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團聚體和水分動態(tài)在3種植被覆蓋下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2-02-10 08:56
為了探究不同植被覆蓋下的土壤水分動態(tài)變化和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關系,選取桂花地、油菜地、杉樹地3種植被下的土壤為研究對象,就團聚體和土壤水分之間的年變化關系、短期變化關系(在短期降雨前后)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1年時間內、3種植被下的土壤中,杉樹地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顯著高于桂花地和油菜地,并以0.25~2mm的水穩(wěn)團聚體為主。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年變化趨勢和土壤水分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在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的時候團聚體穩(wěn)定性升高。在桂花地、油菜地中,土壤水分和<0.25mm粒級團聚體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和>0.25mm粒級團聚體呈負相關趨勢,表明水分會促進大團聚體破碎分解成微團聚體,從而改變團聚體穩(wěn)定性。同時,在短期時間內,土壤團聚體平均重量直徑(MWD)隨著降雨的開始呈現(xiàn)下降趨勢,隨著降雨的停止,團聚體MWD會逐漸回升。這種變化與降雨以及降雨引起的土壤水分的迅速變化有關。綜合長期和短期時間變化,種植杉樹林可以有效調控土壤水分變化幅度,提高團聚體穩(wěn)定性,對預防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學報. 2019,33(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圖1降水量變化0cm土壤理化性質飽和含水量/田間持水量/萎焉點/株高/胸徑/
林(杉樹)、5年的桂花樹和油菜地(農作物)。針葉林地面積最大,是人工種植的杉木,其植被覆蓋度較大,位于植被中心地帶的樹木下半部分常年不受陽光直接照射,大多枯萎,林下表面枯枝落葉層較厚。桂花地較為特殊,改為桂花樹之前多種植水稻。油菜地,油菜在當地的生長期為9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其余時間是休耕狀態(tài)。試驗地點的土壤主要是第四紀紅色黏土母質發(fā)育的紅壤,土壤剖面層次明顯,表層0—20cm的具體土壤性質見表1。圖1降水量變化表1表層0-20cm土壤理化性質植被覆蓋地類型砂粒/%粉粒/%黏粒/%容重/(g·cm-3)有機質/(g·kg-1)pH飽和含水量/(cm3·cm-3)田間持水量/(cm3·cm-3)萎焉點/(cm3·cm-3)株高/m胸徑/cm桂花地(5a)1.1372.0926.781.5515.104.900.420.360.212.702.87油菜地3.3967.8328.781.5114.654.990.430.360.200.35杉樹地(11a)3.7955.2740.941.4015.705.140.470.400.2512.0010.19注:土壤粒級的劃分方法采用美國USDA級別制。1.2土壤體積含水量測定在每種植被類型下的地塊中心地帶安裝有土壤水分記錄儀器(H21-002Soilmoistureloggersys-tem),此儀器分為2部分:(1)土壤水分
試驗地位于湖北省咸寧市賀勝橋鎮(zhèn)江浦村(華中農業(yè)大學紅壤實驗站附近,地理坐標30.01°N,114.39°E)。所在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8℃,年均降水量1 572m,其中在4—7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試驗期間的降水量由小型氣象站(Watchdog 2900ET)測得,其分布趨勢見圖1。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但是經歷多年開發(fā)利用之后,當地目前的大部分坡地植被屬于人工植被,主要包括經濟林、果樹、茶樹、農作物等。本試驗主要選用3種植被:11年的針葉樹林(杉樹)、5年的桂花樹和油菜地(農作物)。針葉林地面積最大,是人工種植的杉木,其植被覆蓋度較大,位于植被中心地帶的樹木下半部分常年不受陽光直接照射,大多枯萎,林下表面枯枝落葉層較厚。桂花地較為特殊,改為桂花樹之前多種植水稻。油菜地,油菜在當地的生長期為9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其余時間是休耕狀態(tài)。試驗地點的土壤主要是第四紀紅色黏土母質發(fā)育的紅壤,土壤剖面層次明顯,表層0—20cm的具體土壤性質見表1。1.2 土壤體積含水量測定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紅壤坡面土壤團聚體特性與侵蝕泥沙的相關性[J]. 錢婧,張麗萍,王文艷. 生態(tài)學報. 2018(05)
[2]侵蝕程度對紅壤團聚體分布及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J]. 左繼超,胡建民,王凌云,李赟璟,萬佳蕾,鄭海金. 水土保持通報. 2017(01)
[3]前期土壤含水率對紅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濺蝕的影響[J]. 馬仁明,蔡崇法,李朝霞,王軍光,馮君園,吳新亮,朱惠榮.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4(03)
[4]應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黃土丘陵區(qū)植被類型對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 劉雷,安韶山,黃華偉. 生態(tài)學報. 2013(20)
[5]不同耕作和種植模式對土壤團聚體分布及穩(wěn)定性的影響[J]. 楊如萍,郭賢仕,呂軍峰,侯慧芝,郭天文. 水土保持學報. 2010(01)
