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朝陽鳳凰山基準剖面古土壤類型判定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8-01 14:23
古土壤是過去景觀的產物,可以反映古氣候的演變。通過對剖面中古土壤類型的判定可獲得有關的古氣候和古環(huán)境信息。但從整體上看,我國的古土壤研究歷史比較短暫,對古土壤的鑒別和分類等基礎性研究重視還不夠。前人對古土壤類型的判定主要是通過單純的利用野外宏觀標志、或野外宏觀標志與微形態(tài)特征、理化性狀結合,并進行主觀比較分析,而缺乏一個時間和空間上的對比基準,不能客觀地辨別出古土壤的具體類型。眾所周知,中國北方廣泛分布的經長時間沉積而形成的深厚地質剖面(黃土剖面)中形成了多層處于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古土壤,這些古土壤表現為不同的顏色,相互交替疊加排列。而在丘陵地區(qū)又由于受侵蝕作用的影響,埋藏于地下深層處于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古土壤被剝蝕后出露地表,同時不同區(qū)域內受到的侵蝕作用強度也不同,被剝蝕的土壤深度也會有差異,最終導致處于不同埋藏深度不同類型的古土壤同時出現在地表,這樣會造成在較小區(qū)域范圍內出現多種不同類型的地帶性土壤。這給土壤的識別、分類和土壤制圖工作帶來了阻礙。同時,雖然在大尺度變化上可以比較古土壤對應交替變換的階段和時代,但由于不同古土壤成土周期的次數和成土時間的長短不一定相同(龔子同等,1989)。因...
【文章頁數】:9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目錄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古土壤的研究意義
1.2 古土壤的發(fā)生學研究
1.3 古土壤類型的辨別手段
1.3.1 野外土壤形態(tài)特征
1.3.1.1 顏色特征
1.3.1.2 土壤中的膠膜特征
1.3.1.3 土壤的結構特征
1.3.1.4 土壤的質地特征
1.3.1.5 發(fā)生層邊界特征
1.3.1.6 野外形態(tài)特征在古土壤類型辨別中的應用
1.3.2 土壤微形態(tài)學特征
1.3.2.1 國外對土壤微形態(tài)的研究
1.3.2.2 國內對土壤微形態(tài)的研究
1.3.3 礦物學特征
1.3.4 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1.3.4.1 微量元素特征
1.3.4.2 稀土元素特征
1.3.5 宏觀與微觀形態(tài)特征或部分理化性狀結合辨別古土壤類型
1.3.6 函數定量應用
1.4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朝陽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
2.1.1 朝陽地理位置
2.1.2 朝陽地形地貌
2.1.3 氣候
2.1.3.1 溫度
2.1.3.2 降水與蒸發(fā)
2.1.4 植被
2.1.5 土壤
2.1.6 陸地水文
2.1.7 朝陽鳳凰山基準剖面的野外形態(tài)特征
2.1.8 朝陽地區(qū)古土壤的研究進展概述
2.2 對比剖面的野外形態(tài)特征
2.3 樣品的采集與分析
2.3.1 樣品的采集
2.3.2 樣品的分析測試
2.3.3 數據處理
第三章 遼寧朝陽鳳凰山第四紀古土壤基準剖面的建立
3.1 鳳凰山大剖面的地理位置特征
3.2 鳳凰山大剖面的形態(tài)特征
3.3 鳳凰山大剖面沉積時代特征
3.4 鳳凰山大剖面粒度分布特征
3.5 鳳凰山大剖面稀土元素特征
3.6 鳳凰山大剖面連續(xù)沉積特征
3.7 鳳凰山大剖面的地層特征
3.8 鳳凰山大剖面的紅度值特征
3.9 鳳凰山大剖面的磁化率特征
第四章 鳳凰山基準剖面和22個對比剖面的土壤特征辨析
4.1 應用土壤發(fā)育指標—氣候因子轉換函數恢復鳳凰山基準剖面的古年均降水量和古年均溫度
4.2 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的形態(tài)特征
4.3 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的顏色特征
