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民族工作的三個定位
發(fā)布時間:2014-07-27 05:32
。1)民族問題性質的定位——人民內部問題。
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認為階級和階級斗爭是民族問題產(chǎn)生和存在的根源,只要有民族問題就是階級問題,民族問題是現(xiàn)象,階級問題是本質。把所有的民族問題都劃歸為階級問題,從根本上否認不同民族勞動人民之間存在的民族問題,用處理敵我矛盾的辦法處理民族關系中的人民內部矛盾,導致民族工作領域出現(xiàn)大量冤假錯案,嚴重損害了我國民族關系的健康發(fā)展。1976年6月,鄧小平指出:“我國兄弟民族經(jīng)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早已陸續(xù)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系。”鄧小平同志親自主持起草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強調:“必須明確認識,現(xiàn)在我國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各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這就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性質基本上是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民族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鄧小平同志對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性質的科學判斷,意義重大。
(2)民族關系的定位——新型民族關系。
1979年6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屆二次會議開幕詞中指出:“我國各兄弟民族經(jīng)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早已陸續(xù)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結成了社會主義的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關系。”我國的民族關系基本上是各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系。使人們解除了在社會主義民族問題、民族關系認識上的思想羈絆,解放了思想,從而實事求是地看待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為我國民族關系理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團結、互助、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征,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保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深化關于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基本特征的理論,充分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精神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基本奮斗目標,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關系理論極大的豐富和發(fā)展
。3)民族工作原則的定位——平等原則。
新時期鄧小平的民族理論最鮮明的立場和原則就是民族平等。1987年鄧小平針對西藏問題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民族歧視,筆耕文化推薦期刊,我們對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的立足于民族平等”“中國境內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民族平等要切實的體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的平等。站在民族平等的立場上才能進一步貫徹和落實民族發(fā)展的各項任務。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特別要強調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我們完全實行民族平等的政策,而且在具體政策上更多地照顧少數(shù)民族利益。
鄧小平強調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繁榮也是真正的民族平等的體現(xiàn),因為社會主義民族平等政策的真實性和優(yōu)越性,不僅體現(xiàn)在政治和法律上給予每個民族平等權利和地位,而且要在國家和先進民族的幫助下,使經(jīng)濟社會文化落后的民族得到較快發(fā)展,逐步實現(xiàn)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繁榮的平等目標。鄧小平曾深刻的認識到我們的民族政策是真正的民族平等,黨和國家要注意照顧少數(shù)民族的利益。
本文編號:78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qitalunwen/78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