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日前夕《獨立評論》的抗戰(zhàn)輿論研究
本文選題:《獨立評論》 切入點:抗戰(zhàn)輿論動員 出處:《安徽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 1932年5月22日,《獨立評論》由胡適等現(xiàn)代知識分子創(chuàng)刊于北平,作為一份政論刊物,“以言立世、以言救世”不僅是實現(xiàn)報紙作為“社會雷達”的方式和手段,更是《獨立評論》的辦刊宗旨和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因此,綜其所刊載的244期文章來看,無論是為內(nèi)政建言還是為外交獻策,《獨立評論》始終呼應著救亡圖存的時代精神和民族主義的社會思潮。在這一過程中,以胡適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者不僅踐行著報人的基本職責——作為輿論領(lǐng)袖引導社會認知,更以社會精英的姿態(tài)履行著知識分子與生俱來的歷史責任——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擎起輿論之大旗,為探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搖旗吶喊。本文將從媒介如何進行輿論動員的角度,分四章對民族危機中報刊進行戰(zhàn)爭輿論建構(gòu)做一探討。 第一章首先對“輿論”和“抗戰(zhàn)輿論”的概念進行界定,以便為后文的論述提供學理的支撐和基礎(chǔ)。文章選取了目前學界關(guān)于輿論傳播較為權(quán)威的研究成果,并結(jié)合本文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將輿論定義為“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在《獨立評論》上自主發(fā)表的關(guān)于抗戰(zhàn)的各種言論和意見的綜合”。在此基礎(chǔ)上,文章進一步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方面分析了抗戰(zhàn)輿論動員的含義,在內(nèi)容上,抗戰(zhàn)輿論動員主要表現(xiàn)為《獨立評論》在內(nèi)政外交兩方面的輿論表述,在形式上,則體現(xiàn)為《獨立評論》作為學人論政的輿論平臺所構(gòu)建的“公共空間”。 第二章旨在厘清抗戰(zhàn)輿論動員需要的基本條件。文章從輿論傳播過程的角度,剖析輿論動員需要具備的要素,即:輿論領(lǐng)袖、大眾傳播媒介、民意。文章在分別論述三者涵義的基礎(chǔ)上指出,輿論動員是三者共同發(fā)生作用的意見傳播過程。進而,在具體到本文的研究對象——《獨立評論》的抗戰(zhàn)輿論動員時,剖析了以胡適為代表的輿論領(lǐng)袖的特征,政論報刊與社會變革的關(guān)系以及20世紀30年代中國內(nèi)政外交的歷史環(huán)境,以求盡力還原《獨立評論》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 第三章主要以《獨立評論》中的對日言論為文本研究對象,在分析《獨立評論》對國共兩黨以及對日本的輿論表述中,體察其作為政論報刊在國難時期對民族主義情緒的建構(gòu)和引導,并具體從《獨立評論》的輿論領(lǐng)袖與其所聚集起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圈兩個方面,考察二者在對民族主義輿論表述中的呼應關(guān)系。 第四章則主要從內(nèi)政方面考察《獨立評論》為國家政治、文化建設(shè)所做的努力。外敵入侵之下,以胡適為代表的獨立群體迫切要求重建社會政治中心,在衡量國內(nèi)各派勢力下,他們將希望寄托于國民黨之上,并為如何重建中心力量積極建言獻策。同時,面對傳統(tǒng)文化遭遇信仰危機,獨立群體以知識分子特有的文化使命感投身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博弈中。 《獨立評論》作為一份政論刊物,以其獨到的視角、精辟的闡述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輿論界、思想界中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其立論始終著眼于當時社會政治、文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并對內(nèi)政外交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參考和建議。從輿論動員的角度考察《獨立評論》的抗戰(zhàn)言論,強調(diào)了其作為媒介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對相關(guān)學術(shù)研究也是有益的補充。
[Abstract]:In May 22, 1932, < > independent review by Hu Shi and other modern intellectuals founded in Beijing, a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publication, "said Li Shi, the words" is not onl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ewspaper as "social radar" ways and means, it is the tenet of "independent review" and the duty of the historical mission, so the comprehensive, published 244 articles, whether it is for home or foreign advice and suggestions, "Independent Review > salvation from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lways echoes and nationalism social thoughts. In this process, with Hu S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beral not only embody the basic responsibilities of journalists -- as public opinion the leader to guide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elites to their intellectual and inherent responsibility -- in the country, the nation on the occasion, held the banner of public opinion, for the prosper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flag From the angle of how media to mobilize public opinion,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ss in the press of the national crisis in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the concept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public opinion" to define, so that after the exposition provides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e paper selects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more authoritative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ubjects, the public opinion is defined as "modern intellectuals in" Independent Review > self published on the various statements and opinions of the synthesis ".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further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mobi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content, meaning, the mobi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 is manifested mainly in two aspects > < independent commen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in the form of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that is reflected in the" Independent Review > as intellectuals opinion platform constructing "public space".