4.4 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的氧化鐵特征
4.5 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的化學蝕變指數(CIA)特征
第五章 聚類分析辨別基準剖面古土壤類型
第六章 討論
6.1 成土條件變化對對比剖面土壤性質的影響
6.2 遼西朝陽鳳凰山多元發(fā)生型古土壤形成
6.3 與遼西朝陽地區(qū)前期古氣候研究成果的比較
6.4 連續(xù)風塵沉降對前期形成古土壤性質的影響
6.5 巨厚黃土剖面中多種地帶性古土壤類型的形成
6.6 與黃土高原古土壤類型對比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結論
7.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土壤發(fā)育指標與氣候因子的關系及遼西地區(qū)古氣候重建[J]. 王秋兵,崔東,韓春蘭,白晨輝,張寅寅,孫仲秀. 土壤學報. 2013(02)
[2]沖積平原古土壤類型的識別及其層序地層意義——以大慶長垣扶余油層為例[J]. 鄭文波,鄧宏文.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2(S1)
[3]鄂西長陽南華系地球化學特征的氣候指示意義及地層對比[J]. 趙小明,劉圣德,張權緒,吳健輝,曾波夫,廖宗明,楊剛忠,李方會. 地質學報. 2011(04)
[4]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土壤Fe組成及其發(fā)生學意義[J]. 李孝良,陳效民,周煉川,焦存來,程壽芝. 地質通報. 2010(05)
[5]遼寧朝陽鳳凰山古土壤序列粒度特征與古氣候變化[J]. 陳輝,王秋兵,韓春蘭. 高校地質學報. 2009(04)
[6]遼寧省朝陽市第四紀古紅土基本性狀與發(fā)生學特征研究[J]. 韓春蘭,劉素花,王秋兵,王慧強. 土壤通報. 2009(06)
[7]浙閩地區(qū)白堊紀中期古土壤類型與古氣候[J]. 李祥輝,陳斯盾,曹珂,陳云華,徐寶亮,季燕南. 地學前緣. 2009(05)
[8]朝陽鳳凰山古土壤序列粒度特征與成因分析[J]. 陳輝,王秋兵,韓春蘭,吳殿龍. 地球與環(huán)境. 2009(03)
[9]黔南—桂北地區(qū)南華系化學地層特征[J]. 王自強,尹崇玉,高林志,唐烽. 地球學報. 2009(04)
[10]遼寧地區(qū)古紅土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征研究[J]. 王秋兵,吳殿龍,韓春蘭,陳輝,郭月. 土壤通報. 2009(04)
碩士論文
[1]中國第四紀土壤特性—氣候因子轉換函數的建立與古氣候重建[D]. 崔東.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2
[2]宜賓市江安縣桐梓鎮(zhèn)耕地土壤地球化學特征研究[D]. 王玉婷.成都理工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667614
【文章頁數】:9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目錄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古土壤的研究意義
1.2 古土壤的發(fā)生學研究
1.3 古土壤類型的辨別手段
1.3.1 野外土壤形態(tài)特征
1.3.1.1 顏色特征
1.3.1.2 土壤中的膠膜特征
1.3.1.3 土壤的結構特征
1.3.1.4 土壤的質地特征
1.3.1.5 發(fā)生層邊界特征
1.3.1.6 野外形態(tài)特征在古土壤類型辨別中的應用
1.3.2 土壤微形態(tài)學特征
1.3.2.1 國外對土壤微形態(tài)的研究
1.3.2.2 國內對土壤微形態(tài)的研究
1.3.3 礦物學特征
1.3.4 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1.3.4.1 微量元素特征
1.3.4.2 稀土元素特征
1.3.5 宏觀與微觀形態(tài)特征或部分理化性狀結合辨別古土壤類型
1.3.6 函數定量應用
1.4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朝陽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