[6]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紅壤中水穩(wěn)性團聚體分布及物理性質特征[J]. 劉曉利,何園球,李成亮,王艷玲. 土壤學報. 2008(03)
[7]保護性耕作對華北平原土壤團聚體特征的影響[J]. 周虎,呂貽忠,楊志臣,李保國.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7(09)
[8]紅壤表土團聚體破碎方式對坡面產流過程的影響[J]. 史志華,閆峰陵,李朝霞,王天巍,蔡崇法. 自然科學進展. 2007(02)
碩士論文
[1]紅壤坡地不同植被類型的干濕季土壤水分動態(tài)規(guī)律研究[D]. 宋婧.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618615
【文章來源】:水土保持學報. 2019,33(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圖1降水量變化0cm土壤理化性質飽和含水量/田間持水量/萎焉點/株高/胸徑/
林(杉樹)、5年的桂花樹和油菜地(農作物)。針葉林地面積最大,是人工種植的杉木,其植被覆蓋度較大,位于植被中心地帶的樹木下半部分常年不受陽光直接照射,大多枯萎,林下表面枯枝落葉層較厚。桂花地較為特殊,改為桂花樹之前多種植水稻。油菜地,油菜在當地的生長期為9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其余時間是休耕狀態(tài)。試驗地點的土壤主要是第四紀紅色黏土母質發(fā)育的紅壤,土壤剖面層次明顯,表層0—20cm的具體土壤性質見表1。圖1降水量變化表1表層0-20cm土壤理化性質植被覆蓋地類型砂粒/%粉粒/%黏粒/%容重/(g·cm-3)有機質/(g·kg-1)pH飽和含水量/(cm3·cm-3)田間持水量/(cm3·cm-3)萎焉點/(cm3·cm-3)株高/m胸徑/cm桂花地(5a)1.1372.0926.781.5515.104.900.420.360.212.702.87油菜地3.3967.8328.781.5114.654.990.430.360.200.35杉樹地(11a)3.7955.2740.941.4015.705.140.470.400.2512.0010.19注:土壤粒級的劃分方法采用美國USDA級別制。1.2土壤體積含水量測定在每種植被類型下的地塊中心地帶安裝有土壤水分記錄儀器(H21-002Soilmoistureloggersys-tem),此儀器分為2部分:(1)土壤水分
試驗地位于湖北省咸寧市賀勝橋鎮(zhèn)江浦村(華中農業(yè)大學紅壤實驗站附近,地理坐標30.01°N,114.39°E)。所在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8℃,年均降水量1 572m,其中在4—7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試驗期間的降水量由小型氣象站(Watchdog 2900ET)測得,其分布趨勢見圖1。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但是經歷多年開發(fā)利用之后,當地目前的大部分坡地植被屬于人工植被,主要包括經濟林、果樹、茶樹、農作物等。本試驗主要選用3種植被:11年的針葉樹林(杉樹)、5年的桂花樹和油菜地(農作物)。針葉林地面積最大,是人工種植的杉木,其植被覆蓋度較大,位于植被中心地帶的樹木下半部分常年不受陽光直接照射,大多枯萎,林下表面枯枝落葉層較厚。桂花地較為特殊,改為桂花樹之前多種植水稻。油菜地,油菜在當地的生長期為9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其余時間是休耕狀態(tài)。試驗地點的土壤主要是第四紀紅色黏土母質發(fā)育的紅壤,土壤剖面層次明顯,表層0—20cm的具體土壤性質見表1。1.2 土壤體積含水量測定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紅壤坡面土壤團聚體特性與侵蝕泥沙的相關性[J]. 錢婧,張麗萍,王文艷. 生態(tài)學報. 2018(05)
[2]侵蝕程度對紅壤團聚體分布及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J]. 左繼超,胡建民,王凌云,李赟璟,萬佳蕾,鄭海金. 水土保持通報. 2017(01)
[3]前期土壤含水率對紅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及濺蝕的影響[J]. 馬仁明,蔡崇法,李朝霞,王軍光,馮君園,吳新亮,朱惠榮.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4(03)
[4]應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黃土丘陵區(qū)植被類型對土壤團聚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 劉雷,安韶山,黃華偉. 生態(tài)學報. 2013(20)
[5]不同耕作和種植模式對土壤團聚體分布及穩(wěn)定性的影響[J]. 楊如萍,郭賢仕,呂軍峰,侯慧芝,郭天文. 水土保持學報. 2010(01)
[6]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紅壤中水穩(wěn)性團聚體分布及物理性質特征[J]. 劉曉利,何園球,李成亮,王艷玲. 土壤學報. 2008(03)
[7]保護性耕作對華北平原土壤團聚體特征的影響[J]. 周虎,呂貽忠,楊志臣,李保國.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7(09)
[8]紅壤表土團聚體破碎方式對坡面產流過程的影響[J]. 史志華,閆峰陵,李朝霞,王天巍,蔡崇法. 自然科學進展. 2007(02)
碩士論文
[1]紅壤坡地不同植被類型的干濕季土壤水分動態(tài)規(guī)律研究[D]. 宋婧.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6186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6186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