶、掌握用戶資源、設計精準服務提供了可能;融媒體促使學術出版內容服務到知識服務的角色轉變,即從單純發(fā)表論文,轉向以用戶為中心,搭建專屬交流互動的平臺,為用戶提供多形式的專屬學術知識服務。融媒體時代,印刷出版、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和移動閱讀出版構成的新型立體出版模式不僅驅動了傳統(tǒng)出版的轉型,其技術創(chuàng)新更將帶動學術出版的全新蛻變,并將持續(xù)為學術出版注入新的生命力。
[Abstract]:As a new form of communication, financial media is changing and reshaping the mode of academic publish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constantly explores the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publishing in the era of melt media, which mainly enriche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academic publication and makes the original abstract abstract The academic paper has become lively and interesting; the thinking of mobile Internet and the powerful interactive function of the new media not only build the Internet of academic resources, but also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for academic journals to know the users, master the user resources and design the precise service, and the change of the role of the media to promote the content of academic publishing to the knowledge service, that is, from the single. Pure published papers, turning to users as the center, set up a platform of exclusiv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vide users with many forms of exclusive academic knowledge service. The new stereoscopic publishing model, which consists of the era of media, print publishing, Internet publishing and mobile reading and publishing, not only dri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ation, but also promotes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The brand new transformation will continue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academic publishing.
【作者單位】: 《中國圖象圖形學報》編輯部;
【分類號】:G230.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畔;學術出版的責任問題[J];中國出版;2003年01期
2 萬麗慧;學術出版也能做出風潮來[J];出版參考;2004年36期
3 賀圣遂;學術出版大學出版的根本[J];出版經濟;2004年11期
4 韓志偉;;學術出版的效益構成及其運動軌跡探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01期
5 李麗;從國際學術出版的困境看高校學報的優(yōu)勢[J];編輯學報;2005年05期
6 王倩;學術出版,學術之幸抑或痛?[J];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10期
7 王倩;;學術出版,出版的雞肋還是盛宴?[J];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11期
8 汪啟明;;學術出版簡論[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11期
9 李廣宇;;服務教學科研 繁榮學術出版——河海大學出版社成立二十周年[J];出版參考;2006年36期
10 曹宏舉;;堅持學術出版特色 傾力打造一流品牌[J];全國新書目;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近樂;;從美國的大學出版看學術出版精神[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2 ;后記[A];中國高校學出版(Ⅱ)——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第13次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趙大良;葛趙青;郭曉明;;我國學術研究及其出版的格局分析[A];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第14次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張永宏;;正視困境,準確定位,加快發(fā)展——西部小型大學出版社的困境與出路思考[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國編輯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陳廣仁;;網(wǎng)絡學術出版的范式革命[A];2008年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杰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學術出版的春天是否來臨?[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2 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 張黎明;大學資源已成學術出版制高點[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3 ;“理想的學術出版與學術出版的理想”[N];文匯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張鳳娜;學術出版繁榮 精品力作短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張鳳娜;學術出版助推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本報記者 顏維琦 曹繼軍;學術出版能否迎來春天?[N];光明日報;2012年
7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 韓建民;國家出版基金助推中國學術出版轉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8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董事長 朱杰人;學術出版是需要門檻的[N];文匯報;2012年
9 本報記者 孫海悅;學術出版:品質求存 理性求解[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2年
10 陳杰;規(guī)范學術出版先從嚴查劣質作品開始[N];北京商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巖立;轉型背景下中國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的困境和出路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2 賈志甜;中美比較視角下中國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研究[D];河北大學;2017年
3 孔霽;改制背景下我國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4 陳小偉;數(shù)字化背景下我國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研究[D];重慶大學;2013年
5 龍小華;“后轉制時代”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研究[D];重慶大學;2013年
6 李亞飛;我國學術著作出版贏利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7 曹恒娜;論我國大學出版社核心競爭力建構[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8 莫鵬燕;學術著作發(fā)行問題的探討[D];河南大學;2007年
9 劉琳琳;中美大學出版社品牌比較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09年
10 郭莉;我國大學出版社的市場定位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761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chubanfaxing/197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