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批判及批判之后——基于阿多諾與布爾迪厄的文化批判
本文選題:文化批判 切入點:布爾迪厄 出處:《中國圖書評論》2015年09期
【摘要】:正法蘭克福學派以批判理論著稱,而以文化批判尤長。西奧多·阿多諾(1903—1969)作為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的旗手,其大眾文化批判的基本觀點尤其體現(xiàn)在1947年出版的《啟蒙辯證法》中《文化工業(yè):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一文中。皮埃爾·布爾迪厄(1930—2003)同樣是現(xiàn)今文化研究經(jīng)常被引征的一位學者。布爾迪厄著述廣泛,所做經(jīng)驗研究涉及消費、教育、家庭、性別等各個領域。但其致思旨趣總
[Abstract]:ZhengFrankfurt School is famous for its critical theory, and especially for its cultural criticism.Theodore Adornaun (1903-1969) as the flag bearer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Frankfurt School, his basic view of popular culture criticism is embodied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Enlightenment as a popular Deception" published in 1947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Pierre Bourdieu (1930-2003) is also a frequently cited scholar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Bourdieu wrote a wide range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consumption, education, family, gender and other fields.But its purport is total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學院;
【分類號】:G23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朱國華;;祛魅、解構與大眾文化的自主性——當代語境中的布迪厄美學社會學理論[J];文學評論;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長田;美術變革的文化合法性與實踐策略[D];山東師范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閆聽;文學理論中的本質(zhì)主義與反本質(zhì)主義[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周華;布迪厄文化美學的符號學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孔志杰;從祛魅到返魅:語文教學的轉(zhuǎn)變[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4 侯茗予;穿越秩序后的犀利解魅[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5 吳曉青;布爾迪厄藝術場域的“敗者為勝”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杰;;對世界杯傳播熱的文化批判和解讀[J];青年記者;2006年14期
2 熊杰;;冷眼“世界杯”——對“世界杯”傳播熱的文化批判和解讀[J];東南傳播;2006年07期
3 張曉校;;網(wǎng)絡文化負面效應的文化批判[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7年06期
4 朱光烈;現(xiàn)代文化批判與新現(xiàn)代化道路[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5 曉嵐;;官文化:殘存于變革時代的統(tǒng)治意識——簡評《中國官文化批判》[J];全國新書目;2000年07期
6 周志強;;“資本”如何征服我們?[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5期
7 ;專家學者評《文化批判與文化重構——中國文化出路探討》[J];中國圖書評論;1993年03期
8 關文慧;;我國廣告文化批判的宏觀社會背景分析[J];新聞世界;2013年10期
9 萬丹;對現(xiàn)代傳媒的文化批判[J];現(xiàn)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10 樂惟清;;對十大社會熱點的批判[J];全國新書目;200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連芬;;宗教啟示錄[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鄧艮趙;文化批判是知識分子的職責[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姚文放;審美文化呼喚“中國經(jīng)驗”[N];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外研;賀驥:霍夫曼斯塔爾的文化批判[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青島作家協(xié)會 柳士同;“文化批判”的批判[N];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許江;社會文化批判:以感情為中心[N];文藝報;2002年
6 劉曦林;美術與“丑術”[N];光明日報;2001年
7 張檸;植根科學的另類散文[N];南方日報;2007年
8 ;海外學者看文學批評和文化批判[N];社會科學報;2005年
9 范詠戈;一部厚重的關懷神話[N];文藝報;2007年
10 國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員 葉雋;多維視閾下的西方中國形象研究[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孫凱;論建國初期的思想文化批判[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靜;文化批判視野下的中國網(wǎng)絡游戲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3 李瑞香;論《文化批判》[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石賽榮;馬克思文化批判理論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5 王帥;馬克思文化批判理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年
6 張璇;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看文化批判的意識形態(tài)轉(zhuǎn)向[D];山西大學;2011年
7 蔣喬華;頑童想象與權力游戲[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譚月娥;學校招貼畫的文化批判[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7219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chubanfaxing/1721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