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成本受上市家族企業(yè)管理模式的影響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我國339家上市家族企業(yè)2006年的數據,分析了家族管理模式對上市家族企業(yè)代理成本的影響。本文得出以下結論:(1)兩權合一有利于降低企業(yè)的代理成本。其中,創(chuàng)業(yè)家族管理者對降低企業(yè)代理成本有顯著的效果,第二代家族管理者降低代理成本的效果不顯著。(2)家族權威、差序式治理對代理成本沒有顯著的治理效果。本文的研究結論有助于整合代理理論和利他主義理論的爭論。
【關鍵詞】 家族企業(yè); 管理模式; 代理成本;
關于“經濟人”的假設的確是能夠在倫理學的研究中找到其根源,但是,“經濟人”假設真的足以完全解釋現實生活中的人的所有欲望和追求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代理人,除了擁有追求經濟效用的最大化,應該還存在著情感、道德等多方面的追求。
一、企業(yè)代理成本成因概述
西方關于人的欲望與追求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之前提及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等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guī)范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而亞里士多德也認為人除了有理性之外,還有情欲,人生的目的在于用理性節(jié)制情欲于一個合理的狀態(tài),恰到好處,以獲得人生的幸福。伊壁鳩魯則關注人對快樂的追求。
與上述哲學家觀點不同,馬克思注重人的社會屬性。他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20 世紀以來,隨著對企業(yè)研究的深入,在企業(yè)管理研究領域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假設:“社會人”假設。該假設認為在社會上活動的人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為某一個群體的一員有所歸屬的“社會人”,是社會存在。
人具有社會性的需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組織的歸屬感比經濟報酬更能激勵人的行為。“社會人”不僅有追求收入的動機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還需要得到友誼、安全、尊重和歸屬等。這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論以及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
如果我們將利己主義的屬性稱為“經濟人”,將利他主義的屬性稱為“道德人”,那么,“社會人”是對這兩種極端屬性的調和,F實中的人總是處在以“經濟人”和“道德人”為兩端的連續(xù)譜上的點,不同的只是“經濟人”和“道德人”組成比例上的差別。綜合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人的“經濟人”屬性所占比例可能更多。因此,對于經濟社會中人的本性,我們可以作出這樣解答:由于現實生活中人的社會屬性,企業(yè)委托代理關系中雙方都是“社會人”,都擁有多元的價值觀與追求。盡管在這些價值中,個人的經濟利益占據很大部分,但是,也不能忽視公平與正義、同情與利他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說,委托人與代理人的最大欲望可能是以自身經濟利益為主的多元追求的集合。
二、 解決企業(yè)代理成本問題的倫理思路
我們確定了導致企業(yè)代理成本問題的核心因素:代理人與委托人追求的最大欲望不一致。那么,解決企業(yè)代理成本的關鍵就是要解決這種代理人與委托人之間欲望追求的不一致,因為這種追求最終會導致代理人對利益追求方式的選擇。換言之,如何引導并規(guī)范代理人追求利益的方式,將對徹底解決企業(yè)代理成本問題意義重大。
契約是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解決企業(yè)代理成本問題的切入點。他們大都認為,委托代理理論的中心任務是研究在利益相沖突和信息不對稱的環(huán)境下,委托人如何設計最優(yōu)契約激勵代理人,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建立成為契約設計的核心。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外部和行為的不確定性以及由此導致的契約不完全性幾乎是不可能完全被我們掌握和改變的因素,而現代企業(yè)公司治理結構本身已被證明是代表了企業(yè)發(fā)展方向的模式,因此,經濟學關于完善契約的研究對解決企業(yè)代理成本問題的幫助并不明顯。
分析企業(yè)代理成本的三個組成部分,我們不難看出,著重于契約完善的經濟學研究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減少代理人擔保成本支出的作用,但是更完善的制度意味著執(zhí)行成本的增加,企業(yè)委托人為了保障契約的執(zhí)行必須加大對代理人行為的監(jiān)督,這樣一來,又將導致委托人監(jiān)督成本的增加。不僅如此,監(jiān)督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代理工作的積極性,因為監(jiān)督的加強在普遍情況下都意味著委托人對其行為的不信任,這樣又很可能將導致其在企業(yè)經營管理過程中利用不確定性和信息的不對稱選擇一些有利于自己但是有損于委托人的行為,最終使企業(yè)偏離委托人的追求目標,形成企業(yè)價值的損失。