The second chapter aims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mobi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article from the public opinion process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mobilization of public opinion elements need to have that opinion leaders, the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three pointed out that public opinion mobilization is the three common role in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then, specific to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 > the independent review public opinion mobilization,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 S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opinion lead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ress and social change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n 1930s China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in order to try to restore the < > independent review of the history background.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comments on the "Independence Day speech"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text analysis "Independent Review > of the Kuomintang and to the Japanese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observe it as political press and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sm in the war period, the two aspects of modern intellectuals and the"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n the opinion leaders and gathered, exploring the two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sm in the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interior aspects < > as independent review of national politic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efforts. The invasion under the independent group with Hu Sh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rgent requirement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enter, in the measure of domestic forces, they will hope Yu Guomin on the party, and how to rebuild the central power of positive suggestion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fa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uffered a crisis of faith, independent groups engaged i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al mission of intellectuals unique sense of the game, the East and the West.
< > independent review as a political commentator publication, with its unique perspective, a brilliant exposition in 1930s China public opinion, extensive influence in the circle of thoughts, the argument always focus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issues at the time, in the course of culture,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ffairs put forward many 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 < >.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dependent re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ublic opinion mobilization speech, emphasizing it as med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istory,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upplement the relevant academic research.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65;G239.2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峻;十年一覺才識夢——《獨立評論》與二十世紀初知識界[J];書屋;2005年03期
2 田海林,馬樹華;《獨立評論》與抗日救亡[J];民國檔案;2000年04期
3 傅長祿;胡適與《獨立評論》[J];史學集刊;1990年03期
4 許昌和;材料引用應規(guī)范 學術(shù)研究當嚴謹——讀黃華文、王一丁先生的《論〈獨立評論〉中的教育主張》[J];安徽史學;2005年02期
5 馬友平;;從《獨立評論》解析丁文江的軍事文化思想[J];蘭州學刊;2006年12期
6 李興勇;;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緊張關(guān)系——以“民主與獨裁”之爭為考察中心[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7 李興勇;;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緊張關(guān)系——以“民主與獨裁”之爭為考察中心[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8 黃波粼;;近三十年來國內(nèi)《獨立評論》研究綜述[J];民國檔案;2008年04期
9 張?zhí)?自由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獨立評論》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態(tài)度[J];歷史研究;2002年04期
10 任重;黎昔非與《獨立評論》[J];尋根;200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海曙;;緬懷伯父丁文江[A];徐霞客研究(第17輯)[C];2008年
2 韓琦;;論克里奧爾民族主義的形成及其局限性[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17屆年會暨“紀念拉美獨立20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0年
3 包勝利;;2006-2009年國內(nèi)“世界民族研究”綜述[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4 王潤斌;;民族主義演進與奧林匹克發(fā)展[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shù)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方田;;從圓明園獸首拍賣報道看主流媒體的民族主義話語建構(gòu)[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堳京漢;;釜山女子大學堳京漢教授致王耿雄先生函[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7 孫斌;張艷芬;;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帝國主義——從詹明信文化理論出發(fā)的一個考察[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8 丁海曙;;學習伯父丁文江[A];“中國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歷史的回顧暨紀念丁文江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卓新平;;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宗教信仰在中國[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一集)[C];2006年
10 鄭汕;;印度民族主義的特征及世界性影響[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唐小兵(華東師大研究生);自由的吊詭與啟蒙的命運[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2 熊坤新;學術(shù)視野下的民族主義[N];中國民族報;2004年
3 本報記者 尼梅;解讀“新技術(shù)民族主義”[N];電腦報;2004年
4 葛傳紅;令人憂心的日本民族主義傾向[N];國際金融報;2005年
5 ;何為民族主義,,我們應該怎樣愛國?[N];南方周末;2005年
6 本報記者 鄭固固 專家 辛旗;民族主義與兩岸青年的責任[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7 段芹(自由學人);民族主義:背叛或者守救[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8 薛剛(清華大學歷史系);想象的共同體之間[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9 馬立誠;為何不要狹隘的民族主義[N];學習時報;2002年
10 秋風;游走在全球化與商業(yè)民族主義之間[N];中國經(jīng)營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靜熔;《獨立評論》的憲政思想[D];重慶大學;2008年
2 夏光輝;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3 張淑娟;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民族理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三南;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關(guān)于民族主義的論述及當代意義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白基龍;一戰(zhàn)后中韓民族主義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7 卜建華;中國網(wǎng)絡(luò)民族主義思潮的功能與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8 趙立新;當代東亞民族主義與國家間關(guān)系[D];延邊大學;2012年
9 金英蘭;韓國的社會結(jié)構(gòu)與民族主義[D];上海大學;2012年
10 劉靖華;全球化的矛盾、民族主義與宗教原教旨主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睿;全面抗日前夕《獨立評論》的抗戰(zhàn)輿論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2 高洋;從《獨立評論》看胡適的自由主義新聞觀[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3 張國梁;近代中國“上軌道”政治的構(gòu)建[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蔡禹龍;《獨立評論》派對20世紀20-30年代共產(chǎn)主義革命的認知[D];贛南師范學院;2009年
5 劉榮爭;《獨立評論》視野下的知識分子與鄉(xiāng)村建設(shè)論爭(1932-1937)[D];西南大學;2008年
6 金道林;論理性自由主義者的民族情感及其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7 李中平;九一八事變后的知識分子與民族主義[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8 周亞孟;胡適編輯思想述評[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孫yN萌;獨立與誘惑——《獨立評論》時期的胡適自由主義思想解讀[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10 葉珉;復興,還是衰亡?[D];外交學院;2002年
本文編號:16147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chubanfaxing/161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