2.1.1 朝陽地理位置
2.1.2 朝陽地形地貌
2.1.3 氣候
2.1.3.1 溫度
2.1.3.2 降水與蒸發(fā)
2.1.4 植被
2.1.5 土壤
2.1.6 陸地水文
2.1.7 朝陽鳳凰山基準剖面的野外形態(tài)特征
2.1.8 朝陽地區(qū)古土壤的研究進展概述
2.2 對比剖面的野外形態(tài)特征
2.3 樣品的采集與分析
2.3.1 樣品的采集
2.3.2 樣品的分析測試
2.3.3 數據處理
第三章 遼寧朝陽鳳凰山第四紀古土壤基準剖面的建立
3.1 鳳凰山大剖面的地理位置特征
3.2 鳳凰山大剖面的形態(tài)特征
3.3 鳳凰山大剖面沉積時代特征
3.4 鳳凰山大剖面粒度分布特征
3.5 鳳凰山大剖面稀土元素特征
3.6 鳳凰山大剖面連續(xù)沉積特征
3.7 鳳凰山大剖面的地層特征
3.8 鳳凰山大剖面的紅度值特征
3.9 鳳凰山大剖面的磁化率特征
第四章 鳳凰山基準剖面和22個對比剖面的土壤特征辨析
4.1 應用土壤發(fā)育指標—氣候因子轉換函數恢復鳳凰山基準剖面的古年均降水量和古年均溫度
4.2 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的形態(tài)特征
4.3 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的顏色特征
4.4 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的氧化鐵特征
4.5 鳳凰山古土壤基準剖面的化學蝕變指數(CIA)特征
第五章 聚類分析辨別基準剖面古土壤類型
第六章 討論
6.1 成土條件變化對對比剖面土壤性質的影響
6.2 遼西朝陽鳳凰山多元發(fā)生型古土壤形成
6.3 與遼西朝陽地區(qū)前期古氣候研究成果的比較
6.4 連續(xù)風塵沉降對前期形成古土壤性質的影響
6.5 巨厚黃土剖面中多種地帶性古土壤類型的形成
6.6 與黃土高原古土壤類型對比
第七章 結論與展望
7.1 結論
7.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土壤發(fā)育指標與氣候因子的關系及遼西地區(qū)古氣候重建[J]. 王秋兵,崔東,韓春蘭,白晨輝,張寅寅,孫仲秀. 土壤學報. 2013(02)
[2]沖積平原古土壤類型的識別及其層序地層意義——以大慶長垣扶余油層為例[J]. 鄭文波,鄧宏文.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2(S1)
[3]鄂西長陽南華系地球化學特征的氣候指示意義及地層對比[J]. 趙小明,劉圣德,張權緒,吳健輝,曾波夫,廖宗明,楊剛忠,李方會. 地質學報. 2011(04)
[4]喀斯特石漠化地區(qū)土壤Fe組成及其發(fā)生學意義[J]. 李孝良,陳效民,周煉川,焦存來,程壽芝. 地質通報. 2010(05)
[5]遼寧朝陽鳳凰山古土壤序列粒度特征與古氣候變化[J]. 陳輝,王秋兵,韓春蘭. 高校地質學報. 2009(04)
[6]遼寧省朝陽市第四紀古紅土基本性狀與發(fā)生學特征研究[J]. 韓春蘭,劉素花,王秋兵,王慧強. 土壤通報. 2009(06)
[7]浙閩地區(qū)白堊紀中期古土壤類型與古氣候[J]. 李祥輝,陳斯盾,曹珂,陳云華,徐寶亮,季燕南. 地學前緣. 2009(05)
[8]朝陽鳳凰山古土壤序列粒度特征與成因分析[J]. 陳輝,王秋兵,韓春蘭,吳殿龍. 地球與環(huán)境. 2009(03)
[9]黔南—桂北地區(qū)南華系化學地層特征[J]. 王自強,尹崇玉,高林志,唐烽. 地球學報. 2009(04)
[10]遼寧地區(qū)古紅土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學特征研究[J]. 王秋兵,吳殿龍,韓春蘭,陳輝,郭月. 土壤通報. 2009(04)
碩士論文
[1]中國第四紀土壤特性—氣候因子轉換函數的建立與古氣候重建[D]. 崔東.沈陽農業(yè)大學 2012
[2]宜賓市江安縣桐梓鎮(zhèn)耕地土壤地球化學特征研究[D]. 王玉婷.成都理工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6676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66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