本文認為,單純的經濟契約的建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yè)代理成本問題。要想從根本上控制企業(yè)的代理成本,必須從人性的角度入手,找到能夠影響到代理人價值觀念,尤其是義利觀的途徑,使其能夠樹立起正確的觀念,并通過外在的規(guī)章制度保障代理人的行為選擇符合該觀念。這樣,在代理人與委托人建立起信任關系之后,代理成本的減少將變得現實。換言之,解決企業(yè)代理成本問題的根源在于如何使代理人在滿足其自身最大欲望的過程中,最小限度的損害委托人的利益。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倫理思路就是通過歸納分析古今中外對于道德與利益關系的研究,形成適用于代理人的正確的義利觀念,形成其與委托人之間的信任關系,最終結合制度的保障實現對企業(yè)代理成本的縮減與控制。
三、企業(yè)代理成本成因的倫理學分析
我們對企業(yè)代理成本進行了詳細的定義與分類,但是并沒有對其成因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我們關注導致這一成本產生的原因,因為這是我們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與基礎。毫無疑問,人的因素固然是企業(yè)代理成本產生的根本性原因,但是本文認為,全面而系統(tǒng)地分析企業(yè)代理成本的成因對解決這一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
導致企業(yè)代理成本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企業(yè)內部契約與制度本身,又離不開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更不能獨立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間價值觀念的不同而存在。經過多年來諸多學者的研究,影響代理成本產生的因素主要有以;
1.現代企業(yè)公司治理結構
理解代理成本,必須首先從明晰現代企業(yè)制度下的公司治理結構本身開始。
公司治理結構(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是一種對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是指由所有者、董事會和高級執(zhí)行人員即高級經理三者組成的一種組織結構,F代企業(yè)制度區(qū)別于傳統(tǒng)企業(yè)的根本點在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或稱所有與控制的分離(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從而需要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制衡的機制,用以對企業(yè)進行管理和控制。現代企業(yè)中的公司治理結構正是這樣一種協(xié)調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關系的結構性制度安排,它涉及到激勵與約束等多方面的內容。簡單地說,公司治理結構就是處理企業(yè)各種契約關系的一種制度。在此制度之下,形成了不同層級之間責任和權力的委托與代理的關系。這種責任和權力的的層層委托與代理,構成了企業(yè)中代理成本產生的制度性原因。
2.契約的完整但不完全性
對契約的關注無疑是眾多委托代理關系研究的重點之一。在很多學者看來,委托代理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而契約的基本內容就是規(guī)定代理人為了委托人的利益應當采取何種行動,委托人相應的應當向代理人支付何種報酬。這種契約存在于企業(yè)企業(y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也存在于企業(yè)管理的各個層級之間。
根據眾多經濟學家的研究,幾乎所有已知的契約都是“完整但不完全”的。
在“完整的不完全契約”(Incomplete Contracting in Its Entirety)中,按照威廉姆森的說法,“完整”是指合同各方都知道潛在的扭曲, 同時也知道需要協(xié)調不同的激勵作用及建立治理結構來填補漏洞、糾正錯誤和更有效地適應意外的干擾。
而“不完全”是指契約不可能做到完備的程度。格羅斯曼與哈特(Grossman & Hart,1986)從三個方面解釋了契約的不完全性:第一,在復雜的、十分不可預測的世界中,人們很難想得太遠,并為可能發(fā)生的各種情況都做出計劃,即契約不可能預見一切。第二,即使能夠做出單個計劃,締約各方也很難就這些計劃達成協(xié)議,因為他們很難找到一種共同的語言來描述各種情況和行為,即契約不可能無所不包。第三,即使各方可以對將來進行計劃和協(xié)商,他們也很難用下面這樣的方式將計劃寫下來:在出現糾紛的時候,外部權威,比如說法院,能夠明確這些計劃是什么意思并強制加以執(zhí)行,即契約不可能證實一切。因此,在企業(yè)的委托代理關系中,這種契約的不完全性就是確定無疑的了。并且,這種不完全性的存在,成為了代理成本產生的直接制度性因素。
3.委托人與代理人目標效用函數不一致
與側重于契約研究的學者不同,普拉特和茨考塞(Pratt & Zeckhauser,1985)認為委托代理關系就是,只要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行為有所依賴時,代理行為就產生了。采取行動的人是代理人,受影響的就是委托人,委托人的利益依賴于代理人的行為。我國學者黃明認為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不能完全看作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委托代理關系,但他仍然堅持認為可以用這種關系來分析研究公司的所有者與經營者間的關系。因為“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一個很重要的關系就是委托人的利益依賴于代理人的行為,這是委托代理關系的核心,正是由于這種關系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激勵、動力問題和機制設計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代理人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志,一切行動均以委托人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就像是完全按委托人設置的程序那樣運轉的機器一樣對企業(yè)進行經營管理的話,那么,委托人不用消耗任何監(jiān)督成本,代理人也不需要提供任何擔保成本,影響剩余損失的機會成本為零,也就不存在代理成本了。但人不是機器,都有自己的思維和欲望。在經濟學研究中,對欲望的滿足程度我們稱之為“效用”,影響效用的因素與效用的對應關系我們稱之為“效用函數”。很明顯,企業(yè)中代理成本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代理人與委托人的效用函數并不一致。換言之,二者對待企業(yè)經營管理的目標不一致是代理成本存在的重要原因。
四、信息的不對稱性
在詹森和麥克林的研究當中,他們發(fā)現導致企業(yè)代理成本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代理人通常掌握著委托人無法掌握的信息,即信息不對稱是企業(yè)中的常態(tài)。而二人提出的代理成本的概念,就更加凸顯了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他們認為,代理成本來源于作為代理人的管理人員不是企業(yè)的完全所有者這樣一個事實。在部分所有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當管理者盡力工作時,他可能承擔全部成本而僅獲取一部分利潤;當他消費額外收益時,他得到全部好處但只承擔一小部分成本。因此,其工作積極性不高,熱衷于追求額外消費,出現敗德行為的可能性增加,最終導致企業(yè)的價值小于他是完全所有者時的價值。而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成為了代理成本。
綜上所述,企業(yè)代理成本的產生源于委托人與代理人雙方內在的效用函數的不一致,既受制度方面因素的影響,如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契約的不完全性,也離不開信息不對稱以及不確定性等外生因素的作用?梢哉f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但導致這一現象的倫理根源,則是作為委托代理關系主體的代理人與委托人所追求最大欲望的不一致。
參考文獻:
- [1] 陳建林. 利他主義、代理成本與家族企業(yè)成長[J]. 管理評論. 2011(09)
- [2] 陳建林,婁朝暉. 上市公司控制權類型、治理機制與代理成本——家族企業(yè)與非家族企業(yè)的比較分析[J]. 財經論叢. 2009(06)
- [3] 賀小剛,李新春,連燕玲. 家族權威與企業(yè)績效:基于廣東省中山市家族企業(yè)的經驗研究[J]. 南開管理評論. 2007(05)
- [4] 李壽喜. 產權、代理成本和代理效率[J]. 經濟研究. 2007(01)
- [5] 王明琳,周生春. 控制性家族類型、雙重三層委托代理問題與企業(yè)價值[J]. 管理世界. 2006(08)
- [6] 金雪軍,張學勇. 銀行監(jiān)管與中國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研究[J]. 金融研究. 2005(10)
- [7] 王志明,顧海英. 利他主義、代理問題及家族企業(yè)[J].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4(05)
- [8] 張軍,王祺. 權威、企業(yè)績效與國有企業(yè)改革[J]. 中國社會科學. 2004(05)
- [9] 吳三清,鐘永平. 華人家族企業(yè)治理模式的文化基礎[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3(08)
- [10] 儲小平,李懷祖. 信任與家族企業(yè)的成長[J]. 管理世界. 2003(06)
本文編號:95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qiyeguanlilunwen/9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